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前)

(5)

第三个词,邓丽君靡靡之音。

在这个方面,我不准备为邓丽君作任何辩解。我完全同意有关部门的结论:她的歌的确就是靡靡之音。

讲个小故事吧。怀念邓丽君的文章很多,这篇文章这个小故事给我的感触最深。

文章作者说,他当时在北方某地当兵,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部队我都忘了。好像是河北某地。他一个人值夜班,具体是干什么也忘了,反正就是他一个人,晚上站岗放哨 。但是不知道这个小战士怎么搞的,他就听起邓丽君的歌来了。可能是他有个小收音机。按想不大可能是用大型的双卡收录机听磁带,部队不可能让你那么搞,那也太不安全了。他听着听着入迷了,有时候听得都会流泪,也不知道他到底怎么了。他应该不只一次听邓丽君。最后一次,大概是听得入迷的时候,失去了警觉性,被战友发现了。还好,最后处理得不算太严重,就是把他开除了。

就这么一个小故事。很简单。

邓丽君的歌,当然首先是美。音乐很优美,歌词也好,是的,很美。但是美有无数种,长河落日是美,小桥流水也是美,千骑卷平冈是美,山下兰芽短浸溪也美,任何一首好歌我们都可以说它美,光说她的歌美不说明任何问题。邓丽君的歌关键是一种叫邓丽君的演唱风格和感情。邓丽君的歌美就美在:靡靡之音。

靡靡之音不是锵锵之音。邓丽君歌曲不是李铁梅的歌曲。邓丽君最有代表性的那些歌,构成邓丽君之所以为邓丽君而不是李铁梅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靡靡之音。

我想到的最接近的替代词是:依恋,和,哀怨。

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年轻的小读者请去翻词典。我的语文也没学好。我的语文只读到高中,后来读的都是那些水泥啊钢筋之类。其实读到高中已经有点太多了,语文读到初中最好。初中语文还很有意思,一到高中就没什么意思了,就有很多伟大领袖的文章,对我们这些人来说真没什么用。有的概念还很不好懂。老师,无产阶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啊?是不是没钱的才叫无产阶级?李明家那么有钱,那他爸爸李书记算不算无产阶级?如果李书记不算无产阶级,那他怎么又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呢?这一来,老师就很难办。只能说,张华,你的思想已经很危险。

我高中语文老师是好老师,不过她忘记了给我们解释依恋和哀怨这两个词。想必她那时认为我们太小,这两个词还是不要知道为好。如果你现在也跟我当时那样小,那你现在也不用知道。以后会知道的。再还不知道就翻词典。我也是后来翻词典才知道的。不过我们那时候的词典跟现在的词典版本可能有点不同。那时候词典上,“自”这个字下面,有“自由”的词条,而没有“自慰”。现在听说情况反过来了。

好,继续邓丽君。靡靡之音。依恋,和,哀怨。
《何日君再来》,依恋,哀怨。
《千言万语》,依恋,哀怨。
《酒醉的探戈》,依恋,哀怨。
《我只在乎你》,依恋,哀怨
《初恋的地方》,还好吧,不过还是有点,依恋,和,哀怨。

邓丽君唱的就是这一类依恋与哀怨的靡靡之音。女性化的,在人性上属于柔的嫩的一面的,易受伤害的,楚楚可怜的,我见犹怜的,像一只猫蜷缩在你身上你不忍心赶她走的,那种对你无限的……依恋。以及,如果你又跟别的女的乱搞,沾花惹草,甚至准备抛弃她,但她没有任何报复你的念头,因为她没有任何报复你的能力,她太柔弱了,她就算有能力也绝对不报复你,因为她就是那么爱你,她只求你不要离开她,那种……哀怨。

这些歌特别容易触发人性中仁慈的,不忍心的,让鼻子发酸的那种感情。也就是千古大贤,深刻洞悉人性的孟子先生所说的:恻隐之心。

有关部门最不喜欢的,也就是这点。我想象那些被刘心武称之为马列主义老太太们,那些首长的夫人们,最讨厌邓丽君也就是这点:妖里妖气。可能骂得更难听。

不能小看这些首长夫人们,她们的影响力,特别是在文化艺术界的影响力,可能比首长本人还要大。她们恨邓丽君就像大老婆恨小妾一样,恨得咬牙切齿。她们本人质朴刚劲,工农本色,都是铁姑娘出身,只唱节奏明确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断绝一切柔情蜜意。

我这里决不是说江青。江青是从上海滩艺术圈子过来的人,她的审美水平高得多。江青爱看的电影是《飘》,她是个女权主义者。江青追求革命更像是西方左翼知识分子追求革命的那种态度。

上面那个小故事,当年河北那位解放军战士听邓丽君听得流泪的故事,也只有当时那种情况下才会发生。那时候大家的心灵是被毒辣的太阳暴晒的土地,板结开裂的干枯的土地,只要有一滴水滴下去,就会长出嫩芽来。

从那位战士的小故事中,我找到了邓丽君最反动的地方。邓丽君确实很反动,但她那些所谓反动的事迹根本就不怎么反动,她最反动的是恰好是她最不反动的地方。她的反动不是她穿着英姿飒爽的美式军装,而是她穿着诱人的中国传统旗袍。她最反动的,就是靡靡之音的“靡靡”这两个字。

邓丽君反动是因为,她可以唱哭一支军队。

能够击穿石头的是水。

(6)

一首歌能够唱哭一支军队吗?

公元前202年,项羽的残部被刘邦方面的联军包围在安徽省灵璧县垓下这个地方。

说刘邦方面是联军,因为参战的淮阴侯韩信、九江王英布,还有别的诸侯们,他们当时并不严格属于刘邦的部下。推翻秦朝以后,项羽主政的那一段短暂时期,在政治制度方面,项羽似乎是想废除秦朝的中央集权郡县制,恢复周朝的分封制,各地诸侯是独立的封国,大家共同拥戴一个周天子式的天下共主:西楚霸王。霸这个词就说明了这点,他是春秋五霸那种霸,也就是诸侯的盟主,而不是秦始皇帝的帝。

刘邦联军的统帅,联合参谋本部总参谋长,是一个长得像美女一样俊美的书生,张良。

形势有利于刘邦方面。但形势并不明朗。项羽虽然是残部,但项羽军队的战斗力太强。项羽曾经率两万骑兵打败刘邦的三十万军队,害得我那位伟大的祖先(我也姓刘),那位好酒好色豁达大度的流氓英雄刘邦先生,三番五次把一对亲生儿女踹下车,减轻车子重量,逃避追兵。

所以当时垓下战场的胜负仍然是未定之数。项羽军队是一头被围困的受伤的野兽,但刘邦联军也不敢贸然发起总攻击。受伤的野兽咬人那可是更凶。你不记得“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话了吗?

怎么办?

这时,张良决定发起雷霆万钧的毁灭性的军事行动。

这个书生,他吹起了笛子。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刘邦联军跟着张良的笛声唱起歌来。一夜之间,项羽军队土崩瓦解,作鸟兽散。刘邦联军不战而胜。这个故事我们都知道,成语叫做“四面楚歌”。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超限战,非直接性攻击战略。非典型战争。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战例似乎都是非典型战争,田单击败乐毅用牛做武器,火烧赤壁用火做武器,都是大家津津乐道的非典型战争。

张良这一次使用的武器更加不可思议,他用的是歌声。一支军队被一首歌唱垮了,这简直是神话。很难相信这是真的。不过我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说那是真的。司马迁那时候距离这次楚汉之争的最后一次大决战还只有几十年,很多当事人还在,再说那时候篡改历史也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司马迁说是真的,我们只好相信那是真的。

这里有几个细节我们来考证一下。

第一,张良当时吹的是什么东西。
笛子派说是横笛,洞箫派说是洞箫。
笛子派说:洞箫?你拉倒吧,洞箫声音那么低,音量那么小,那玩意儿管用吗?
洞箫派说:笛子?你太搞笑了吧,那时候还没有笛子呢,横笛是后来汉朝张骞通西域从西边带回来的。
笛子派说:你胡说!笛子我们古已有之,我们原始社会就有骨笛,考古挖出来了。
……

还有第三种说法,是排箫。中国吹排箫的人不多。他们就不来参加争论了。

我也不参加争论了。这事还是等军事史音乐史学者们去考证吧。我反正笛子也吹不好洞箫也吹不好,排箫根本没吹过,不属于任何一派,你们说什么我都赞成。笛箫本一家,相煎何太急,就像共产党、国民党都是苏联扶植起来的,后来两兄弟打得那么热闹,不共戴天,何必呢?我说的这个国民党是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不是宋教仁创建的老国民党。

在军事音乐史家的结论出来之前,我也来依常理作一点推断。反正,谁也不是我的朋友,谁也不是我的敌人,我说什么都没有背叛本阵营的嫌疑,不怕你们骂我是叛徒。

我认为,笛子(或排箫,下同)的可能性比较大,不大可能是洞箫。道理就是笛子派讲的,洞箫音量太小,音域太低,不如笛子有穿透力。不过有一点我们要知道,那时候的笛子没有笛膜,音色可能跟现在西洋长笛差不多,笛膜到了唐朝才有。笛子声音高亢,但不一定总是欢快的,笛子吹到高处,那种气若游丝高绝凄清之感,真是可以听得人落泪。

唐朝诗人(也是个军官)李益很好地写出了那种感觉: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这里写得很明确,是横笛。不是洞箫也不是排箫。能够让三十万战士一起回头去看月亮,起怀乡之念,恐怕非横笛莫属。

这里面的海是指瀚海,也就是大戈壁大沙漠。

李益这首诗可以作为垓下之战的一个注脚。

中国最有名的笛箫故事,张良这是一次。另一次是恒子野吹《梅花三弄》给王徽之听。那一次我相信是洞箫。静夜里吹,只吹给一个人听,洞箫比较合理。

第二点考证,我说张良长得像女子一样俊美,有依据吗?有,请读苏轼的《留侯论》。苏轼原来想,张良这么一个可以说是中国书生们心目中头号英雄,排名在诸葛亮之前,应该长得跟那个屠夫樊哙那么雄壮吧,要不然怎么当英雄统领千军万马?等后来苏轼见到张良的画像,大吃一惊,张良居然像个美女。然后苏轼想了想,觉得这里面大有深刻道理。什么道理,请见《留侯论》。

张良长相,《史记》没有记载。有明确记载的是陈平,说他长得很好但是年轻时很穷。陈平因为长得好,刘邦部队别的干部造谣说陈平作风有问题,在家乡时和他嫂子有不正当关系。经过刘邦的纪委部门调查核实,结论是陈平根本没嫂子。哈哈,我们不知道相信谁。陈平因为长得好,他后来的岳父就要把女儿嫁给他,未来的岳母反对,说陈平家太穷了。岳父说,你见过长得这么好后来没出息的人吗?事情就这样成了。陈平后来果然也成了开国元勋。当然地位还不能跟张良比。

古时候那些长者似乎都能慧眼识英雄。刘邦年轻时骗吃骗喝,最后被岳父看中了,觉得这小子不简单,刘邦就这么骗来一个老婆,那就是吕后。

第三点考证,说张良是书生,有依据吗?当然,这个其实不用说,军师怎么可能不读书?

张良一开始逞匹夫之勇,当恐怖分子,伙同壮士孤身刺杀秦始皇,行动未遂,遭全国通缉。逃亡隐匿期间遇到一位神秘的老人,给他一本书。张良回家,把家里的书都烧了,只读这一本书。后来张良就靠着从这本书学来的东西,辅佐刘邦,推翻了暴虐无道的秦朝,缔造了万古威名大汉帝国。《留侯论》对这段故事也有评说。

什么书这么神?有说是《鬼谷子》,有说是《阴符经》,有说是《太公兵法》。

其实,当时秦朝的暴虐无道已经激起了天下公愤,准备搞革命的那些英雄豪杰见面,都会说一句话:“天下苦秦久矣!”好像是接头的暗号。张良读不读什么兵书战策,秦朝最后也总会被推翻。陈胜、吴广这两位农民工何尝读过什么兵书战策?但是他们一举大旗,天下云起响应,尊他们为领袖,称为陈胜王,反秦烈火遍地熊熊燃烧起来。事情到了这个程度,遍地都是干柴,一场烈火就只等一根小小的火柴了。

因为,“天下苦秦久矣”!

——回到邓丽君。别忘了我们是在聊邓丽君,不是聊《史记》。

邓丽君真有那么危险吗?她的歌真的可以唱哭一支军队吗?

对照垓下之战故事,我请你自己下结论。

(未完待续)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