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社会的成就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

在经济管理和国家管理的许多方面,我们至今还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很多在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已经被公众认识了的事物和规律,而在我国直到最近,才象发现新大陆一样的被某些人看到这些“新事物”。

如工业生产应该按专业化分工:“小而全”企业的浪费、有害;森林草原的肓目开采会破坏生态平衡;不了解地质情况而肓目的建矿开采,建筑大型工程,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和浪费;兴建大型水利工程中,过量灌溉,阻塞排水,会造成大面积的土地盐碱化;其他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些规律;发现培养人才的规律;商品生产流通的价值规律等等,都是在几十年前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有了经验,有了充分认识的问题,但是由于我们不善于向前人学习,不理解向资本主义社会继承积极因素的重要性,结果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犯前人所犯过的错误,有很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已经普及的科学认识,我们今天还象蒙在鼓里一样陷入肓目性。

资本主义的两重性

对资本主义的两重性,马列的经典著作都有过很多的论述,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曾记过:社会主义实现得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积极的一面(应借鉴,继承)

知识沟通产销

专利制度专利权/鼓励创造发明保护发明者的利益

解雇/撤换不称职的人罚惩消积的工作者

解雇自由/使用合格的工作人员,使某些人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

自负盈亏/企业自主,使善于经营者受益,得以发展,使不善经营者被淘汰

商品/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

价格/通过价值规律,市场供求自发调节价格

利润/企业经济核算的主要综合指标

掮客/沟通供求之间

经纪人/各种人和物的专业经营者

竞争/发展优良,淘汰落后

按劳取酬物质刺激/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积极面

民主/避免专制独裁

法制/防止专制主义

法权/包括按劳付酬

三权分立/使司法、立法、行政相互监督约

多党制/反映国家内部各种利益、政治观点

相互制约/包括广泛的制约、监察和行政之间,理政与实践;新闻舆论和执政党要野党

竞选/使政治家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选民能够选出自己的拥护者

国会/发扬民主、公民可以旁听

议员/政治活动家、阶级利益的代表者

政客/专业的政治活动者

律师/维护法律、为人解护

民意测验/及时的全面的了解民情意向

情报研究所/研究各种动向,做出及时准确产报

政策研究所/统治阶级的参谋部

交易所/灵敏反映市场,反映供求动向

新闻言论自由/使得多种政论得以发表,使得人民了解到一些真实情况

艺术自由/造就一批艺术大师,和优秀作品

社会主义的继承

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继承,是大量的,比比皆是,不仅包括物质的继承而且还包括精神的,意识形态的继承,指导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马列主义,就是在继承资本主义社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引发形成的。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正是由资本主义民主,法制的合理因素中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各项管理工作也都是要有合理的继承,包括在科技管理,经济管理,国家管理。

其他如社会各部门,各个组成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分散集中,很多规章制度,管理方法,也是能继承的。

物质方面的继承就更多,包括一系列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现在使用的近代科技发明,有90%以上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创造发明。

资本家的社会职能

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资本家(包括为其服务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职能包括:

资金的投放,使用、抽回:

他们十分注意计算成本及资金利润率;

密切注意市场方向,商品的价格;

研究商品的生产、供销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密切注意投资效果,及其发展变化。

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生产新产品;

鼓励雇员的创造发明,争取专利权;

研究经济管理科学。

组织对各种人才的使用、培养:

收招各种合适的人材,到合适工作岗位。付给有特殊功能和特殊贡献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高额的工资奖金。

及时满足社会的各种需要:

凡是社会上有某种需要的时候,就会有资本家及时的组织相应的商品生产,或提供某种社会服务,当某种商品脱销时,他们会及时扩大这种商品的生产,当某种商品库存太多时,他们会及时缩小这种商品的生产。

及时调整价格:

通过自由竞争,通过价值规律的市场调节,形成商品价格,总的说来其价格是合理的,比较灵敏的反映价值。

使用经济奖惩:

奖励那些积极做出成绩的人,授以重职,发给高工资,发给奖金。惩罚那些不称职的人和懈怠者,少发奖金扣工资,调动工作,解雇、或罚款,甚至起诉法院。

当然除了管理经济外,资本家阶级还要管理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及其知识分子,有组织经济生活的社会职能。,

资本家社会职能的继承

社会主义社会,使得资本家阶级不能存在,不能再执行其过去的社会职能。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社会空缺。

资本家有益的社会职能,必须要有代替,必须要由另处的人和机构来执行。如果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而没有建立对过去资本家有益社会职能的相应代替,那么就必定会发生社会的不平衡,会带来一些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强调对资本家有益社会职能的继承问题。

在我国长期以来孤立的批判资产阶级,批判资本主义,批判资本家,使人们思想上认为他们只有“反动”“没落”“坏”的一个方面,没有分析他们的两面性,更不敢谈对他们的继承。这使得很多同志犯了错误。

社会继承是一个规律

每一个社会都是在对其前一社会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社会继承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继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继承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对于一个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自觉的认识,在用这个规律更是十分重要。

我国的继承

我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在漫长的封建时期之后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的缺陷。我们应该在科学思想指导下,按照社会规律,自觉的补上这一课,补上这一缺陷。现在我们必须强调对资本主义有益因素,进行继承,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我们现在主要的任务是继承而不是批判,应该更多的肯定其中有益的因素和可以借鉴的因素,而不是加以更多的否定。

如果说在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过度到社会主义,整个社会可以自然的自发的对前一个社会进行继承,因而对社会继承的问题,可以不必过分强调,那么对于一个本身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国家来说。则应该特别强调从理性上认识社会继承的规律,自觉的进行继承。因为它所要继承的东西是他本国人民,是他本国历史所没有经历过的。它所要继承的东西是在外国产生的整个人类的财富。

如果说我国在革命进期需要强调社会批判,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就更要特别的强调社会的继承。这种继承当然是有益的继承,积极的继承,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起着促时的作用和继承。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又是一个工业不发达的,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发挥自己的所长,补上自己的所短。根据我国的特点,我们更应该努力补上自己的所短。因为我们在很多方面有很多短处,而且是很多。这些短处,只要实事求是,一经对比,一经评论,就很容易被人发现,被人接受。因为有别人的实践来借鉴,来做为榜样,学习也更快,补上这些所短也比较容易收到明显的效果。

我们过去曾过分夸大自己的长处,掩盖了自己的短处,犯了夜朗自大的错误,现在我们应该更多看到我们的短处,看到我们的缺陷,要使自己学会谦虚,学会实事求是。

有人说要走同有自己特点的中国式的道路,中国有自己的特点,发展社会主义,当然要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的基础,但是自己的道路绝不是肓目走出来的,绝不是在狂妄自大思想支配之下,走出来,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经过认真的反省,深刻的思考,认真调查研究之后,在理性的支配之下,认真选择出来的道路。

毛泽东抗拒社会发展规律

毛泽东对过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了解是很少的。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经济学的研究更是很肤浅。

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把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批判资产阶级,当做他自己的主要旗帜。他亲自发动群众运动来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批判资产阶级。他还发动群众批判限制资产阶级法权——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批判奖金,批判利润,批判物质刺激,反对社会主义内部的互相监督,相互制约,他以突出专政为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

现在看来毛泽东所反对的正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巨大成就,他所反对的正是对历史上的巨大成就的继承。

过去一些资本主义世界的人士,曾对我国有过很多指摘。其中包括不少金玉良言,但是都一律被当做恶毒攻击和诬蔑而拒之于门外。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既不让外国的东西进来,也不让中国人出去,和外国的交流在很多方面还不如满清末年。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只谈批判不谈继承,他实际上拒绝对资本主义中有益因素的继承。毛泽东的这些行为和指导思想,都是违背社会主义必须向资本主义社会继承这一个社会发展的规律。他在很多问题上,反对和抗拒,这种继承。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抗拒和倒行逆施,造成天怒人怨。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破坏了文化、科学、政治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党内的团结,和人民内部的团结。

从采伐森林说起

多少年之前人们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森林,占据了土地,于是放火毁林,改种粮食。几年之后人们发现了新的苦难,因为缺乏森林调节水分,所以出现大规模的干旱和沙漠化,这给整个自然带来了危害。于是人们有计划的按照科学思想种植新的树木。

许多年之前中国都在评论着资本家的剥削和寄生生活,于是后来我们消除了资本家阶级。但是很多人忘记了资本家还有他有益的社会职能。如果我们不继承这些有益的社会职能,也会给社会以来新的不平衡。带来苦难。

现在我们应该补课,应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研究其社会的平衡过程,研究资本家的社会职能……

我们要了解认识,研究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组成部分,目的是从中取出积极有益的因素,从中寻找,认识多种规律。以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便在发行社会的同时,保护必要的平衡。

这正象研究大自然,研究野生的动植物,研究生态学一样,是为了从中取得有培养价值的品种,是为了取得生态学的规律,是为了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

一门与生态学相似的科学

生态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新的学科,它研究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研究生物与整个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如何达到生态平衡。这门学问将使得在大规模的开发与改造大自然时,不致引起灾难性的后果。

人类社会有自己的特殊的问题,这就要研究人类的各种分工,阶层、阶级、各种机构,要研究它们的各自作用,相互关系,和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和整社会的关系,研究人类内部矛盾统一体,研究其如何形成平衡,协调发展,这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这门科学可以叫做社态学,因为这和生态学有很多想似。

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家,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他们各自的社会制职能是什么。作用是什么,有怎样的相互关系,当我们消除了资本家赖以生存的条件,资本家阶级消亡之后,将会出那些问题材,为了使社会不致失去平衡,我们应该采取那些代替,如何使那些有益的积极的社会职能,用另一种形式保存下来,由谁,用什么方式来进行代替,这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社态学的重要内容。

人类的资本主义社会,当前正在为人类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它还正在生长着大量的新的东西。这个社会现在每年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创造,远远超过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当前不但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去,而且还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在,这就是说我们要研究的不只是历史的内容,而且包括正在发展着的,正在生长着的内容。

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

我们现在正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在经济领域的改革包括:采用物质鼓励,按劳取分配,按价值规律形式调整价格,扩大部分企业的自主权,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重视利润,按经济规律,经济手段办事。

这些重大的经济改革,为恢复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收到了极好的效果,三年中,我国经济节节上升,人民生活有了相当改善,证明了这些经济改革是正确的及时的。

但是只要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到,这些重大改革的很多内容,早已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并长期为资本家所追逐和利用,为什么使用资本主义社会中创造的东西,会给我们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呢?这说明继承资本主义中有益的因素,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的路线。

过去我们曾在肓目的,不自觉的继承中获得经济效益。今后如果我们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之下,有系统有组织的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研究资本家的社会职能,从理性上认识继承的重要性,并能自觉的进行这种继承,那么我们今后会以更高的速度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会更快的实现我国的现代化。

是倒退吗?是复辟吗?

有人说我们现在搞的经济改革是倒退,是资本主义倒退和复辟。这个讲法显然没有道理。中国过去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一个资本主义阶段,不存在一个独立掌权的资产阶级。因此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向资本主义倒退,复辟的问题。

有些人在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之后,也发生了动摇,怀疑是否真的倒退。应该说从表面上看,我们有的在倒退,如:把集体收管的自留地,重新发给农民,鼓励农民搞好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允许集体企业向国营企业竞争;对某些企业减少国家的控制,扩大企业自主权;发还扣压的原资本家的存款,一部分利息。关,停,并,转了一批小工厂,恢复奖金。

如果说以上这些改革是倒退,那么这种倒退是积极的,向前的,合理的。这是我们倒退恢复到当前生产力所允许的水平上,政策上。

这种倒退是纠正“冒进”的必然结果;这种倒退是纠正极左的积极措施,这种倒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大破坏的恢复。

当前应该——

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从积极继承出发,我们当前应该全面完整的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了解其多个组成,机构,功能,相互间的联系,以及资本家的社会职能;应该有各种研究机构,和专业研究人员,使他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很快为各方面所接受。

不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我国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单位都应该有对口的了解。

提倡社会主义竞争,这种竞争的范围是广泛的,应该提倡竞争,反对阻碍社会发展的那种垄断。

发展一部分市场经济;

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建立情报系统的方法,广泛吸取外国的好经验。

欢迎外国对我们的评论,建议,并将其系统汇集,分类处理,以备各方面查用;

畅开胸怀,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有关数字。要尽量的公开,应该去掉狭隘性。经济事实。应该让国人知道应该让国际上评论。

应该落实所谓“小业主”的政策。

1979年11月8日于济南劳改支队

(《狱中上书》,孙文广/著,香港夏菲尔出版社,2002年)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