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考量

建国先生提出,既然简繁的记忆认知相同,大陆人民何不选取简体,以适应自身习惯?而且是十三亿人民的习惯,用得着反过来去迁就港台两三千万人民的习惯吗?看起来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我们是尊重习惯,还是尊重科学?我们购买手机的时候,发现功能多的,价格较贵,功能少的,价格便宜。在平常情况下,两者几乎一样好用。可是需要一点特别功能的时候,多功能的手机就显示了它的优越性。简化字在一般情况下大致可用,可是用来跨越港台、沟通古今就会捉襟见肘。繁体字就在这里具备多功能优势。我们知道,简体字在很多方面都是有严重缺陷。比如青少年的文化断层现象,有的大学生在旅游景点连一些古代对联都念不下来,还有关于图书馆里找不到后汉书(後漢書)的笑话。再不改变,日后还将更加严重。如果大陆废止简化字改用正体作为规范字的话,电脑字库就可以一下子减少大约三千到四千个简化字,释放不少空间,而且困扰语言文字学界的转换错别字和类推简化字问题也都一扫而空。大陆青少年重新学习繁体,文化断层现象很快就会改观。大陆官方文献报刊教科书都用繁体,两岸文字就立刻实现了统一。这样的实惠也相当不错了!

当然,功能多的工具,“价格”会高一点。那就是需要大陆人民再费神学一点繁体字知识。1754个偏旁简化字不用学,一看就明白。剩下的四五百字,只要留心对照,国家安排一些讲座和介绍,几个月就能普及。还有小学教育,学童要学几年繁体字。这是上千年的启蒙传统,在港台一直延续到现在。一方面小学教材本身就注重辨认偏旁部首,而避免笔划过多和笔划没有规律的难字;另一方面,到五六年级就可以允许手写行书(简化)。小学的偏旁部首训练实际上是重要的汉字文化热身基础,日后必将终身受用。这件事好比是家中原有一把传统老刀,刀刃不错,还有传统装饰。可是有人来推荐新刀,可以取代老刀。结果使用几年,发现切时鲜蔬菜和鲜鱼鲜肉都还可以,但是想切陈年的咸鱼腊肉,或者年糕干笋,却不是卷刃就是缺口。这样的新刀广告做得再好,也不宜继续使用。理智的办法当然是磨砺老刀,弃新用老。

国际的对照

再看国外对文字简繁的取舍。世界上最不肯删繁就简的语文不是汉语汉字,而是英语英文。我们几乎都在青少年时代学过英文,大家都为英文的言文不一致、拼写有法不依而苦恼。德国大学生有专门的笑话嘲笑英语的无规范和繁体字。enought足够,know知道,write写,greenwich格林尼治……很多读法无规则,还有很多必须多写一些没用字母的“繁体字”。英国人也承认这是他们的国难national difficulty. 这类英文单词拼法都是要像汉字一样记住的。因为拼法太乱,发音难学,所以发明了类似汉语拼音的英语拼音,即国际音标,韦氏音标,牛津音标……。数百年来不断有人提出要改革英文拼写法,搞简化英文,但是迄无成功。英国朝野就是坚拒不纳。美国英语里面还有一点小改革,例如theatre\theater剧院, colour\color色彩, labour\labor劳工等等的简化拼写,英国连这一点也拒不接受。英文又是全世界最国际化的语文。由于英国的坚持不肯简化,作为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对外工作语言造成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要吃英文不肯删繁就简的苦头。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外国人长期以来指责“汉字太落后,应该改为拼音文字”。最主要的拼音文字英文不删繁就简,却来指令我们全盘西化。这不是语言帝国主义是什么?当然,这是我们作为初学英文时的年轻人的想法。可是我们回头站在英美文化的角度重新反思一下,或许他们的严防死守也有他们的道理。英国文化是饱含贵族气息的文化。有位女王曾经说过:“宁可失去印度,也不愿意舍弃莎士比亚!”这句话里,除了殖民主义的帝国心态以外,也反映出英人看重精神文化,宁失物质利益(殖民地商业利润和土地财富)的倾向。英文的不规则也有它的历史渊源。与汉字相似,每个不规则的英语拼法几乎都标志了自身历史沿革的遗迹。英文不肯删繁就简就是不想失去这些文化的历史传承。西方国家的知识分子非常重视他们语文中的词源etymology和词根,大一点的英文或德文词典都会注明每个词条的词源甚至典故。很多汉学家都非常惊奇,觉得中国人非常奇怪,这么一个古老文明的大国,竟然毫不珍惜自己语文的渊源,还一个劲儿想要砍伐这些文字里面包含的遗传密码,而且这样的行为还是号称一代文豪鲁迅郭沫若之类的名人所鼓吹的。更何况这些包含历史遗存的文字至今还依然活力盎然,驰骋网络,一边承载最现代化的信息,一边又让中国人每天都跟数千年前的文明密码肌肤相亲眸子相对。如果这事发生在西方,西方知识界一定会喜不自胜,双手呵护,绝不稍怠。相比之下,我们中国人(经过长期的屈辱和穷困)不是那种重视精神文化的人,比较看重实惠和实用。建国先生的说法是熟知国情的说法。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需要有人奔走呼号,把真相和底蕴告诉人民。我坚持介绍我的识繁写简的主张。民族的精英应该为民族的未来描绘最美好也最现实的前途。我们有必要向人民介绍,即使恢复繁体(印刷正体),2272简化字中,1754字不用学,一看就懂。剩下几百字略作调整。只有不到一百字有同音替代现象(其中还有许多不常用),另有一些简化字确实简化得有一定的道理,经各方协商将吸收到正体字中去。简化字(作为书写体的基础字体)继续是人民书写的工具(逐步优化和规范化),负担实际上很轻。一代人或两代人,就能基本完成。识繁写简,大致相当于西方语文的印刷体和书写体。

汉字文化圈和世界的视野

实现民族的文字统一,不是十三亿人迁就两千万人的统一,而是回归两千年的文化传统。如果说习惯的话,中国文化更习惯两千多年来的传统文字,说白了,简化字至今只有短短的58年,而且从来都无法完全弃绝繁体字。否定之否定,则能完成汉字现代化的转型。如果中国社会能够比较平和的和平转型,经济发展也能平稳持续,中国的未来的文艺复兴就是可以预期的前景。自从先秦两汉以来,汉字基本定型,经过唐宋元明清民国时代,诗词戏曲小说书法对联谜语训诂考证无一不与汉字紧密相连。经过书同文的政令和科举制的规范,汉字维持了接近两千年的稳定。魏晋唐宋的书法碑帖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至今余绪未绝。港台的繁体字比大陆简化字更早进入了电脑中文输入系统。简化字只是千年汉字历史上一阙短暂的插曲。在未来的中华文艺复兴中,汉字可能引领东亚文化再一次展翅升腾龙飞凤舞。因此我们的眼光还不应仅仅局限在海峡两岸三地。汉字应该全面信息化数字化。西文的abcd在电脑中都已统一编码。中国的汉字还将进一步统合日韩(朝越)的汉字系统(也废除日韩简体),除了少数他们的自创汉字以外,标准汉字全部统一信息化(康熙字典字型),让汉字文化圈真正实现汉字的信息一体化。

五十年代推行简化的时候,被告知汉字是落后的文字,是即将淘汰的文字,权宜简化之后,就要实行拼音。那是何等的沮丧。未来恢复识繁写简的时候,完全是另一种文化心理形态。人民经过了简化折腾之后,重新认识到汉字并不是落后而必须淘汰的文字,而是支撑世界文化东亚一支的擎天之柱。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巨人,汉字文化还将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文明!

来源:作者

作者 editor

在 “彭小明:大陆人民应该识繁用简” 有 1 条评论
  1. 黨產簡體字(另一類是漢字拼音化)是的外國反華勢力亡我之心不死的典型。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