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刺杀总统案,而欣克利行刺里根总统案扑朔迷离,错综复杂,其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是众说纷纭,难以得出最终结论。与历次刺杀总统的事件相比,这一次没有阴谋,也没有政变迹象,没有死亡,甚至因为刺杀者作案动机的单纯和执迷,为整个案件平添了一丝浪漫的色彩。它充满戏剧性,像极了一部电影,正对美国人的胃口。也因此,它变得和那部经典电影一样有名了。而对西方法治不以为然的人们认为,美国法院对欣克利案的审判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刺客欣克利并没有精神病,有毛病的是过分保护罪犯权利的法律法规,有毛病的是枪支泛滥的美国社会。

这种观点虽然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从事实上分析显然是有所偏颇。现在,让我们回顾事实,请大家根据事实作出自己的评判吧。

1981年3月30日,里根总统前往位于华盛顿的希尔顿饭店,出席劳联——产联(美国两个最大的劳工组织美国劳工联合会和产业工会联合会合并而成。拥有会员1600多万人)下属的建筑工会大会并发表演讲。下午2:35,大会结束,里根在保卫人员的簇拥下经侧门离开饭店,走到停在饭店门口的林肯牌防弹轿车旁,向围观的人群挥手致意,并不时地对记者们的提问作出回答。这时,混杂在记者群中的25岁刺客小约翰。W.欣克利,用一支0.22英寸口径的RG——14型左轮手枪向里根一行连开六枪。包括里根在内的四个人中弹受伤。

根据事后摄像机拍摄时间计算,在1.9秒的极短时间内,美联社摄影记者罗恩。埃德蒙兹成功地记录了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从欣克利突然开枪到里根被特工推进汽车,凶手被制服,埃德蒙兹一下子连拍了五张照片。由于靠得太近,埃德蒙兹差点被欣克利的第二颗子弹击中头部。由于这些全程记录了生死瞬间的照片,埃德蒙顿兹获得了1982年普利策新闻摄影奖。根据回放镜头可以看出,白宫新闻秘书詹姆斯。布雷迪被第一颗子弹击中头颈部后倒地;第二颗子弹擦过白宫办公厅副主任迈克尔。迪弗的肩头;第三颗子弹打中警察托马斯。德拉罕迪的颈部,他被人群挤倒在地;白宫特工蒂莫希。麦卡锡在扑向凶手时被第四颗子弹击中腹部后倒地;第五颗子弹打在总统轿车的防弹玻璃上;第六颗子弹从打开的车门射入车内,击中正被特工推进车里的里根的左腋,打断了第七根肋骨,钻到左肺叶中部,距离心脏只有一英寸多。

枪声响起时,在场的白宫探工杰里。帕尔马上把呆若木鸡的里根推进总统的轿车内并扑在他身上保护。帕尔和里根起初谁也没有意识到谁受伤了。但是根开始咳出鲜血时,帕尔立即命令轿车开往华盛顿大学医院,那里的一个抢救小组已经接到通知,准备好等待着总统的到来。里根虽然流了五百多毫升血而显得软弱无力,呼吸困难,但还是自己走进医院。“亲爱的,我忘记躲避了。”里根对随后赶来的妻子南茜说。当他发现白宫总管埃德文。米斯也来了,便用嘲弄的口气说:“谁在看家呀?”“请你们对我说你们都是共和党人。”在进行手术之前,里根还和医护人员开着玩笑。本杰明。阿龙大夫发现里根的血压值徘徊在50到60之间,如此低的血压很可能有突然休克的危险。医生发现在总统的左腋窝下侧有一个小口子,小得像一个纽扣眼,口子周围有微量的血迹。因此可以确定,子弹还在他的体内。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手术,好不容易取出了子弹——这是一颗杀伤力很强的“破坏者”子弹,内置铅制霰弹。

里根在手术后苏醒过来之后,歪歪斜斜地在便条本上写的第一句话是引用美国作家、诗人W.C.菲尔兹(1817——1881)的诗:“总而言之,我倒希望在费城。”里根后来描述他遭到枪击后“就像瘫痪般的疼痛……好像有人用锤子敲击的那样疼痛。”里根当年虽已七十高龄,却异常迅速地康复了。在枪击事件的12天后,他重返白宫办公室。

欣克利当场被抓,人枪俱获,铁证如山。警方根据从凶手身上搜出的证件和钥匙等物品,迅速追查到欣克利的住处。令人吃惊的是,根据欣克利在旅馆留下的“诀别信”,他刺杀总统的动机,竟然是痴迷一位电影女明星,追星不成,便意图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伟业”,以轰动效应赢得意中人的敬仰和青睐。当天被关押后,欣克利最为忧心的问题,竟然是预期当晚举行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仪式是否会因其“壮举”而取消。

消息经媒体报料,欣克利的动机令人难以相信且啼笑皆非。昔日明朝末年,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因其爱妾陈圆圆被李闯王部将刘宗敏据为己有,怒发冲冠,当了清军的带路党,剿灭李自成,报仇雪恨。清初诗人吴梅村对此感慨万千,在长诗《圆圆曲》中写下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千古名句。谁能想到,三百多年后,大洋彼岸的北美大陆有男儿东施效颦,扮演了一位“刺杀总统为红颜”的超级情种。

把欣克利迷得走火入魔铤而走险的这位女明星,既无闭月羞花之容,又无倾城倾国之貌。她芳名朱迪。福斯特,当时是耶鲁大学一年级学生。欣克利为她神魂颠倒,说明这小伙子的追星眼光颇具特色。因为福斯特小姐不施脂粉,朴素无华,不是那种性感尤物。她1962年生于洛杉矶,从小聪明伶俐,很有表演天赋,14岁即被名导演看中,在影片《出租车司机》(1976)中扮演一位雏妓,赢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虽然最终未能获奖,却为以后的影坛生涯奠定了基础。中学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入耶鲁大学,主修法国文学和外交史。入学后,福斯特不事张扬,素面朝天,埋头苦读,五年后拿到本科学位。欣克利行刺里根时,福斯特刚进耶鲁不久。这个震惊全美国的大案立刻将她卷入新闻漩涡之中。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福斯特在影坛上大放光彩,因暴力犯罪片《被告》(1988)和《沉默的羔羊》(1991)两次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迄今为止,她是唯一在30岁之前脱颖而出并两次赢得此项大奖的女影星。

成名多年以来,福斯特的私生活一直不太为人所知。她从未结过婚,但却在1998年生了一个儿子。孩子父亲是谁,至今仍是好莱坞最令人难解的谜团之一。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绝对不是那位“慧眼识星”、为了“爱情”铤而走险的“超级情种”欣克利。

欣克利生于1955年,他的父亲是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石油巨头,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拥有一家天然气和石油公司。此外,欣克利家族与副总统布什家族关系密切。

根据警方调查,欣克利身世清白,没有任何犯罪背景。在小学和初中时期,欣克利还算正常,羞涩内向,酷爱文体。可是,不知因何缘故,从高中开始,欣克利性格突变,在学校极度自闭,落落寡欢;回家后深居简出,情绪低落,狂热地写诗、作曲和听摇滚乐,废寝忘食,走火入魔。

高中毕业后,欣克利在其父连逼带劝之下进入得州技术学院,主修文学和音乐。一年后因成绩太差混不下去,他变卖了家里送的小汽车,飞往加州洛杉矶,在好莱坞试图靠作曲一举成名。为了向家里要钱,欣克利编造谎言,说自己正在与影视公司洽谈音乐合作,并与一位女星频繁约会,急需用钱。欣克利父母信以为真,慷慨解囊。

在洛杉矶期间,欣克利偶然看了福斯特主演的影片《出租车司机》。他不仅对扮演妓女的福斯特一见钟情,而且对影片中的男主角、扮演出租车司机的德尼诺极度崇拜,刻意模仿。在影片中,这位司机孤寂落魄,一事无成,情场失意。最后,他留下一封“诀别信”后,企图行刺总统候选人。在影片结尾,他虽然行刺未遂,但歪打正着,击毙歹徒,救出妓女,顿成英雄人物。

福斯特和德尼诺这两位影星的表演,把“摇滚青年”欣克利忽悠得神魂颠倒,他先后看了15遍《出租车司机》,以至鬼迷心窍,神智恍惚。他买了一把影片中司机行刺时使用的左轮手枪,大量阅读凶杀案的书籍,沉浸在虚构的情节中难以自拔。

过了几年,欣克利生活难以为继,他又编造假话,说自己钱财被劫,身患重病,需要回家养病。回家后,欣克利父母见儿子郁郁寡欢,性格怪异,便建议儿子去看心理医生。在写给医生备案的个人自传中,欣克利主动交代了自己对福斯特的迷恋。但是,这位医生对这种司空见惯的“单相思”未予足够重视。治疗后,医生的诊断是:欣克利的身体和精神都很正常;他的毛病是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缺乏人生目标。

根据医生诊断,欣克利父母与儿子开诚相谈,希望他确立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目标。欣克利表示自己的人生理想是当作家,听说耶鲁大学开办有“作家训练班”,希望能够入学深造。父母马上答应让他去“深造”。实际上,欣克利已知道福斯特进入耶鲁大学了。

1980年初秋,欣克利来到耶鲁,整天在校园里转悠,追寻意中人的芳踪。他曾多次与福斯特迎面相遇,但却临阵怯场,害羞脸红,欲说还休。没有胆量正面交往,欣克利只好侧面迂回,多次给福斯特打电话、写情诗、送鲜花,情深意切,爱意绵绵,结果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追星不成,欣克利极度沮表,他又给父母打电话要求回家养病。他此时已暗下决心,要像出租车司机一样,干出一番惊地动地的壮举,赢得意中人的爱慕。于是,他尾随正在全国各地竞选连任的卡特总统,企图行刺。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得手。回家之后,欣克利心情低落,抑郁消沉。他父母再次请来心理医生。这次,欣克利对医生隐瞒了追星失败、购买枪支、谋图行刺总统等内心隐秘。结果,医生检查后得出同样结论,欣克利一切正常。

1980年12月,摇滚巨星列农在纽约遇刺身亡。欣克利悲痛欲绝,专程前往纽约参加了纪念列农的烛光晚会。回家后,他仍然东游西逛,令父母深感不安。相比之下,欣克利的哥哥勤奋上进,已成为父亲公司的副总裁。1981年3月下旬,根据心理医生的建议,欣克利父亲痛下决心,把不成器的儿子扫地出门,让他自食其力。

被父亲赶出家门后,欣克利前往首都华盛顿,住进距白宫只有两条街之遥的一家旅馆。根据白宫提前公布的总统日程安排,他开始谋划行刺里根。行刺前两小时,他模仿《出租车司机》中的情节,给福斯特写了一封情深意长但并末投寄的诀别信:

“亲爱的朱迪:

在我企图行刺里根的过程中,可以肯定,我是会被杀的。正由于这个原因,我现在才给你写这封信。你现在十分清楚地知道,我是多么地爱你啊!过去七个月中,我痴心妄想,为了使你能对我投以青睐,我给你写了几十首诗和信。虽然,我们在电话里交谈过几次,但我始终鼓不起勇气去接近你,自荐于你面前。其中原因,除了我生性害羞之外,说句衷情的话,我不忍频频找你,以扰你芳心。我深知,我留在你门口和信箱中的许多信会使你讨厌,然而,除了这种我自感痛苦最少的方式之外,我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能表达对你的爱情呢?你至少知道了我的名字和我对你的热恋,我就心满意足了。我经常在你的宿舍外面徘徊,听到我偶尔成为你茶余饭后闲谈的话题。纵然我的行为十分怪诞,但你至少已知道我对你一往情深。朱迪啊,要是我能够赢得你的芳心,与你白头偕老,即使终生默默无闻,或遭不幸,我也愿意毫不犹豫地放弃行刺这种意念。我坦诚向你承认:我即将行动的理由是因为我已无法等待获得你的好感。我现在必须采取某种行动使你非常明确地了解,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我希望用牺牲自由,也可能牺牲生命的办法使你改变对我的看法。这封信是在我去希尔顿饭店之前一小时写的。朱迪啊,我求你扪心自问,在我干出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行动后,给我一个博得你尊敬和爱情的机会吧!我永远爱你。

约翰·欣克利”

在欣克利案中,这封情真意切的诀别信至关重要,它后来成为辩方律师证明被告精神错乱的重要证据。从内容上看,一般人虽然觉得为了博得爱人的芳心而去刺杀总统确实是疯癫之举,但要说他完全疯了似乎又欠火候。

1981年4月3日,在欣克利被捕三天后,他的父母得知了这一消息。惊愕之余,他们为儿子的这场案情严重的官司开始奔走,重金聘请了全美最好的律师和精神病专家。根据美国司法部检方对欣克利的起诉,他可能因为非法使用武器和谋杀总统,重伤布雷迪、德拉罕迪、麦卡锡等13条罪行被判终身监禁。而欣克利的代理律师则以“约翰是个有病的孩子”为由,要求法庭按照美国宪法中明文规定的“精神非正常的人对其行为不负责任”,撤销对欣克利的指控。辩方出示了多位医学专家为欣克利做的检查证明。而法院为了鉴定欣克利的精神状况,指定了一名精神病专家对欣克利作了三小时的检查。专家的结论是:精神正常,应该接受审判。但辩方律师马上提出反驳意见,最后法官只好决定把欣克利送到联邦教养院作为期三个月的精神病检查。期间,控辩双方都派出精神病专家与欣克利反复接触交谈,观察谈吐举止,诊断心理精神症状。检方还对与欣克利打过交道的各界人士,诸如心理医生、机场工作人员、旅馆服务员、案发现场的联邦特工等,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和取证。由此可见,欣克利虽然“罪大恶极”,但在正当法律程序的保护之下,仍然得到了公正的对待。

在此后的一年中,围绕着欣克利究竟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争论一直在继续,直到1982年4月27日,美国联邦法院才不紧不慢地宣布成立大陪审团听证审理此案。听证会上,欣克利的四名律师和六位精神病专家向法庭提交了一份长达一千页的申辩材料。他们认为欣克利的刺杀行为是在精神错乱的情况下进行的。他长期以来沉默寡言,行动漫无目的,思维不连贯,以及他在情书和日记中表达的想入非非都体现着他在精神方面存在疾病。

控方也出示了一份六百多页的检查报告,认为欣克利虽然精神怪异,行为乖张,不可理喻,但是,他并非医学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他谋划行刺卡特总统和刺杀里根总统之举,并不是精神失常,鬼迷心窍,而是在神智完全清醒的情况下,蓄谋已久,精心策划,果断实施。因此,他应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辩方反驳说,欣克利毫无政治动机,亦无个人怨仇,却甘冒杀身之祸,以荒诞不经的方式追星,其想法和行为异于常人。从医学角度而言,他是一个典型的“妄想狂”型精神病患者,把自己与电影《出租车司机》中的虚构角色混为一谈,异想天开,神智错乱。因此,被告不应负任何法律责任。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听证会一开就是40多天。

从以上庭审中可以看出,在西方国家的法庭上,人们会发现,双方的律师个个神气活现。他们有时机智地向当事人或证人提出问题,在当事人或证人的回答中揭示“自相矛盾”;有时旁征博引,告诉法官或旁边的陪审团“法律究竟是什么”。而法官却是不露声色,他只是在考虑谁的证据充分,谁说的有理,他就像是真的相信“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西方人认为,只有在当事人成为法庭上的主角时,他们才会最为投入,才能彻底地发挥才智,用证据和法律充分说明自己的主张。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中立的法官才会更有机会准确地在双方对抗中判断是非曲直。相反,如果法官是主角,他按自己的设想来询问来查证,那么,则可能会丢掉许多对案件十分重要的思路和线索。

西方法律界还有一个观念:法官在社会中应该是一个中立的形象,所以,他的作用本来就是“判断”而不是问这问那式的“查证”。如果问这问那,有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偏向了一方,而偏向一方就不能体现法律的公正了。

欣克利到底是不是精神病人呢?且听下回分解。

荀路2020年元旦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