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谢志伟大使叙谈动荡世界的思考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倒塌,冷战结束。东西柏林边界哨卡的历史纪念。图/田牧提供

11月9日,对德国来说,对欧洲来说,乃至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个伟大的日子。30年前的这一天,柏林墙轰然倒塌了,东西德分界线抹去了,东西欧洲弥合了,世界冷战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人类世界似乎奏响了和谐的新篇章……

日新月异,漫长的30年,弹指一挥间。这个世界真有那么和谐吗?不提中东各方的尖峰对决,也不谈欧洲美俄的厉兵秣马……。只需观察围绕着中国不断凸现的香港问题、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维吾尔问题……,难道可以说这个世界的冷战果真安静了、终结了吗?

带着一连串的想法与问题,我们采访了台湾驻德国代表处的谢志伟大使,下面是谈话之后我们的一些思考……

从“台湾大使”头衔说起

我们称“谢大使”,却引发了谢志伟大使的一番感慨,有人质疑称他“台湾大使”,应该称为中华民国的代表。他说:称呼我什么都可以,代表、代理、替代……都可以,有一点毋容置疑,我只代表台湾,不代表中国。

我与台湾朋友们一样,习惯称“谢大使”已有十几年了,因为我们相识已久。为什么这样称呼呢?是出于对谢大使的尊敬与友好,谢大使十余年如一日,待人处事细致周到、乐善好施,勤于助人;是出于对他代表的国家的敬重与爱护,台湾是亚洲民主政治的典范与旗帜,是中华优秀文化最好的传承与发展代表。

查阅维基百科——中华民国驻德国大使列表,谢志伟的外交职务一栏:特命全权大使,前两任的魏武炼、陈华玉也都是特命全权大使一职。其实德国派驻台湾官员也是这样对应的。九月份我们在台湾见了德国派驻台湾的王子陶代表(Dr. Thomas Prinz),此人赴台湾前曾担任德国联邦外交部外贸促进局局长、德国驻孟加拉国大使。称呼“谢大使”我真不觉得有问题。

关于“台湾大使”一说。谢大使言及他的一次美国之行经历:他在美国海关被指出没有签证,被误认为中国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是“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中华民国的英文是“Republic of China”。谢大使说:“我告诉对方,我是台湾人,并指向护照上的’TAIWAN‘字样,对方这才笑而放行。”

其实,无论是中华民国也好,台湾也好,所指的都是台湾岛国家。倘若不宜称“台湾”,只能称“中华民国”,按这个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能称“中国”,美利坚合众国也不再是美国了。现实世界中,“TAIWAN”的称谓确实被认可。我在给台湾寄邮件时,在国家栏目中从来只填写“TAIWAN”,没有其它,也无需补充说明。再查看寄向各国的邮资金额,在德国邮局的价目表上,也只是注明“CHINA”与“TAIWAN”。台湾,是德语中明确无误国家指向,是国际公认的。

每当台湾朋友针对中华民国与台湾发生争执时,我总是纳闷与懵懂,国际社会都认可的事,为什么自己还要折腾?还要自我添堵?平添烦恼?这是否缘于台湾思维?长期偏于一隅,才会杞人忧天?我想起了苏轼语录,从中改写了若干字,即:不识台湾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岛上。

台湾驻德国代表处谢志伟大使。图/田牧提供

中德外交风起萧墙

前些年,德中关系非常亲密,2017年的汉堡G20峰会期间,习近平甚至说:中德关系已经成为“全球框架内重要国民经济体之间相互合作的典范。”谁知道自去年以来,德中关系接连碰撞与触底。

两国遭遇三件事,不相为谋。第一件就是台湾问题。今年初习近平对台讲话,引起德国玛斯外长、欧盟议会的强烈反弹,导致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离职。不言而喻,这是台湾外交的努力与成果,否则德国与欧盟不会反应如此强烈。2003年,胡锦涛也曾明确表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并明确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可当时的整个世界一片宁静,无人为此发声与抗议,更无人为此丢官。第二件是德国联邦议会就关于维吾尔地区再教育营的人权事件,举行听证会。第三件是义大利加入中国新丝绸之路项目,德国外长马斯对义大利公开批评,意在间接打脸北京政府。中德外交陷入谷底,岂不是反过来证明了:道不同?

今年6月初,王岐山赴柏林拜会梅克尔总理、施泰因迈尔总统,不言自喻,他是来媾和与修复中德外交关系的,王岐山素有排忧解难的“救火队长”之誉,估计9月初梅克尔率领大批德国企业家,飞赴北京访问的计划,是王岐山亲赴联邦总理府说合的结果。

9月6日,德国总理梅克尔率领德国代表团访问中国,被外界称为“世纪变局下中德大国互动”,说是弥补中德外交的寒流,媒体普遍认为:德中关系似乎重新起航,暖流涌动。

殊不知,9月9日玛斯外长与香港黄之锋偶遇并交谈,表示了“欢迎”,合影留念。德国希望表达对香港“返送中运动”的支持。这无疑引起了北京的愤怒,中德北京签署的一大堆合作文本是否继续有效,令人生疑。接下来的中德外长原先有约的两次会面均被取消,显然中德外交再次跌回谷底。

一波未了一波又起。科隆“中国节”9月12日揭幕,这天的12-16点,“中国节”经济论坛在科隆动物园举行。在动物园门口,大赦国际科隆负责人与全能神教会组织静默示威,手举一幅幅宣传牌,以示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批评。

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目睹现况,向主办方提出“把这些牌子挪开”,得到的回答是无能为力。吴恳直接找科隆市长亨丽埃特·雷克(Henriette Reker)说话,雷克市长的回答是:“这里是德国,不是中国,宪法允许他们这么做,这是合法展示他们想要展示的内容,我没有权力让他们离开。”吴恳恼火道:“他们不走,我们走。”市长的回答也甘脆:“那就随意……”据说吴恳一行人真的扬长而去。新华社有报道科隆中国节,却只字未提吴恳大使。奇怪的是德国媒体居然也未披露这一情节,看来德国也是够给中国面子的。

台湾在欧洲人心目中站立起来

德中外交一再碰撞,相反德台外交却迎来了春天。

德中冲突,就是体制与价值观的冲突,有媒体批评德国政府对待北京,是“人权务虚,贸易务实”,但德国不可能只要经济与贸易,而否定与放弃民主和人权,这就是中德关系不时碰撞的根本所在。

相反德台同属于国际民主制度国家的阵营,在人权问题上,价值观认同上等国际事务中,有许多共同语言与默契合作。道理没错,结论也没问题,只是这需要过程,需要走进德国社会圈中去对话,去交流,台湾的故事若是不讲述、不宣传,德国人当然不可能自己知晓。这些年来,谢大使不辞辛劳,深入德国社会(大中学校、民间社团等),直接与各界进行交流、对话、宣传台湾,让更多的德国人认识台湾,了解台湾。谢大使介绍道:这些年来,德国政界人士对台湾很有感情,对台湾的评价也比较中肯,主要是两方面:一、台湾是亚洲自由民主国家的典范与旗帜,二、台湾是中华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地。

近年来,我们在与德国官方(联邦议员、外交部、总统府)的接触中,也能从这些官员口中感受到对台湾的倾向性态度与评价。

德国对台湾的认可与肯定,并不只是挂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当习近平对台湾的强硬讲话,并威胁与恐吓道:“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德国玛斯外长就站出来表态,声援台湾,特别是上个月,德国议会的“德台友好协会”把“两个中国”的问题放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说得很明确,很直白。德国议会拟决议预案,呼吁联邦政府与中华民国(台湾)建立完整的外交关系。据我所知,联署签名如期超过5万,现进入议会有关部门的审查与覆核,最终提供给议会讨论与表决。

德国是欧盟的领头羊,德台关系的加强,同样也会影响与带动欧洲其它国家,比如今年初,欧洲议会155位议员联署,呼吁中共避免在台湾海峡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表达了他们对台湾的声援与支持。

这些事的背后,与谢大使所付出了努力与辛劳是分不开的。

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后人们站在柏林墙上欢呼!30年前的这一天,东西欧洲弥合了,世界冷战结束了,30年后的今天,这个世界真的和谐吗?图/田牧提供

喧嚣武统台湾的“时间表”

谢大使说,中国政府从最初的军机军舰绕台巡航,威胁区域稳定与台湾安全,直到眼下宣传的“统一时间表”,步步紧逼,难道台湾会惧怕?会被吓倒吗?我们也确实有所耳闻,什么“大陆采取‘点穴战’、‘斩首行动’攻台,一天之内就会呈现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画面。”甚至有把战争转化为电脑游戏的,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解放台湾”的口号,自记事起,就充斥耳膜,伴随我们成长的一生。喊打喊杀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了,却从未有所动静,显露真章。有些事,耳闻是虚,眼见也未必是实。目睹着中国军备日益强大,且军机军舰不时绕台转悠,中共官方再喊上一嗓子,媒体配合渲染报道,海外媒体不明就里,一传十,十传百,焉有实情?

中共极力宣传武统台湾,甚至喧嚣“时间表”,这就更加说明是在故弄玄虚,虚而不实,目的在于恐吓与威慑。倘若真有这样的军事设想与计划,绝无可能满世界嚷嚷,唯恐天下人不知,而是会如兵法所言“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民报2019-11-25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