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声在线 2013-05-06

赈灾的方式不应只是捐款、捐物以及以唱歌表演来募捐,我们仍应思考如何使灾难的破坏性降到最低,对灾难的防范措施得力始终要强于救援的声势浩荡,对灾难的理性反思始终要强于感性同情。我们见惯了灾难报道重点始终是“领导重视”,救灾报道重点始终是“八方支援”,募捐晚会始终是“歌舞升平”,而受捐人员始终是“声泪俱下”,最终要表达的全都是“大爱无疆”。

作者:唐潮

相比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4月20日发生在四川雅安芦山县的7.0级地震虽然相差一个级别,但由于信息传播过程中社交媒体的加入,雅安地震对国人的内心震动可能更大。我们看到了志愿者及NGO组织现场救援的经验,同时也看到了媒体及社会组织的理性,更看到了政府职能部门在应对灾难时的速度与效率。

曾经我们看到有高校把默哀当成一种形式,有企业把募捐当成一种宣传,有官员则把重建当成一种进阶的手段。而令人心悸的是,直到如今我们依然无法忽视这种“消费灾难”与“经营灾难”的无底线行为,仍是我们必须严肃审视的人性阴霾。五年来,我们不应该只学会捐款和同情,更需要的是反思,反思天灾之外的人祸,反思常识的裂痕。

地震发生后,我们看到个别微博大号极尽营销之能事,希望能从地震的舆论中“分一杯羹”,在它们的价值谱系中,利用一切可被利用的热点,消费一切可被消费的事件,这就是品牌,就是成功。但是,一个没有人性的品牌,根本就是个黑店。而另一面,以李承鹏、邓飞等为代表的网络知名人士,作为一支正在崛起的民间力量,他们拥有专业的救援装备与丰富经验,爬山涉水深入灾区救援,与那些消费灾难的微博大号们形成极大的人格反差。

我们看到地震灾区诸多记者在忙碌工作,为外界发回可以影响救援和挽救生命的一切信息。而个别媒体记者所患的“新闻青光眼”却不得不让人质疑他们进入灾区的目的,他们没有看到灾难的惨痛,也没有看到人性的温暖,却能用镜头拍下榨菜的外包装,甚至有勇气在一片狼藉的安置地采访抑或问刚刚失去亲人的灾民,“你开心吗?”他们过于相信“灾难美学”的表现技巧,却不知道灾难美学最终不应该掩盖人性本能。

红十字会在此次地震募捐行动中所遭遇的舆论和尴尬让人们看到,你可以保持你的高傲,但你无法阻止我“用脚投票”。而实质上,行政化、官僚化和不公开透明的官办慈善运作机制不改革,倒下一个郭美美,肯定会滋生刘美美和李美美。我们告诫,对捐款的挪用与挥霍就是对爱心的侮辱与亵渎。“信任代理”日趋盛行的当下,官办慈善组织对善款的处理方式已经让公众失去信心和耐心,而受捐单位对善款的使用效果也让人们不再“感情用事”。

赈灾的方式不应只是捐款、捐物以及以唱歌表演来募捐,我们仍应思考如何使灾难的破坏性降到最低,对灾难的防范措施得力始终要强于救援的声势浩荡,对灾难的理性反思始终要强于感性同情。我们见惯了灾难报道重点始终是“领导重视”,救灾报道重点始终是“八方支援”,募捐晚会始终是“歌舞升平”,而受捐人员始终是“声泪俱下”,最终要表达的全都是“大爱无疆”。灾难频发的年代,我们不应寄希望于将情绪上的感动,更不应被“灾难美学”麻醉了理性反思的力量,而应推进对灾难事故的调查、检讨以及问责。灾难除了留下了废墟以及孤儿,同时应留存能使未来变好的空间与可能。

文章来源:中国网-观点中国>观点库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