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毛泽东时代的经济现在的评论几乎两级分化。一方面,从人民的生活水平来看,毛时代进步很少,甚至有人说退步;另一方面,从主要工业产品指标来看,毛时代增长了数倍甚至几十倍。此外,如果从国民财富的存量来看,也同样是两级分化。从铁路和公路里程、工厂和科研院所数量看成绩巨大,但是固定资产总值等存量来看,尤其是跟剪刀差的积累来看成绩就不大了。考虑毛死时老百姓的家财,那就谈不上成绩,占80%人口的农民,更是几乎一贫如洗。

【数字矛盾的原因分析】

对这些两级分化的数字的理解,一方面确实有矛盾,其原因既有造假,也有统计口径和误差。另一方面,要从不同侧面去理解,以便得到一个整体印象。所以大体来说,这些不同数据可以分成两类原因来理解。

第一类原因:可能有水份

因为亩产万斤都能上人民日报,所以统计数据造假并不新鲜。如果违反了一些直观的常识,那就可能是有水分存在。比如韩德强在《五十年、三十年、二十年》引用的如下数据:

1965~1985年部分国家和地区GNP年均增长率(%)对照表①:
①除注明外、本表数据引自《世界经济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
国别   增长率   国别  增长率   国别   增长率
美国   1.34中国   7.49①   印度   1.7
英国   1.6    苏联   5.89②   巴西   4.3
西德   2.7    匈牙利  7.42 阿根廷  0.2
日本   4.7    保加利亚 7.84 墨西哥  2.7
新加坡  7.6    捷克   5.15 埃及   3.1
香港   6.1    波兰   8.67 肯尼亚  1.9
台湾省  缺     泰国   4.0    加纳  -2.2
韩国   6.6    马来西亚 4.4    尼日利亚 2.2
①该数据是1965~1983年的年增长率,换算自柳随年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②苏、匈、保、捷、波五国的年增长率是从《世界经济统计摘要》各国国民收人1960~1981年数据中计算得出,人民出版社,1985年。

从这些数据来看,凡是共产党国家,经济增长都是非常快的,匈、保、捷、波等东欧国家甚至比四小龙还快。但结果我们都知道,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恰恰在于经济长期落后,尤其是东欧明显落后西欧一大截。而一党专政国家的政府都有造假的动力。假如有朝鲜给出的经济增长数据,相信肯定比南韩会更高。

韩德强通过这些水分数字发出评论说:如果把“四小龙”的发展称为“奇迹”,那么中国就简直可以称为“神迹”了。但我们知道,四小龙奇迹过后成为发达国家或地区,而中国神迹过后依旧属于最穷国家之列。表中没有罗马尼亚的增长数据,据说更是高居世界第一。

董金明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绩效及现实启示》中高度评价毛泽东时代中国(1949-1976)经济发展成就,也是一个代表。他认为毛时代的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起飞和增长,从1952年到1979年,中国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8-9%,国民收入每年递增7%;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打下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董的数字表面上不算太高,而且是经常引用的。不过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以1952为基数100,1978年社会总产值是725.8,国民收入是453.2,计算可得增长率分别是:7.9%和5.98%。这比董的数字低了大约一个百分点。这说明即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没有水分,也不能保证论述者提供的数据没有水分。

世界上更通用的计算是用GDP进行比较。据麦迪森的计算, 1956 ~ 1978 年, 中国GDP 年均增长4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在1952-1978年期间,我国GPD年均增长率为4.40%,占世界GDP比重略有下降,从1952年的5.2%下降到1978年的5.0%。

也就是说,根据国家统计数字,毛时代的经济增长速度大概在7%左右,但是从世界对比来看,即便是这个统计数字很可能也有水分。毛左们给出的数字比这个还要更高。而世界上认可的数据则是比世界平均经济增长速度略慢些,这才比较符合毛死时国弱民穷的现实。

第二类原因:不同的统计口径

现在世界上比较经济总量,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GDP(在1980年代及1990年代初用GNP,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包括国外投资收入,但要减去外国人投资本国的收入。在毛时代因为没有什么对外及外来投资,GNP和GDP应该是一样的)。GDP是一年里,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但毛时代不用GDP,用的是另一套核算体系,只计算物质生产。那时最常用的是工农业生产总值,同时还有社会总产值以及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是物质生产总量的价值,包括了中间产品。比如齿轮厂生产的齿轮是社会总产值的一部分,但是在计算GDP的时候,齿轮价值不算在内,因为已经转化为其他机器的价值一部分。社会总产值除了工农业生产总值,还包括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的产值。国民收入则是社会总产值减去耗费部分,包括中间产品、必要的折旧以及浪费部分。

由于社会生产环节越来越多,中间产品比例增加,所以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社会总产值。毛泽东时代,在社会总产值中,常用的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更高一些,这主要靠工业生产的增速。而工业中的重工业增速更高,重工业中的某些典型产品的增速更高。

毛时代的国民收入只计算物质生产的净值,不包括消费掉的财富。当代的经济核算体系仍然包括国民收入,但是已经包含了消费的部分,是GNP减去折旧和间接税。国民收入再减去公司利润和政府税收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包括个人消费和储蓄。在毛时代,由于工农二元分化,农民的消费水平尤其低下,几乎没有什么储蓄。而且农民在能够维持生存的情况下假如有点收入也要尽量储蓄起来为盖房娶妻生子做准备,几乎不会用来改善生活质量。

因此各种速度排列下来:

钢铁、煤炭、石油产量>重工业>工业>工农业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GDP、国民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农民消费。

所以给出不同类别的统计数字,其增长速度相差甚远。这就给了毛的崇拜者以高数字掩盖低数字的机会。

根据上面的分析,毛时代由于政府垄断一切经济资源,社会财富完全由政府之手进行分配,所以可以从1952到1979,同时出现原油产量增长235倍,而人均消费只增长不到一倍的现象,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跟解放前几乎没什么改善。有些毛左仅仅根据煤炭石油产量的增速就欢呼毛时代的经济增长世界第一,但没有看到轻工业和农业的长期落后。

毛以极度压缩人民生活水平为代价,建立了一个勉强还说的过去的工业框架。韩德强等人说毛栽树邓乘凉虽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但是栽树和乘凉不能同时并存吗?毛栽树时根本不让人们乘凉,而邓在让人们乘凉的时候,树还是在继续栽着。毛时代尽管重工业增速很高,但总体上看,GDP增速还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下。但邓时代不仅GDP,工业增长也明显在世界上处于前列。

【毛的经济模式评价】

积累和消费的比重很难说多少就合适,这是人的选择问题,也和文化传统有关系。在一个经济自由的社会,人们也不会把收入都吃喝光,也要为将来的生活进行储蓄。这些储蓄将投入到各行业的生产中,可以为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做准备。尤其是华人比较注重储蓄,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所以在一个经济自由的中国也不会出现只消费不积累的现象。况且在一个经济自由的社会,投资中有多少投入重工业,有多少投入轻工业,也是靠市场来调节,以便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毛的命令经济特点则是低效率、高积累、高浪费。1957-1978年,每万元国民收入所消耗的能源则从9. 6吨增加到19. 3吨,增长了100% 。所以煤炭产量虽然增速很快,但还不如在能耗不变的情况下产量低一倍,因为造成了资源的损耗和环境的破坏。正因为低效率和高浪费,毛时代累计的家底其实并不雄厚:从1950年到1978年,国家靠剥削农民取得了5100亿元剪刀差收入,占了1978年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总值9600亿的一多半。毛的强行积累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和自然资源,甚至还制造了很多隐患。毛大炼钢铁导致许多山头的树木被砍光,水土流失加重。违反自然规则围湖造田增加洪灾的破坏力。缺乏规划的工程造成人为灾难,比如板桥水库的决堤导致20多万人丧生。

发展重工业是为了给轻工业提供资源,轻工业是为了生产消费品,消费品是为了满足人们需要,提升人们的幸福。但毛却本末倒置,以人民的生命和幸福为代价,过度发展重工业,而人民,尤其是农民被迫遭受沉重的奴役。毛以巨大的代价制造出原子弹成为毛粉的骄傲,但是这些资源假如用于生产或进口粮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被饿死。秦始皇要筑长城也是对中华民族有利,但他这种奴役人民的修筑方法却只能激起人民的反抗。毛选择了勒紧中国人民的裤腰带搞建设,但这不是人民的选择,尤其是他自己在随时松裤带的时候。

有人说在外敌环伺之下,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以之为基础的军事工业。但首先得承认这是外交失败的后果。如果说民国时期外敌环伺还可以成立。但二战后法西斯这种以侵略为目的的国家刚刚战败,对付美苏完全可以凭借中立的外交政策换取发展空间。但毛却先以美帝为敌,后以苏修为更加不共戴天的敌人,拼命扩军备战。据专家研究,毛看不起赫鲁晓夫,自己要当共产主义阵营的领袖,找个借口跟苏联彻底翻脸。对亚非拉小国则是倾尽民力白白供养,以换取世界领袖的优越感。不过这种优越感在快要饿死的农民那里是感觉不到的,只有在外交场合才能被外交官和背后的伟大领袖感受到。

毛的计划经济模式早已被中国当局自行抛弃,但因为对现实的腐败现象不满,很多人反而怀念起毛的统治多么清廉,这种怀念反应在经济政策上,就体现为对毛的经济政策也崇拜起来。但毛泽东最擅长的是斗争,最差的恰恰是经济。笔者相信,就是换成一个家庭主妇来主政,也不可能造成世界史上最大的饥荒。

2014年9月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