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对于民族主义发酵、反美情绪高涨的中国大陆,可谓生逢其时。如果你人在北京,一边读着使得洛阳纸贵的《中国可以说不》,一边听着不甘寂寞的“后主儿”们(即鼓吹各种“后学”的“新潮”知识分子)关于反抗“文化霸权”的喧嚣。再看看充满仇外情绪的解说员为你转播的奥运实况,你便会不由地问:中国是不是又会闹一次义和团?

对比以下传媒对九二年奥运会和九六年奥运会的处理方式,你就会很清楚地感受到民族主义给中国人的心态带来的变化。九二年离六四相去不远,官方媒体还在大肆宣扬“反对和平演变”,反对西方的阴谋,但透过奥运转播,我们仍能感受到强烈的亲西方情绪。记得当年美国队在田径场上连夺几枚金牌后,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宁辛在报道时是如此开场:“我刚碰到我们中央电视台体育组的几位小伙子。他们异口同声地对我说:‘美国人真棒!’……”事隔四年,虽然美国运动员依然表现出色,但“美国人真棒”之类的话,是再也听不到了。代之而起的,是对美国的愤怒和嘲弄。TWA800航班在长岛上空的爆炸,亚特兰大奥林匹克公园的爆炸案,都使中国的记者们掩饰不住他们的幸灾乐祸。中国运动员的失败不仅被归之为裁判不公,甚至被暗示是源于某种国际阴谋。我的一位亲戚,虽然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也见过些世面,但仍一本正经地告诉我:“美国人有阴谋,成心捣乱,半夜响火警,让我们的运动员赛前睡不好觉!”我听了哭笑不得。只好告诉他:若你在美国住两年,就知道火警是怎么回事了。美国的警报器太敏感,一天到晚响,90%都是虚惊。我住的地方纬度相当于哈尔滨,深冬的一天我正在室内游泳池游泳,突然火警大作,我只好赤条条湿淋淋地跑出来。这比亚特兰大的火警恶劣多了。美国的火警系统是否合理可以讨论。(有人说是中国人抽烟太多引起火警,待考)但仅从半夜响起火警实在得不出人家阴谋害你的结论。

如果说封闭和无知会将人们的某种挫折感化作一股强烈的仇外情绪的话,国内人对亚特兰大的反应是不难理解的。但令人不解的是,海外这些见多识广的同胞,哪儿来这么多奥运的狂热。这里,笔者只想简略分析一下,奥运给大陆的中国人带来了什么?给海外的中国人带来了什么?

一、奥运战略——花钱买面子

中国体育界,长期奉行“奥运战略”,即一切都围绕着奥运会上拿金牌的目标转。这一战略说白了,就是花钱买面子,让世人觉得我们中国人不错。然而,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否应该投这么多钱去训练少数的运动员呢?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都非常之低,然而在奥运会上,竟然名列世界四强之一,为此中国人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这些问题,似乎从来没有人去问。

其实,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有人对这一奥运战略提出挑战。当时笔者参加一个社会学的会议,一位从事体育社会学的年轻人直言不讳地提出:所谓奥运战略,完全是本末倒置。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体育界的中心使命是培育民间的体育运动,建设一些一般百姓可以利用的普及性的体育设施,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至于奥运会上能拿几块奖牌,完全是次要的事。汉城奥运会后,中国终于出现了《兵败汉城》这样出色的报告文学。对中国长期以体育为意识形态,大量往少数运动员身上投资的“战略”,进行了反思。然而,这种不同的声音,很快便被压制下去。海内外,人们又开始傻乎乎地为中国奥运选手的表现而喝彩。甚至NBC播音员在转播奥运时稍有些题外的评论,便被旅美的爱国同胞们指为对中国怀有敌意,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等等。笔者并不认为那位播音员的话句句击中要害。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应该问一问:中国队在奥运会上的辉煌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偌大的一个穷国,在奥运会上强撑一个大国的体面,究竟是谁付出了代价?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二、民间体育与国家体育

二战以后的奥运会,一直是两种体育的角逐场:民间体育与国家体育。前者的代表是美国、西欧等民主国家,后者的代表则是苏联、东欧、中国、古巴等社会主义阵营。民间体育基本上是由民间操办。运动员小时候就像许多普通的孩子一样,进当地的民间体育俱乐部训练。一旦发现自己的天份,又有志于此的话,就会进行更多的投入,但仍在这些民间俱乐部中发展,最终成为优秀运动员,甚至到奥运会上去竞争。在这一过程中,运动员常常接受民间的资助,但国家很少在他们身上直接花钱。国家体育则不然。国家体育是国家直接投资于体育。运动员从小被国家挑选,即我们所谓的“选材”。少数选上的,全身心地投入体育训练,心无他顾。国家在他们身上慷慨投资。而大多数没选上的,几乎被拒于体育的门外。国家表面上挑选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实际上是排斥、遗弃了更多的人。因为国家把本应是大众所享受的资金,挪用于少数人身上。

这两种体育,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不同的。民间体育因为根植于民间,进而带动了全民体育的发展。在美国,各种体育俱乐部数不胜数。笔者业余爱好长跑,在当地很容易找到长跑俱乐部,每个州在不同的季节,都有各种各样的长跑赛事,就像我这么一个外国人也很容易参加。据一位友人讲,他有一位朋友,酷爱乒乓球。去德国后,参加当地的一家俱乐部,成了该俱乐部的头号选手。一到周末,就去代表俱乐部和其他俱乐部比赛。乐此不疲。虽然中国是乒乓王国,但在中国,他从未因打球而得到如此的满足。这样的俱乐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民间社会,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共识,促使人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种社会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成功,首先是一种个人的成功。这种个人成功也带有强烈的国家荣誉,但人们对这种国家荣誉的解释是:看,一个多么伟大的国家,她能给个人的才能得到如此充分的实现!国家体育则完全不同,中国的顶尖运动员,几乎是在一种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大。国家把他们培养成奥运选手,但同时往往也摧毁了他们健全的人格。一位曾进过国家队的运动员曾这样对我说:“我们这些人,从小被隔绝起来,就是练!练!练!而且一切都要听教练的话,不许有个人的想法。就像训牲口一样。如果你天份好,又有运气,拿个什么牌,还过得去,但如果你就差这一步,什么牌子没拿到,或拿了些不引人注目的牌,你这一辈子就毁了。想想看,年过三十,一无所成,除了体育,你还会什么?靠什么生活?一个金牌后面,有多少人这样被毁了?几百?几千?谁统计过?”

问题还不仅仅在这些运动员身上。由于体育资金集中用于顶尖运动员身上,大众被排斥在体育之外。中国的民间,几乎无所谓体育。而国家就靠少数这几个运动员,去到奥运会上给国家撑面子,去证明社会主义的伟大,民族的强盛。其实,国家体育在奥运会上的成功,与其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兴盛,不如说代表了集权主义的专横。这种体育越是成功,我们就越应该思考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

三、奥运与海外中国人

冷战之后,苏东集团的解体,导致极权式的国家体育的衰微。前苏联东欧选手的表现已大不如前。国家体育的成就,也只有靠中国、古巴、北韩这样几个国家来体现了。我们海外的中国人,值得为这样的“成就”而自豪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必须权衡一下我们的利益和我们的良知。从利益上来讲,我们当然希望中国能靠国家体育来维持一个体育大国的位置。海外的中国人在自己所生存的地方是少数民族,溶不进主流社会,也难以体会和享受主流社会的种种文化生活。中国运动员出来竞争,对于身处社会边缘的海外华人,自然是一难得的乐事。而中国运动员水平若高,在竞争中获胜,我们这些海外华人自然有扬眉吐气之感。而以中国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靠民间体育是难于维持一个体育大国的地位的。想让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上出风头,让我们这些海外华人有更多的自尊,当然是要仰仗国家体育了。然而,若从人的良知出发,我们是否应该想想,我们人在海外,本已比国内的同胞生活得舒服多了。我们是否应该希望中国政府能从穷困的同胞身上榨取更多的钱维持国家体育的机器,送运动员出来,以更好地博我们这些“高等华人”之一笑呢?我们从中占的便宜,是否太多了呢?

四、体育与民族主义

借体育来提高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是有如酒鬼、醉汉喝酒壮胆,借酒撒疯一般的非理性行为。王军霞万米比人家快两秒或慢两秒,能说明中华民族的什么呢?近来因撰写《中国可以说不》而名噪一时的几位年轻的知识“新秀”,自称都在理智和感情上经历了一个由亲美到反美的过程。其中一位作者称自己“看到美国和那些英联邦国家在北京申办奥运会一事上的表现,深受刺激,从此就成为民族主义者了。”这番自白,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从亲美走向反美,这本身不足为怪。作者们把“中国可以说不”视为“冷战后时代的政治与情感抉择”听上去也颇为豪迈。但令人扫兴的是,如此“伟大”的一个抉择,一个转变,总应建筑于对不同的文化、社会的比较具体的认识之上。没想到会是为了奥运会这点鸡毛蒜皮的事!中国人的情感仿佛还处在婴儿期,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又哭又闹。而我们这些受了良好教育的海外华人,又跟着起什么哄呢?以笔者之偏见,今日中国,应放弃国家体育,培养民间体育。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的表现至少在短期内大为失色,但却可以促使更多的中国人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民间体育,将成为民间社会的一部份,使体育脱离国家机器,成为促进社会多元化的工具,而不是意识形态和民族主义的招牌。NBC的评论员对中国奥运代表团的一番“题外”评论,也许不是大不了的高见,但人家至少是试图穿透体育的表面辉煌,去看看其背后隐藏的东西。更熟悉和了解中国社会的海外华人,本应首先去揭一揭国家体育这层漂亮的面纱。可惜的是,自己非但不揭,也不许别人揭,把自己的尊严、荣誉绑在国家体育这块招牌上,以为奥运会上的成败,能显示一国之兴亡。这难道不是自贬身价吗?国人对奥运这一愚蠢的心结,也该解一解了。

(《北京之春》1996年10月号)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