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再回顾(五)

当和平夺取政权的希望之光在地平线上消失之后,列宁毫不犹豫地向全党发出指令: 必须举行武装起义。

9月25至27日,列宁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彼得格勒委员会、莫斯科委员会写了一封信,题为《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列宁在信中分析了形势并得出结论: 必须夺取政权。列宁指出了如下理由: 一、“多数人是拥护我们的”,“人民倒向我们这一边”,布尔什维克在两个首都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中取得多数就是证明;二、克伦斯基政府准备放弃彼得格勒;三、已经有了起义的机关,那就是苏维埃和民主组织。列宁接着说:“问题不在于起义的‘日期’,不在于起义的狭义的‘时机’,这只能由那些接近工人和士兵、接近群众的人共同来决定。”“问题在于使全党明白我们的任务: 把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以及莫斯科区域)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和推翻政府的问题提上日程。必须周密地考虑一下,怎样才能在这方面进行鼓动而又不在报刊上这么说。”列宁强烈地警告说:“如果我们现在不夺取政权,历史是不会饶恕我们的。”列宁最后自信满满:“只要立刻在莫斯科和彼得格勒两地夺取政权(从哪里开始都可以,这无关紧要,也许,莫斯科甚至可以先开始),我们毫无疑问一定能取得胜利。”

9月26至27日,列宁又给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马克思主义和起义》。列宁在信中说,马克思主义者像对待艺术那样对待起义。马克思把起义叫作艺术。党的任务就是要把起义当作一门艺术,周密地准备起义,全面考虑能保证起义成功的一切办法,绝不能听任自流。列宁归纳了起义所必须的三个条件: 一是起义要获得胜利,就不应当依靠密谋,也不是靠一个党,而是靠先进的阶级;二是起义应当依靠人民的革命高潮;三是起义应当依靠革命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即人民先进队伍中的积极性表现得最高,敌人队伍中以及软弱的、三心二意的、不坚定的革命朋友队伍中的动摇表现得最厉害的时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和布朗基主义的区别所在。

列宁还对起义作了具体设想,即应当立即组织起义队伍的司令部,调配力量,把最可靠的部队调到最重要的据点去,准备包围政府部门的各个大楼,逮捕总参谋部和政府成员,派遣那些宁可战死也不让敌人向城市各中心地点推进的队伍去抵御反革命的队伍;应当动员武装的工人,号召他们进行最后的殊死的战斗,一开始就占领电报局和电话局,把起义司令部设在中央电话局附近,使它能同所有的工厂、团队、武装斗争地点通话;等等。列宁还主张把布尔什维克党团派到工厂和兵营去。

列宁这个马上颠覆政府的主张能得到他的同伙们的拥护吗?

9月28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列宁的两封信。加米涅夫反对列宁的主张。他提出了一项决议案:“中央讨论了列宁的信,不接受信中提出的实际建议,号召所有组织只遵循中央的指示,并重申中央认为目前任何上街的行动都是完全不容许的。中央同时要求列宁同志专门写一本小册子,详细分析他在信中指出的对目前形势的估计问题和党的政策问题。”加米涅夫还主张把列宁的信毁掉。会议否定了加米涅夫的决议案,同时也否定了列宁的关于举行武装起义的建议。会议决定:“分管军事组织和彼得格勒委员会的中央委员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在军营和工厂中举行任何行动。”会议还决定,列宁的信只保留一份,其余的全部销毁。这个决定以六票赞成、四票反对、六票弃权而获得通过。这时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央还没有感到夺取政权的重要时机的来临,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参加全俄民主会议和预备议会问题上。列宁激进主义的主张没有得到同伙们的理解和支持。

全俄民主会议是根据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主导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执委会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执委会的决议召开的。9月27日至10月5日,该会议在彼得格勒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苏维埃、工会、陆海军组织、合作社和民族团体等方面的代表共1582人。这个会议的意图是把国家纳入议会民主的轨道。布尔什维克中央在列宁不同意的情况下,决定组团参加此会议。10月3日,民主会议主席团决定成立预备议会。这个预备议会是由组成会议的各集团分别派出名额为其人数15%的代表组成的常设机关,以履行民主会议的职能。

一心想走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列宁坚决反对布尔什维克党参加预备议会。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于10月4日开会讨论列宁的要求。会议最后决定从民主会议主席团召回布尔什维克党人,但不退出会议。同时以九票对八票通过决议,决定不参加预备议会。由于双方票数大体相等,中央委员会决定将问题交给民主会议布尔什维克党团讨论决定,并选出两位报告人阐述各自的观点。赞成抵制预备议会的报告人是托洛茨基,反对抵制预备议会的报告人是李可夫。托洛茨基在报告中说:“我们跟这个背叛人民的临时政府毫无共同之处。”他呼吁全俄罗斯的工人、农民、士兵:“拿出你们的智慧和英雄气概来!彼得格勒在危殆中!革命事业在危殆中!临时政府一直在加深这个危机——那些统治阶级更使这种危机日益加剧。只有人民自己可以拯救自己,拯救国家。”事后,列宁对托洛茨基的态度十分赞赏。他写道:“托洛茨基是主张抵制的,好极了,托洛茨基同志!”然而,这次列宁同志又失望了: 布尔什维克党团会议以77票赞成、50票反对通过了参加预备议会的决定。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批准了这个决定。

对此,列宁心有不甘,他决心提醒党中央没有意识到参加预备议会的危害性。10月7日,列宁把题为《论进行伪造的英雄和布尔什维克的错误》一文寄给党中央机关报《工人之路报》,该报也发表了这篇文章。但是,文中批评布尔什维克在对待民主会议上的错误以及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错误的部分被删去,标题也被改成《论进行伪造的英雄》。列宁对此十分气愤。10月12日,列宁给中央委员会、彼得格勒委员会、莫斯科委员会以及苏维埃的委员会写信声明:“鉴于中央委员会甚至迄今没有答复我自民主会议开幕以来所坚持的上述精神的主张,鉴于中央机关报删掉了我的文章中指出布尔什维克作出参加预备议会的可耻决定,把苏维埃主席团的席位让给孟什维克等等,是犯了不可容忍的错误的几段话,我不能不认为这是‘微妙地’暗示要封住我的嘴,并且要我引退。”接着,列宁提出辞职:“我不得不提出退出中央委员会的请求,在此我提出这一请求,同时保留在党的下层以及党的代表大会上进行鼓动的自由。因为我深信,如果我们‘等待’苏维埃代表大会,放过目前的时机,就等于断送革命。”实际上这是列宁给党中央的最后通牒: 要么中央委员会接受列宁关于立即进行武装起义的建议,要么列宁退出中央委员会。为了不失去千载难逢的成功机会,列宁向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施出了杀手锏。

列宁的强硬深深地震撼了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的讲话中回忆道:“信写得非常坚决,他在信中威胁说,我们要受到各种处罚。我们都惊呆了。在这之前谁也没有把这个问题看得如此严重。中央委员会一致决定烧毁列宁的这封信,大概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这是绝无仅有的事……虽然我们相信,我们无疑会夺取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政权,但是我们认为,我们还无力达到这一目的。”10月18日,中央委员会开会讨论列宁的建议。会议不顾加米涅夫、李可夫等人的反对,作出了退出预备议会的决定。10月20日,预备议会开幕那天,布尔什维克党代表发表声明退出预备议会。

这一次列宁以自己无可争议的威望战胜了对手,降服了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下一次呢?

10月20日,列宁从芬兰秘密回到彼得格勒。10月23日,布尔什维克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央会议,这是七月事变后列宁第一次参加党中央会议。会议由斯维尔德洛夫主持。列宁在会上指出: 九月初以来,出现了对起义的“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是“不能容许的”。会议以十票对两票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武装起义的决议。决议指出,在俄国“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业已完全成熟。中央委员会建议各级党组织以此为指针,并从这一观点出发讨论和解决一切实际问题。”俄国所处的内外形势已“把武装起义提到日程上来了”。

在这次会议上,反对起义的仍然是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会后第二天,他们给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党组织写了一封《论时局》的信,全面阐述反对起义的理由。他们认为,“现在宣布搞武装起义不仅是拿我党的命运,而且也是拿俄国和国际革命的命运来孤注一掷。”他们主张,应把工作重点放在立宪会议的选举上。“立宪会议加上苏维埃,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争取的混合型的国家机构。在这一政策基础上,我们党具有取得真正胜利的巨大可能性。”

10月29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举行扩大会议。列宁再次强调举行武装起义,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再次表示反对武装起义。投票结果通过了列宁的主张,否定了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主张。季、加二人表示不服从中央的决定,坚决要求立即召开中央全会,重新讨论这个问题。加米涅夫效仿列宁,提出辞去中央委员的声明,以辞职的方式向党中央施加压力。

悉尼·胡克在《历史中的英雄》一书论及“没有列宁,就不会有十月革命”时提出了四个论据,上文已说了两个,现在说第三个:

三、在列宁掌握布尔什维克党的一生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就是十月革命的前夕。虽然在隐蔽期间,他跟深怀不满的农民和士兵仍保持了密切接触。他也非常了解首都内外军队部署的情况。接受过七月的经验教训的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倾向于慢慢走。他们接到列宁的指示“要么现在就动手,要么永远别动手”的时候,他们最想不到的就是转入公开的进攻。

最初,列宁是属于少数。他生气,大喊大叫。他威胁他们,要撇开他们,直接找基层党的干部去组织这些事情。他写信给有影响的党员们,让他们对落后的执行委员会施加压力。从他在1917年10月21日写给中央执行委员会,要求在以后的几天里组织武装起义的一封信里,就可以明白,列宁认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期,作为以后全力夺取政权的时期是如何紧急。信里说:“俄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成功就依靠这两三天的斗争。”等到他终于以十票对两票赢得了多数,事情才决定了下来。布尔什维克取得了政权。

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关于武装起义方针问题的分歧和论辩都是正常的,双方进行争论的行为都是党章允许的。列宁当时并没有一言九鼎的权力。但是,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以发表谈话的形式公开表示反对武装起义,这就触犯布尔什维克党的章法了。10月31日,高尔基主编的《新生活报》发表了《尤.加米涅夫论“发动”》一文。加米涅夫在文章中宣称:“在现在的社会力量对比下,离开苏维埃代表大会,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的前几天采取主动举行武装起义,是会导致无产阶级和革命灭亡的不能允许的步骤”。他认为,“把所有这一切都押在最近几天发动这张牌上,这就是迈出冒险的一步。”该文是加米涅夫用自己和季诺维也夫两人的名义发表的。

列宁对二人此举极为恼怒,他谴责了这种“工贼行为”,并要求把他们二人开除出党。

季诺维也夫不服列宁的批判,他在给中央机关报写的申辩信中辩解说,列宁“在通过任何决定之前”总是向四处写信,而你们没有表示反对。他在“在通过任何决定之前”这几个字下面画了四条加重线,以示强调。列宁马上指出,他们“在作出决定之前,并没有提出书面意见,在作出决定以后,却反对中央的决定”。

如何看待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的行为,党内意见不统一。11月1日,托洛茨基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以苏维埃的名义发表了关于“发动”的声明:“我们没有决定举行任何武装起义,但是如果根据事情的发展苏维埃不得不决定发动,那么工人和士兵就会像一个人似的按照它的号召行动”。“只要一出现进攻的企图,我们就报以反击;反击将是无情的,并且我们将把它进行到底”。

在托洛茨基声明之后,加米涅夫接着也发表声明,认为资产阶级报刊完全歪曲了他在“发动”问题上同托洛茨基等同志分歧的意思,他可以在托洛茨基同志声明的每一个字下面表示同意。

11月2日,《工人之路报》发表了季诺维也夫给编辑部的信。信中说:“由于一系列情况,我现在对于这一争论只好不作详细答复。我只能说一点,我对争论问题的真正观点同列宁同志与之争论的观点相去甚远。我赞同托洛茨基同志昨天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上所作的声明。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把队伍团结在一起而把我们的争论推到较为有利的情况下去进行”。该报同时发表了由斯大林起草的编者按:“我们从自己这一方面表示希望,由于季诺维也夫同志所作的声明(以及加米涅夫同志在苏维埃的声明),可以认为问题业已解决。列宁同志文章的尖锐语调并不改变我们基本上仍是思想一致者这一事实。”斯大林在这里持折中的态度。

11月2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召开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列宁就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问题给党中央的信。列宁、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没有出席会议。这次会议争论激烈。争论中,索可里尼柯夫批评斯大林起草的编者按是错误的,而斯大林不接受批评,声明要退出《工人之路报》编辑部。

最后,会议一致通过决定: 任何一个中央委员都无权反对中央委员会通过的决议;一致否定了列宁把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开除出党的建议;以五票对三票通过了接受加米涅夫辞职的决定;以六票的多数通过决定,责成加米涅夫不得发表任何反对中央委员会的决定及其工作路线的声明;会议决定不讨论斯大林的声明,也不接受他的辞职。

列宁对会议结果表示不满,认为这是搞妥协。他在给斯维尔德洛夫的信中说:“在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事件上,如果你们(加斯大林、索可里尼柯夫和捷尔任斯基)要求妥协,就请提出不同意我的意见的建议——把这一事件提交党的法庭审理(事实很清楚,季诺维也夫也蓄意破坏过): 这样做将是拖延时日。”不过此后列宁不再把他们称为“工贼”,也不再坚持把他们开除出党。

随后形势发生变化,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也转变立场,积极参加武装起义。11月7日起义当天,季诺维也夫在《工人之路报》上发表题为《迎接苏维埃代表大会》一文。文中他作了自我批评,“和平消除危机的最后希望已经破灭了。很遗憾,本文作者直到最后几天始终没有放弃这种和平的最后希望,但是这种希望被生活粉碎了。”

路易斯.费希尔在《列宁的一生》中《创造历史的人》这一章中写道:

列宁还是在(1917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里写了秘密的宣言(这个宣言在1921年以前一直没有发表):《布尔什维克应当立即夺取政权》。他没有引证任何统计方面的证据就断言:“多数人民是拥护我们的。……为什么布尔什维克正是现在必须夺取政权呢?因为彼得格勒眼看就要被放弃,而这会使我们的成功机会减少百分之九十九。……也不能‘等待’立宪会议,因为克伦斯基之流随时都可能用放弃彼得格勒来破坏立宪会议的召开……”

这里奏的已经完全是另一种音乐了。列宁建议党“把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以及莫斯科区域)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和推翻政府的问题提上日程。……”

“等待布尔什维克得到‘形式上的’大多数,这是天真的想法,没有一次革命这样等待过。”

现在列宁已经准备依靠布尔什维克的少数来开始进行暴力革命了。在他的坚持下,革命的准备工作开始了。

尽管列宁喋喋不休地声称布尔什维克代表人民的利益,大多数群众是拥护他们的,但是他没有拿出过任何可靠的数据来证实这一点。而且他们从来没有让人民有自由表达政治意愿的权利。这自始至终是布尔什维克党政治上的短板,所以自由选举在CP国家始终是禁脔。布尔什维克在俄语中是“多数”的意思,但这个“多数”却在执政以后成为俄国人民不折不扣的劫数。

俄国人民的现代劫数是在1917年由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奠定的。

(未完待续)

东欧政治笑话(18)

当年,波苏边境上有一位波兰铁路老工人,他只要听一听火车行驶的声音就可以断定是进入波兰的车,还是开往苏联的车。起初人们不明白他有什么窍门。老工人说,这没有什么窍门,只要听到钢轨被列车压得咯吱咯吱的声音,这就是开往苏联的车;而发出空、空、空的声音时,就一定是从苏联返回的车。因为从波兰开往苏联的列车满载着货物,而从苏联返回波兰的列车却空空如也。

荀路 2020年10月16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