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u Yanding冉按:512大地震后,我接触了许多NGO组织和个人,他们大多令我非常感动。但在512两周年后,现在还持续在第一线的NGO组织却并不多。NGO组织泰安爱艺文化发展中心(http://www.beautifulcn.org/)就是其中做得很好的一家,他们一直在青川做伤残儿童、少年的扶持救助工作,探索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在办理的过程中,我由于跟寇延丁女史接触较多,知晓个中艰辛,实非言语所能道尽,但不管怎么说,最终协调较好,可谓殊属不易。

寇延丁女史说我是个做事有长性的人(她说我开博客于2006年6月29日,实为2005年,故在她写我这篇文章中我径改了),其实她才是做事非常有长性的人。我记得2009年是她儿子高考,她都没有闲暇有所照顾,我可以感到她内心的歉疚。好在她儿子非常争气,特别理解妈妈所做的一切,后来还留学美国读研究生。她在北京所搞大朋友招募计划(http://www.beautifulcn.org/xiangmu/showarticle.asp?id=209)已搞了两次,相当成功。在此,我要特别表扬主编《读库》的老六兄,他不仅数度支持泰安爱艺文化发展中心,发起捐款救灾,而且还给前不久《南方周末》和普利司通公司联合发起的“幸福七巧板”之“关注乡村审美教育”,捐助了全套《读库》。书籍采购者傅寒兄去电要买一套《读库》,他慷慨捐赠,此套书现已在奉节县康乐镇寂静小学图书室上架。

至于寇延丁女史这篇《冉云飞:开在后方的“信息铺”》对我的表扬,大家不必记在心上,我只能说自己能持续地做些小事情,不值得多说什么。《@民间》杂志第十期隆重推出了寇延丁女史的长文《一个特别视角中的成都人》(http://home.ngocn.info/space-22008-do-blog-id-13631.html),写了王志航、中阿姨、“西瓜”(傅寒),我亦有忝列其中,请大家看看另一个民间的成都。这文章后来收入《行动改变生存》一书中,大家还可以在网站上买来阅读。在此,我再次特别感谢寇延丁女史及其朋友们在四川灾后重建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

寇延丁女史——“扣子”已消失两月有余,作为朋友们无时不在忆念她,想起她那种起而行之的努力,就感佩无已。但在这个转型时代,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很大的不可逆料性。因为公权力之不按牌理出牌,因此很难说,你会因何而丧失自由。谨贴扣子写我的旧文,以表达对她的怀念与敬意。2014年12月22日于成都

寇延丁:《一个特别视角中的成都人》之二——冉云飞:开在后方的“信息铺”

5·12当天,无数成都市民奋不顾身奔赴灾区,冲上了第一线。对这样的人,冉云飞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称他们为英雄。他坦言自己震后第一时间的选择不是去灾区救人,而是回护妻女, “我是这个家里唯一的男人,一定要首先把自己的太太和小孩儿照顾好,必须要让她们有安全感。”

地震之后,数以万计的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赶往灾区,冉云飞也多次与朋友一起深入灾区。这次灾难对他的影响“超过我以前所受的痛苦的总和”。在这样的巨大灾难面前,救援与重建的工作绝非短期行为,灾区有许多需求,不是现有的救援力量与救援方式能够满足的,而公众也有许多参与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冉云飞开始冷静下来思考,怎样才是最佳选择?

冉云飞的职业是一名杂志编辑,也是著述颇丰的作家,还是知名的网络意见领袖,他的个人博客“匪话连篇”日点击量过万。冉云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们这样的人,是高层社会和民间社会连接的纽带。你们现在媒体写一篇文章,可能不如冉云飞一篇博文的公信力,看我博客的人,可能超过很多市级媒体的读者。”有时候,秀才一支笔,赛过十万兵,冉云飞认为到一线抢险救援并非自己的长项,如果借助现有的信息优势和传播能力,在后方“开一个信息铺子”,也许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8年6月3日,“四川信息掮客周刊”问世。冉云飞在开篇的话中写道:“由于成都是一个有关地震救援和重建等各方面消息的中转站,因此我现在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信息掮客。不是我乐意这样做,而是我不得不如此。吾蜀这次大灾难,不少同胞罹难,我亦与有恐惧焉。作为活着的一份子,有义务做点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些小事,就是义务协调各路到四川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朋友,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冉云飞做的事情,具体说就是“将各种信息发布到我的博客平台,以便参与救助和灾后重建的各方节约搜寻成本,让他们达成双方的合作”。“掮客”沟通买卖双方,为的是货物成交后收取佣金,而这个“信息掮客”倒贴自己的时间精力,为的是“使灾民所需和爱心人士所捐,能够形成有效互动,高速准确地运用到灾后重建之中”。

“四川信息掮客周刊”一开篇就显示出了信息量大,实用性强的特点。“买卖双方”的信息都会在这里得到展示,展示不是目的,能够“成交”才是硬道理。要想提高成交率,就必须把“货品的成色”交代清楚。在这个“信息铺”里,不论是绵竹市实验小学1700多师生复课这类的大项目,还是重灾村庄里缺少棉被这样的小事情,冉云飞在公布信息的时候(尤其是发布求助信息的时候),非常注意将具体需求细节和如何联系核实的内容传达出来,注重可操作性强,需求具体,联系方式明确。比如:“1、学生教室36间;2、功能用房15间;3、办公及生活用房150㎡……学校校长:……联系电话……” “安县茶坪、骑牛诸村高山上,依旧缺棉被二百床左右,有意者可联系桑枣二小林辉先生。他的联系方式暂时请我转达,请给我写信。”在当时举国关注的情势之下,许多资源不得其门而入,只要得到了这样的信息,满足这些需求并非难事。

冉云飞做事有长性,他自2005年6月29日起开博,说“每日一博”就是每天更新一次,从不中断,而且,每天发表的都是很有质量的千字博文,绝不在品质上敷衍了事。在办这个“四川信息掮客周刊”的时候,一开始就说清楚了,每周一期,同样言出必行,从不中断。如果一定要说例外,也是有的,冉云飞本人交游广阔,朋友众多,当时有许多救援信息汇集过来,为免“信息阻塞”,首期登场两天之后,第二期提前面世,可以算作一期多出来的“增刊”,以救援信息为主,如某刊上百位读者愿意一对一资助灾区小朋友读书,某公益组织有成批玩具可供发放给灾区儿童等等。

从第二期开始,冉云飞将开篇的话固定下来,这也是他给自己和“四川信息掮客周刊”的定位。“我一直重申的是:欢迎大家提供诸种信得过的信息,每条信息的真伪,请实际参与者自行核实。请注意,我不直接接受任何捐款和财物,我也不负责钱物的中转工作,我只负责给各位牵线搭桥。我的工作邮箱是 [email protected]。”(冉注:此邮箱后来已作废不用,朋友们有何事请不要寄此邮箱了)

震后民间参与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在一线从事救援的机构遇到“筹募资格”的门槛,有些机构则因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弄得非常尴尬,不仅带来“能不能做好”的质疑,有的甚至因此面对“能不能做得下去”的局面。冉云飞用短短百余字把自己能做什么、不做什么界定得非常清楚,绕开雷区,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之下,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做事,谋求“成效最大化”。

比如,通过“四川信息掮客周刊”,先后有300余位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有的是先有了资助人再通过冉云飞的平台找到了孩子,更多的是灾区的孩子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了满足。在这里发布信息的,有贫困山村里的小学教师,有在一线工作的公益组织工作人员,也有深入灾区的志愿者。尽管孩子的需求非常迫切,冉云飞对这类问题也高度关注,但他所做的承诺,也仅“关于此事,有问必复”,坚持只提供信息、不收受钱物,不致因“非法筹募”而越界。特别是“每条信息的真伪,请实际参与者自行核实”这个看似“不负责任”的声明,也是冉云飞能够轻装上阵、长效持续的原因之一。

一线的事必须有人做、也更重要,但冉云飞对“四川信息掮客周刊”的定位很明确,就是一个为一线服务的信息平台。一线志愿者来成都向冉云飞求助,不管再忙,他都会尽量抽时间陪同,遇到问题时听他们发发牢骚、一起想办法;志愿者生病了,他会托朋友、找医院,尽自己最大可能提供帮助。

不过,他帮助别人是有前提的,是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地震发生后,许多人辞掉工作来救灾,甚至有人为此卖掉自己的住房。这种做法诚然可感可叹,冉云飞并不赞同,他主张首先自己站稳了才能再去帮别人,如果为了解决灾区的问题让自己成了问题,那如何才能实施有效、持续的援助呢?

“四川信息掮客周刊”多次发布成都“5.12家园接力”志愿者小组的信息,这个志愿者组合主张在不占用大家太多时间、保证正常工作学习的前提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只从事筹集物资、运输物资、招募一线志愿者等后方工作,“因为去一线不是我们能做到的,所以,我们更多的扮演的是后援团的角色,充分发挥我们在成都资源比较多的特长。”2008年6月,他们了解到作为中转安置点的安县黄土救助站没有床垫,很多小孩子都长了湿疹,老人的风湿也很厉害。如果买 600个床垫最少也要15000元,他们短时间内很难筹到这样一笔钱,但是当时正值高校学生离校的时间,他们就在网上发布了《请大家发动各个高校的毕业生捐床垫!》发动成都高校离校学生捐出自己的床垫,筹集到的物资除了满足黄土救助站需求还有剩余。毕业生富余的,正是灾区急需的,这种盘活闲置资源满足灾区需求的事情是冉云飞乐见的,他不仅在自己的信息铺子里帮他们发布消息,还忍不住卷起袖子参与了一把——帮志愿者们联系了急需的运输车辆把物资送到灾区。“5.12家园接力”对灾区的关注在继续,冉云飞对他们的关注也在继续。

5、12地震这样的灾难与人类对阵,第一个回合一定是它赢,而且,我们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翻盘,想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应对这样的灾难势必要成为一场持久战,普通人的参与方式也多种多样,“5.12家园接力”是小组出击,只要有需求什么都做,任务来了临时动员,任务结束就解散;冉云飞是各自为战,盯住特定的方向持之以恒。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要在保证后方稳定的前提下,选一个对自己有利的阵地。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只要走,就有路,只要做,就有用处。不管灾难如何庞大、强悍,只要锲而不舍,总会有机会在某个局部小胜一节。积少成多,就可以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慢慢弥合灾区的伤口。

冉云飞说,对地震灾区的关注对他来说是现在进行时,而且一直会是现在进行时。他的信息铺子开张时说准备做五年,现在看来也许会一直进行下去,他已经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来源:维早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