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何清涟著书《红色渗透:中国媒体全球扩张的真相》

2019-05-01

“洋五毛”是怎样炼成的?

二零一九年的中国两会期间,一个长着白人面孔的记者站在天安门前,发出一个视频报导,说中国的成功得益于其特有的“民主制度”,又说这种“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打破了西方对民主概念的垄断。这个记者叫科林(Colin Linneweber),是真正的美国人。中国人看到这则新闻一定会感到很高兴——连美国人都夸奖中国式民主,现在真是东风压倒西风、美国学习中国的时代了。科林是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全职记者,领取在美国媒体不可想象的高薪。美国人似乎并不以在党媒新华社工作为耻,但美国人当年断然不敢受聘于戈培尔的纳粹宣传部。

二零一九年二月十八日,中国《人民日报》英文网发表了一篇署名为新西兰前总理珍妮·希普利(Jenny Shipley)的观点文章,标题是「我们有必要学会倾听中国」(We need to learn to listen to China)。文章认为:「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中国在教育、就业、女性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文中还称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是「我们在世界上听到的最伟大的想法之一」,是「前瞻性的想法,有潜力创造下一轮经济增长浪潮」。文章发表之后,在新西兰国内引发激烈批评,有国会议员谴责其危害国家安全。珍妮·希普利被迫辩解说,那不是她亲笔写的署名文章,而是《人民日报》记者写的一篇访谈,但她并未否认文章主要观点的真实性。随即,珍妮·希普利辞去了她自二零一四年七月至今一直担任的中国建设银行新西兰有限公司董事长一职。这仅仅是中国“大外宣”行动中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例子,有关人士心太急,反倒把事情搞砸了。

科林和珍妮·希普利等人的选择充分说明,他们并未因为充当“洋五毛”而有任何心理上的不适感——这比他们究竟帮中国说了什么话的事实更为严重。换言之,他们认为中国并不是一个像纳粹德国或共产苏俄那样可怕的敌国,他们无视中国将数百万计维吾尔人关进集中营、逼迫数百名藏人自焚抗议,以及对数百名人权律师广泛施加酷刑等一系列暴政。他们本身就是中国“大外宣”政策成功洗脑的“外国朋友”,他们又积极参与到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外宣”行动之中。

在中共于二零一八年推出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央视(中国中央电视台)、央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三台合一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外称为「中国之声」。英国《卫报》认为,「中国之声」让人联想到二战之后美国政府出资开办「美国之音」的先例,这显示中国在软实力上取代美国的野心——「中国之声」的编制和预算数百倍于「美国之音」。新组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归口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党管媒体」从幕后走到台前。正如习近平在二零一六年二月视察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后发表讲话所称,「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

何清涟在本书中引用了一位西方记者的评论——他看到昔日的同行一个个为了优渥的薪资待遇而加入中国“大外宣”队伍,不无遗憾地总结说:“在过去十年,中国推出一种更为精巧,更为主动的策略,日益转为以国际观众为对象。中国正在尝试以大把大把的金钱来改变全球信息环境,由拨款购买包含置入性营销的评论,到赞助宣扬“正面”信息的新闻报导等,不一而足。在中国境内,媒体受到的控制日益严密;在海外,北京则寻求利用新闻自由的弱点来推进自己的利益。”

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