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六四日记》在香港的出版波折,进一步佐证这份日记的真实性。胡锦涛当局一直封杀李鹏六四日记,相信原因之一是,以中共自订的机密标准,李鹏日记,大量泄露“国家机密”。

1989年,邓小平所调共军,为民众所阻,无法进京,最后以隐蔽和乔装分散方式入城。此前,这些情节,止于人们的推测。而今,经由日记,李鹏透露:在人民大会堂和天安门一带,确有“人防地下通道”,共军以隐蔽方式,经由这些地下通道,进入天安门。“截至2日凌晨3时,已有25000人进入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人民大会堂、西侧的公安部大院、北侧天安门与午门之间,在南面,北京东站也有先期从沙河到达的3000兵力,已形成四面对天安门包围之势。”

李鹏详细记录,学潮期间,在邓小平家里多次召开高层会议,证实请愿学生指控:邓垂帘听政。1989年,作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邓小平,在紫禁城外,在中国民众中,其支持率,已经接近于零;但在紫禁城内,在中共高层那个小圈子内,其威势仍然压倒一切,压倒党的总书记赵紫阳。紫禁城内外截然相反的政治空气,反映中国政治的反常生态。

李鹏还证实,是邓提议调军入京,也是邓拍板清场(镇压);邓调动军队后,大概没有料到军队会受到民众阻拦,无法进城。这一期间,邓忧心忡忡,最担心“军心不稳”。李鹏写道:“邓小平担心军心不稳,这是大问题。”“六四”屠城后,邓并不露面,直到屠城后第5天,6月9日,眼看局势已经完全在控制之中,邓才亮相,接见戒严部队干部。

耐人寻味的是,李鹏日记首次披露邓在接见戒严部队干部时,讲的这么一句话:“如果是用坦克从人群中轧过去,就会引起全国的是非不清。”事实上,“六四”屠城中的主要情节之一,就是共军用坦克压轧人群。北京体育学院四年级学生方政作证,6月4日晨,方政随其他学生从天安门广场撤离,行进到六部口一带时,共军三辆坦克从学生队伍背后冲进人群,方政当场被坦克辗断双腿。三辆坦克扬长而去之后,现场留下11具血肉模糊的尸体。

邓讲的那句话,仿如“此地无银三百两”,故意颠倒事实、混淆黑白,体现一个独裁者当面说谎不脸红的厚黑功夫。

关于江泽民出任总书记前后经过,李鹏纪录:先是由陈云、李先念二老向邓小平推荐,邓于当年5月19日正式决定,并知会李鹏等“常委”。5月31日,江泽民再次奉召进京;6月1日上午,邓当面告知江,要他出任总书记。但江并不同意马上接任,以“党章规定”为由,婉转表示,要求“由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他任总书记。”而很明显的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召开“中央全会”。

江趁机提出:“在此之前,他不能以总书记名义对外,可先在中央担负一部分工作,熟悉中央的情况。”可以看出,江耍的是拖延战术。实际上,江仍然在左右观望。一方面,在党内,邓赵之间两条路线的纷争,还没有最后结论;另一方面,共军进京受阻,军队和民众,谁占上风,军心是否生变,都还不明朗。江坚持,一线工作仍由李鹏负责。李鹏纪录,“他一直要求我在第一线主持中央工作。”大屠杀展开时,江呆在警卫大楼,坐观形势。直到一切都平息下来,6月23日,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江才正式出任总书记。李鹏日记暗示,江泽民是滑头,看风使舵。

李鹏日记显示,许多时候,李鹏一人被推到前台,竟至于,“六四”屠城后,6月5日凌晨,只有退休老人王震一人,陪同李鹏到人民大会堂,看望参与屠城的共军官兵。直到6月9日邓小平露面后,其他中共高层人物和老人才随同邓一齐露面(唯江泽民仍然托辞不出)。

李鹏日记,也间接证实杨得志等7名上将写信反对镇压的事实;李鹏日记还泄露,学潮后期,即便组成了以江泽民为首的中央“宣传小组”,“六四”屠城后,“广播和电视台,都没有站到党和政府这一边。”

关于八九民运,曾有人反思:“学生没有珍惜与政府对话的机会,把事情搞砸了。”但李鹏日记却透露,不管学生有没有与政府好好对话,政府都已经铁下一条心:镇压。5月18日,李鹏等人虚与学生对话周旋,但在头一天,即5月17日,中共高层就在邓小平家里,做出了调兵进京、实施戒严的决定;李鹏纪录,在与学生对话中,“我也留下了一个伏笔。我说,我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我会在适当的机会全面说明政府的立场。这就是指明天要召开的党政军干部大会。”第二天,即5月19日,在“首都党政军干部动员大会”上,李鹏发表杀气腾腾的讲话,厉声高喊:“必须采取坚决果断的措施,迅速结束动乱。”

李鹏日记,所泄露的最大“国家机密”,莫过于:当年中共所有高层人物、各地方和部委负责人,对邓、李联手调军戒严的表态,其中,许多赞成(部分犹豫,部分含蓄表示不赞同)。这一情节,经由李鹏日记曝光,似乎当年“六四”屠城,于今日中南海诸公,人人相关,人人有责。鉴于“六四”后,中南海内,都是强硬派主政,改革派被一扫而光。于是,胡锦涛等,人人自危,决意阻止李鹏日记公开发表。

然而,被李鹏视作“护身符”的这一重大“国家机密”,却留下漏洞:当邓、李作出调军戒严的决策和动作后,其他中共高层人物,以及各省、市、部负责人的表态,即便拥护者,也只是表态支持戒严,并没有表态支持军队对民众开枪、坦克压人、甚至大规模屠城。如果今日或日后的中南海当政者有意翻案,仍然可以凭籍这一漏洞,将屠城责任,尽数推到李鹏和已经死亡的邓小平头上。

实际上,李鹏日记中,大有隐情,隐瞒最深的,当推李与邓之间的秘密交流。当时,除了对李鹏,邓小平对中共政治局常委和政治局委员中的任何其他人,都不信任,或不完全信任,许多决策、交待、部署,极可能就只在邓、李两人之间进行,包括允许共军扫射人群、用坦克辗压人群、施放毒气弹等,极可能就是邓、李二人背着他人,所下达的密令。否则,远道而来的共军官兵,哪有那么大胆子,擅自作为?

RFA2010-06-22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