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史褶里的真相》第一辑: 初期红事(9)

上海大学首批女生

封建时代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加上经济落后,教育资源有限,女性被整体剥夺受教育权。中国女子教育源于清末,1908年7月,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校址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1909年建成四座楼组成的校舍,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之一。不过,北京女师一直未能招生,生源极匮乏,小门窄户的女孩连小学都上不了,高第大户又不愿送姑娘前来。

时入民国,旧氛仍浓,男女仍须「大防」,各地学堂还是不招收女生。几年后东南沿海一些开放省城创办女子师范。1918年,广西梧州大户女生李超,北上旁听北京女高师。李超年过二十,还未婚配,她要求北上求学,兄长坚决反对,担心未婚女子外出远游,会招族人非议。[1]

1920年,蔡元培在北大第一个「吃螃蟹」,打破不招收女生之禁,允许三名女生旁听文科,并于同年秋天正式开招女生。向开风气之先的上海,迟至1923年仍只有少数几家大学兼收女生。上海大学招收的首批女生,因搭车国共合作的大革命,由此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一批新女性。

不过,大学男女,成熟青年,同窗同室,挨得那么近,观念上虽然突破「男女大防」,具体如何入坐仍是很麻烦的现实问题。1923年国共合作,为培养青年干部,共同创办上海大学(青云里)。因女界运动乃国民革命重要一翼,加上北京大学已启女禁,上海大学文学系招入首批女生,一共五六名,著名者便是三位湖南辣妹——丁玲、王剑虹、王一知等。同班男生则有戴望舒、施蛰存、孔另境、王秋心、王环心等。首批进入社会学系的女生则有浙妹子杨之华、川妹子钟复光。

上海大学并非正规大学,文学系女生丁玲:

上海大学……只似延安的陕公、抗大这样的学校,主要是培养共产党员的学校。……社会科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等讲授。[2]

上课时,男生先进教室,第三排、第四排坐起,留出前面两三排给女生。

待男生坐定后,女生才鱼贯进入教室。她们一般都是向男同学扫瞄一眼,然后垂下眼皮,各自就坐,再也不回过头来。

只有五六名女生,每排三张双人课桌,只坐第一排就够了,第二排常空着。偶有女同学的朋友来听课,第二排才会出现一二位临时女生。

虽说上海大学女生都是革命新女性,从文学革命进至政治革命,男女之间仍保留相当「封建残余」。上海大学搬到西摩路(今陕西北路),女生宿舍较为像样,一次,戴望舒有事通知女生,冒冒失失闯进宿舍,一屁股坐在一位女同学床上,没注意这位女生的脸色。等他走后,这位女生换掉床上所有被褥。

那会儿女学生极稀少,初小、高小女生已经不得了,大学女生更少,她们自我感觉当然很好,而且好得很、傲得很,有插耸云端的感觉。同学施蛰存晚年还对丁玲的傲气记忆犹新,形诸文字。[3]

1986年,晚年丁玲承认自己当年十分傲气——

我年轻的时候,不太懂事,好像有点孤高自傲,不大容易喜欢人,特别是对一些妄自尊大飞扬浮躁的女人。除非她是非常聪明、非常漂亮、非常会做人的,才会引起我给以注意或喜爱。我总是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4]

上海大学文学系教授:讲西方文学的茅盾、讲外国诗的田汉、讲诗词的俞平伯、讲经书的邵力子,李大钊也来上过课,教师阵容可谓「名士云集」,但仍无法满足丁玲——

所以我觉得在这里学不到什么东西,就到北京来了。我那时感到共产党革命不够劲,就参加无政府党,也觉得不好,所以大革命我就没有参加,宁愿一个人躲在房子里写〈莎菲日记〉。[5]

有女生自然就会有爱情故事。1924年初,文学系的王剑虹嫁给老师瞿秋白(社会学系主任)。当年7月,23岁的王剑虹因肺病去世。11月,杨之华一边与前夫沈剑龙离婚,一边与瞿秋白结婚,在沪上《民国日报》1924年11月27~29日,连续刊登著名的三条「启事」。沈剑龙乃中共创建人之一沈玄庐之子。据老「中统」万亚刚(1909~?)回忆录《国共斗争的见闻》,内载一段——

杨之华长得非常漂亮,有「上大校花」之称。但那时她已是个有夫之妇,她的丈夫是沈定一(玄庐)的儿子沈剑农(龙),同在「上大」读书。「上大」师生的思想都很前进,校风开放,所以瞿杨的交往不大避人耳目。等到二人发生恋情,同学间纷纷传扬,沈剑农也有所耳闻。某次,沈剑农走过瞿秋白的房间,听到里面有嘻笑,推门进去,见杨之华坐在瞿秋白膝上。杨见他进来,急忙站起来解释:「正和瞿老师排演话剧。」沈剑农将她按回原位:「你们继续排演吧!」说完掉头就走。隔了几天,沈剑农在寓所请瞿秋白和几个人「上大」同学吃便饭,沈定一夫妇也在座,酒至半酣,沈剑农站起来说:「之华和瞿老师相爱,我理当成全他们。今天请诸位做见证,我把之华移交给瞿老师。」说完将瞿杨二人的手拉在一起。这一幕突如其来,大家为之怔住,沈定一夫妇更怒气冲冲,愤而退席。次日,沈杨离婚,瞿杨结婚,瞿沈结为朋友关系,三则启事并排刊登在上海《民国日报》上,社会人士诧为奇闻。……后来笔者又从沈剑农口中证实。

沈玄庐乃浙江萧山衙前三代大地主,富甲全县,中共农运第一人,1984年2月26日《人民日报》称他揭开中国农运第一页,斥资开办农村小学,国民党一届候委。沈玄庐后为西山会议派骨干,万亚刚指说:

只因受了这幕三角婚变的刺激,才一怒而投身到反共的国民党西山会议派行列。[6]

至于丁玲的爱情故事,大概毋须介绍。1924年,王一知在沪与施存统同居,后与施分手,1925年在广州嫁张太雷,1949年后长期任北京101中学校长。钟复光,1926年春也嫁老师施存统(团中央首任书记),育有施光南。

2015-3-24于沪

[1] 颜浩:〈一位民国女学生的消逝〉,原《北京青年报》2015-12-20,《文摘报》(北京)2015-12-24。

[2] 丁玲:〈「漫谈左联」点滴〉,载中国丁玲研究会编:《丁玲纪念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页637。

[3] 施蛰存:〈丁玲的「傲气」〉,原《新民晚报》(上海)1986-7-26~27。收入中国丁玲研究会编:《丁玲纪念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页137~140。

[4] 丁玲:《风雪人间》,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9年,页239。

[5] 丁玲:〈「漫谈左联」点滴〉,载中国丁玲研究会编:《丁玲纪念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页637。

[6] 万亚刚:《国共斗争的见闻》,李敖出版社(台北)1995年,页11~12。

原载:《上海作家》2016年第3期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