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8月9日出生
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这个学科典范

皮亚杰是瑞士人,认知心理学泰斗,日内瓦学派的最重要创始人之一。他出生于瑞士纳沙特尔的一个历史学者家庭,是家中的长子。当他只有11岁时,就写了一篇关于一只白化变种麻雀的小论文。这篇小小的文章普遍地被认为是他卓越科学生涯的开端。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皮亚杰后来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权威阶段(6~8岁)
可逆性阶段(8~10岁)
公正阶段(10~12岁)

皮亚杰从对自己女儿的观察以及其他很多实验中得到结论:儿童并不是天生就了解当我们看不见物体的时候,它还会继续存在。他认为,这个概念需要孩子自己通过接触和探索这个世界慢慢掌握。

皮亚杰认为人的智力发育的四个阶段:
感觉运动期(0~2岁)
儿童由感觉及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世界。
前运思期(2~7岁)
此阶段儿童思维有两个特点:一是思维的象征性、表象性;另一种是思维的直觉性,4~7岁的儿童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演思维过渡,而直觉会导致出现初步的逻辑性,思维常具有一些概念性的特征并伴有类推的方式,但具有片面集中及分散片面集中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原始推理能力。
具体运思期(7~11岁)
儿童开始获取逻辑思维的能力,思维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及逻辑性,思考方式有一定的组织性及稳定性。
形式运思期(10~12岁)
此阶段的思维能力开始接近成人的水平,从具体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儿童能够设定及检验假设,能监控、调整及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能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实,通过假设推理答案或解答问题,并能进行组合推理及命题推理,具有综合性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决策能力。

皮亚杰心理学不但为思维心理学提供了一整套独特的理论,而且在教育实践上也具有重大意义。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了解儿童智力、思维的结构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从而采取适当措施来促进儿童智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发展。

许多学校根据皮亚杰儿童思维发展理论来设置课程。这类课程的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是,强调学习者中心的教育哲学。皮亚杰指出,儿童并不是“小大人”,他们的智力、思维都和成人有“质的差别”。他将儿童视为知识的主动探求者,他们需要主动探索、亲自体验、勇于质疑并积极寻找答案,以此获得知识。

皮亚杰最核心的发现是儿童与成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他们并不是单纯地缺少知识、缺少经验、或者分析能力不强的这种量的差异,而是从内容上存在质的区别。

儿童为什么要游戏?
皮亚杰说:“儿童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于一个不断地从外部影响他的、由年长者的兴趣和习惯组成的社会世界,同时又不得不经常使自己适应于一个对他来说理解得很肤浅的物质世界。”
儿童需要有一个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里能够使儿童达到情感与智慧上的平衡,这就是游戏。

皮亚杰的实验: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这两个小孩哪个的过错大,为什么?
2-8岁的小孩子在回答对偶故事时,认为约翰的过错更大,因为打碎了15个杯子;
8-11岁的小孩子则认为亨利的过错大,因为他是贪吃爬上去,不小心打碎了杯子。

皮亚杰根据对偶故事法,得出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他律道德阶段(2-8岁),服从绝对权威,会从事情的结果进行道德判断;自律道德阶段(8-11岁),追求平等,考虑对偶故事中人物的动机,再做出过错判断。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定入学年龄的。根据这个理论,“儿童到6、7岁在认知能力方面才有比较大的飞跃,对文字、图形等有直观理解和具有表述能力”。

余世存工作室 2017-08-09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