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五旬节派导论》

前言

阿伦•安德森的《五旬节派导论》是一本系统介绍五旬节运动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其神学理论的书。2004年的是第一版,2014年,作者又有所增添,有了第二版。

五旬节派与灵恩运动对很多中国的基督徒来讲可能相当陌生。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在汉语神学里,是我们一直缺少对非正统神学的翻译;另一方面,相对传统的正统教会来讲灵恩运动并没有非常清晰有力,系统化的神学理论。

阿伦•安德森的《五旬节派导论》这本书里提到:今天,五旬节派和灵恩运动在多层面地以各种方式最快速地形成基督的教会。根据一些经常被引用的估计,全世界有超过5亿信徒,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五旬节派和灵恩运动已经形成继罗马天主教后世界上数量庞大的群体,现在已经占基督教人口的四分之一。

五旬节派带来了一个新起的福音运动,在短短时间内,让全世界有大量的地方经历了属灵复兴,大有使徒时代,五旬节圣灵降临之势。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基督徒,我更关心书中所讲的内容,特别是五旬节派的神学理论,如何让福音在中国的处境化扎根。

我们现在已经越来世俗化,即便是信仰,我们也希望那是可经验,可以合理化,容易理解的。现代西方的危机,是启蒙运动后,高举理性,以人本取代神本的危机。使徒时代,是圣灵的带领使徒们传讲福音。教父时代,福音需要在罗马地区完成处境化,教父则是用希腊哲学,特别是与高举理性的柏拉图哲学,去合理化福音。五旬节运动正是越过理性,以及沉重的传统,返回那起初圣灵的感动,经历与神的相遇,经历生命的改变。

作者阿伦•安德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本书里说的五旬节派究竟指的是什么?他的神学基础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回应?

首先我们来看作者。作者阿兰•安德森(ALLAN ANDERSON)在1968年经历了“圣灵的洗礼”,开始讲方言。作者说作为局内人,他是既怀着同情又怀着批判的态度来写这本书的。另外,作者本人作为南非地区的五旬节派和灵恩派的牧师已经有二十三年,作为传统五旬节派和灵恩派教会的神学教育老师也有三十五年。(参考本书前言)

一个没有到过山顶的人,他很难能体会山顶上人所描绘的风景。一个没有经历过圣灵充满的人,也很难去体会圣灵充满的滋味。作者可谓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牧养实践,还有个人属灵经历,兼有学术与灵性的双重视角,由他来写关于《五旬节派导论》是再合适不过了。

本书共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七个章节,主要介绍五旬节派在各个地区(北美、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欧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亚洲、澳大利亚、太平洋地区)的发展。第二大部分也分七个章节(圣灵的神学、宣教与福音主义、圣经与“完全的福音”、学术与大公性、性别与社会、政治与经济、全球化与展望)介绍了五旬节的神学理论及其在各个主要领域的影响。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各个时期,都存在两种传统之间的张力。在俄立根(c.184-254)之后,大部分西方教会学者认为灵恩只是发生在圣经时代,以后就停止了。事实上,早期教会灵恩运动有孟他努主义;中世纪则有东方教会始终把圣灵论作为神学的中心,并且对灵恩持开放态度;改教运动时期则有重洗派。灵恩运动在不同时期以各种方式存在着。

作者在书中提到:爱德华·欧文(1792-1834)是苏格兰神职人员,通常被认为是天主教使徒教会成立的主要人员。在1863年分离出来,在德国建立的新的使徒教会延续了灵恩运动的传统,同时欧文引导的这场运动也成为了五旬节派一个重要的先例。1855年,在美国和亚洲的一次复兴中,人们说方言,但很快局限在河海地区形成了一个称他们为五旬节派基督徒的群体。

作者在书中提到与现代五旬节派有更相近背景的是十九世纪的圣洁运动。圣洁运动是建基在循道宗创立者约翰卫斯理(1703-91)的讲道,特别是约翰威廉弗莱彻(1729-85)神学上。弗莱彻在对五旬节派塑造的重要问题上与卫斯理有微妙的不同,但更早的德国敬虔主义同时影响了他们。敬虔运动强调个人去经历上帝,以及被圣灵的新生。敬虔主义也是从天主教神秘主义汲取灵感,强调基督徒经验情感的重要性,鼓励与上帝的建立私人关系。它鼓励恢复信徒即祭司的宗教改革的信条,圣灵的工作带来的改变,从世界里分别出来过道德上禁欲的基督徒生活。

作者在书中提到现代的五旬节运动则开始于1901年前后,大多数的基督徒认定这个运动从美国肯萨斯州的托皮卡镇发起 。伯特利圣经学院(Bethel Bible School)创办人兼院长查理·巴翰(Charles Fox Parham, 1873/06/04–1929/01/29)的一位女学生艾格妮斯·欧兹曼(Miss Agnes Ozman),突然开始说外语(灵言)可以算作这一运动的起始标志。“据说欧兹曼小姐三天不能讲英语和只能讲汉语与写汉字”。

五旬节运动的扩展从亚苏撒街复兴运动(Azusa Street Revival)为标志。1906年4月9日在李爱德华在洛杉矶的家中举行的聚会祷告期间,他声称获得圣灵。4月12日,出席的非裔美国人,牧师威廉·西摩(William Seymour)也声称他被圣灵感动。在4月18日,洛杉矶时报在头版刊登了这场运动。3星期以后,这个团体就快速增长,以致原来的场所无法容纳,他们就租用在亚苏撒街312号一个许久未被使用的非洲人美以美会教堂,于是创立了使徒信心会。

阿伦•安德森《五旬节派导论》提到上面的情况,让基督徒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圣经里记载的五旬节圣灵降临所带来的叙事。同时我们会疑问五旬节派到底是指什么?他的神学基础是什么?五旬节派如何看待说方言、赶鬼跟医治。他又究竟与圣经里使徒行传里关于五旬节圣灵降临,福音广传有什么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在书中寻找到答案。

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使徒行传 1:7-8 和合本)

耶稣复活后的五旬节,聚集在耶路撒冷的门徒们,被圣灵充满,仿佛被新酒灌满。“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 神说:在末后的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少年人要见异象;老年人要做异梦。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他们就要说预言。” (使徒行传 2:16-18 和合本)

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得着能力——说预言见异象做异梦,并且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一步一步扩大,直到全地(地极),见证福音的信息。耶稣基督在上十字架前给他的门徒以应许。耶稣基督上十字架的时候,门徒们却一个个软弱无力,直等待耶稣钉十字架后的五旬节,圣灵降临,他们才得着属天的能力,坚强起来,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于是,“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使徒行传2:47 和合本)如今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为基督徒。

这是圣经《使徒行传》关于五旬节圣灵降临叙事的记载。也有人说使徒行传,应该叫着“圣灵行传”才是,因为其中最突出的是圣灵的带领。圣灵才是其中的主角。五旬节圣灵降临,对于一个基督徒的生命可谓至关重要。五旬节圣灵的降临,使徒们建立教会,经历圣灵充满后的能力,让基督徒与耶稣基督有了经验上的连接。五旬节,仿佛打开了一扇门,又仿佛建立了一座支取天国力量的桥梁。从此,天国不断地涌入人间。

《使徒行传》里记载圣灵降临后,门徒得着能力,开始说方言讲预言,见异象做异梦;五旬节运动一位女学生艾格妮斯·欧兹曼(Miss Agnes Ozman),突然开始说外语(灵言)作为标志带来属灵大复兴,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人经历了与神的神圣相遇。

书中提到虽然不同的五旬节派和灵恩运动关于圣灵论不会总是严格地一致,但他们都强调神圣的相遇以及由此引起的生命的变化。

上帝是无限超越的上帝,道成肉身的耶稣基督已经不在我们可以经验的时空里继续拥有肉身的形象,那么我们如何与神建立起关系呢?我们能容忍信仰中超越的上帝与我们这样的分离么?或者说,我们能容忍在信仰中上帝对我们的沉默么?

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更多地强调理性与经验。超验的上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哲学家、科学家悬掷。英国的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里说:类似关系和因果关系结合起来,可以加强我们的推理。如果去掉了类似关系,那么因果关系也会被摧毁。关于灵魂的永生。信念来自习惯的心里作用。来世状态和现世状态没有类似关系,所以我们只能想成模糊的观念。类似关系的缺乏,就把来世观念给消除了。

我们如何对来世对天国形成清晰的观念?如果我们从来就没有对来世或天国有外在或内在的经验?我想五旬节派和灵恩派所强调的“神圣的相遇”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神圣的相遇”带来个人属灵经验,属灵经验带来对天国真实的观念,关于天国的观念加强我们的信仰,然后带来生命的改变。生命的改变见证出天国的真实。对天国真实的见证带来属灵大复兴,大复兴带来对这个世界的转变。

上帝是永恒不变的,具有完全的超越性,正是受到柏拉图哲学的影响,而慢慢在正统西方教父的努力下,成为属灵正确。“以色列的上帝是一位有感情和关系的上帝,但教父神学却描写上帝为永恒不变的独一上帝,与圣经传统大异其趣。教父神学对上帝的理解着重上帝的超越性多余人间的介入和关注,并以哲学形式言说上帝,将上帝抽离于圣经的关系式描述。”(白德培 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耶稣时代到改革前夕的西方基督教批判史》)

希伯来传统的上帝是一个有位格的上帝,并不是只有绝对的超越性,而是可以与我们相遇,建立神圣的关系。五旬节运动,我想正是从这个方面与圣经传统建立了连接。五旬节派越过教父时代所形成的传统,直接进入使徒时代,不再被理性所束缚,而直接进入那活水的源头——圣灵,与神相遇。

耶和华在幔利橡树那里向亚伯拉罕显现出来。那时正热,亚伯拉罕坐在帐棚门口, 举目观看,见有三个人在对面站着。他一见,就从帐棚门口跑去迎接他们,俯伏在地, 说:“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离开仆人往前去。 容我拿点水来,你们洗洗脚,在树下歇息歇息。 我再拿一点饼来,你们可以加添心力,然后往前去。你们既到仆人这里来,理当如此。”他们说:“就照你说的行吧。” (创世记18:1-5 和合本)

雅各出了别是巴,向哈兰走去; 到了一个地方,因为太阳落了,就在那里住宿,便拾起那地方的一块石头枕在头下,在那里躺卧睡了, 梦见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着天,有 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 耶和华站在梯子以上(或译:站在他旁边),说:“我是耶和华-你祖亚伯拉罕的 神,也是以撒的 神;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 你的后裔必像地上的尘沙那样多,必向东西南北开展;地上万族必因你和你的后裔得福。 我也与你同在。你无论往哪里去,我必保佑你,领你归回这地,总不离弃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应许的。” 雅各睡醒了,说:“耶和华真在这里,我竟不知道!” (创世记 28:10-16 和合本)

耶和华的使者从荆棘里火焰中向摩西显现。摩西观看,不料,荆棘被火烧着,却没有烧毁。 摩西说:“我要过去看这大异象,这荆棘为何没有烧坏呢?” 耶和华 神见他过去要看,就从荆棘里呼叫说:“摩西!摩西!”他说:“我在这里。” (出埃及记3:2-4 和合本)

真正的信仰源自神圣的相遇。圣经里信心的人物亚伯拉罕、雅各、摩西等,他们之所以做出区别于他们俗世界的事,便是是源自他们与上帝有神圣的相遇所带来的观念的改变。上帝不仅仅是超越的,跟他们经验世界毫无关系的,而是活生生的,有位格联系的上帝。神圣相遇不仅仅发生在有记载的圣经上面,同时也发生在历代被神所拣选的人身上。

奥古斯丁经历罪的捆绑束缚,痛不欲生。这个时候,他与神相遇:突然我听见从邻近一所屋中传来一个孩子的声音——我分不清是男孩子或女孩子的声音——反复唱着:“拿着,读吧!拿着,读吧!”于是,奥古斯丁经历了“不可耽于酒食,不可溺于淫荡,不可趋于竞争嫉妒,应被服主耶稣基督,勿使纵恣于肉体的嗜欲”的圣灵的提醒,经历圣灵的大能,开始生命由内而外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卷八

马丁路德在闪电中经历与上帝的相遇;约翰卫斯理则在一艘由美国返回英国的船上经历与上帝的相遇。五旬节运动里的信徒,他们更多地是在祷告中通过方言、赶鬼、疾病得医治等等形式经历神圣的相遇。这是五旬节派与正统教会很大的区别,那便是他们注重信徒个人与上帝的关系——经历上帝,经历圣灵所带来的能力,个人生命的改变,所以作者在书中强调:“圣灵充满的经验是五旬节派和灵恩运动神学的本质,特别是在这里不需要与保守的福音派神学去调和。”

我想这同样也带来一个隐患就是五旬节派对经历上帝的过份强调——说方言、病得医治,信上帝后带来的祝福,从而忽略了约伯这类人在苦难中与上帝的神圣相遇。我们需要更加以上帝的视角去看我们与上帝的相遇——这就需要我们更加依靠神依靠圣灵去判断行事,而不是凭自以为是的个人经验。

另外作者提到的:“五旬节的教会已经让本土价值观,其他各类宗教和基督教在存在主义层面上的对话成为了可能。”五旬节派所强调的这些神学理论,正是可以打破受西方理性层面的束缚,而进入无言——方言领域,无声胜有声,灵的层面的交流。我想正是我们中国教会需要注意的,就是福音如何能与我们的佛教、道教、儒家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我们需要打破东西方来自有形或有言层面所造成的隔阂,而进入由圣灵充满所带来的那个无限不变,无言的世界,来完成一次本体层面的沟通。西方的正统教会受太多古希腊哲学——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影响,而带有西方神学处境化时候的烙印。回到使徒时代,回到五旬节的圣灵充满,正是从那些有形的束缚里解脱出来,而得到最宝贵的属天的力量,然后,再与中国的本土宗教和文化对话,完成汉语神学,做到福音的处境化。我们不能让有形的西方变成福音进入中国大地的障碍。

世界上不断地产生分类与分别。世界的事物就像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样产生更多的混乱。我们活在这样一个碎片化的世界里,出生到死亡,都是被不断地细化归类为某一个身份。五旬节派和灵恩派可以让我借着圣灵的充满,可以进入无言的领域——我与永恒上帝直接连接,打破世界既有的规范,而进入另一个世界。文士和法利赛人试图用律法去规范耶稣基督;新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则恐怕会用理性去规范圣灵的动工。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中国的文化,仿佛结不出好果子的树。受西方理性主义,特别是希腊哲学——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影响后的基督教,已经完成了福音在西方的处境化。我们试图把在西方处境化后的基督教嫁接在这中国文化之树上,最后却发现,两种虽然都是树,一棵是苹果树,一棵却是橙子树。真正完全的福音,是剥去那些处境化的东西,而进入福音的本质。五旬节运动正是在这个层面给我们以启示——我们需要的是领受圣灵,被圣灵充满,从而完成最里面的重生。我们的文化没有结出好果子,所需要的,不是与西方处境化福音的嫁接,而是直接进入福音的核心,相信耶稣基督,领受圣灵,经历神圣的相遇,得着来自圣灵的力量,获得重生,完成再造。

2019.11.11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