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公布的分房方案,把“校领导”排第一批,“正处领导岗”排第二,正教授第三,讲师、工人第五,引来全校哗然,教工捍卫自身权益,纷纷集体上访,要求公正,按政策办事,批评以权谋私。

山东大学,是山东规模最大的综合大学,不久前与山医大、山工大合并。近来山东大学为分配住房闹得沸沸扬(主要在原山东大学),群体上访不断,小字报贴满布告栏,教授们、职工们无人不说分房事。

**分配住房的由来**

计划经济时期,职工的住房由政府出资修建,基本是免费供给。在推行市场经济后,这种福利“分配”制度要改为住房商品化,这就是“房改”。在“房改”中,原来住的“福利房”,以极低的价格转给原来居住者,成为私有。有关方面还为“房改”定了1997年底的期限。

官方消息灵通,纷纷赶在1997年底之前建造或计划建造新房,使得省、市干部基本上都按标准(厅局120m2 ,处级90m2)分到了福利房。但原山东大学的教工,直到2004年底,大多数都没有达到住房标准,很多正教授只住60m2左右(规定标准为120m2)。

近年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职工住房未达标问题,山大报请批准,利用校区土地,政府给予政策优惠,建设一批“集资房”,这种带福利性的住房,价格比市场价便宜约三分之一。宿舍即将竣工,一共建成住房1000多套,但是登记要房的职工却有3000多户,有2000多户肯定分不到新房,而且住房分好分坏还有极大差别。于是分配方案就成了争夺的焦点。

**分配方案引起民愤**

2004年10月19日山大出台一个分房办法,教工感到这一办法,“福利”倾向于干部,有人贴出了小字报,提出意见。

10月27日十几名教工第一次上访校领导。交上一份打好的“致校领导的一封公开信”,双方交流了看法。

11月24日学校公布了一个“集资建房分配方案”,这“方案”变本加厉,要打破过去实行多年的,按工龄、职称排队选房的原则,把全校职工分成五批类,按顺序选房。

第一批包括“校领导”
第二批包括“正处领导岗”“博导”
第三批才有“正教授”
第四批中有“副教授”
第五批中有“讲师、工人”

这一方案违背上级有关政策,违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初衷,方案出台,立刻遭到很多教工的抨击。有人说这个方案,是按权力分配住房,校领导第一,正处领导第二,无权无势七八十岁的老教授排第三。又有人说,这是按收入多少在排队:收入多的在前面,第一批人,公开年收入都在十万左右,第二批公开的年收入在八万左右,第三批中的退休教授月收入两千多元。

按照这个方案,产生了很多奇特的现象。化学院,有一对陈氏父子都是正教授,父亲过去科研成果累累,现年八十二,儿子四十刚出头,按工龄、成果当然不如父亲,儿子原来说只能跟着父亲住新房,现在新方案出台,儿子因为是博导,属于第二批,选房排在他父亲第三批前面,因为父亲当年还没有实行博导制,而且也已经退休了,只能排在儿子后面。父亲看到这个方案,多么的气愤,可想而知。计算机系出现了同是正教授,女婿排在岳丈前头的事。一时被传成山大“佳话”。

**山大教工群体上访**

这个访案一出台,立刻引起教工强烈反对,小字报贴满布告栏,连续出现多次群体上访。

11月26日,大约三十名教工,其中包括78岁老教授,上访校领导。在会议室中等了4个小时,只有两位处长听意见。上访变成了演讲会、评论会,大家批评分房方案,宣讲中央、省、有关房改文件,这次讨论也是共同提高的过程。离开时,请处长转告校领导下周一再来上访。

11月29日(周一)40多名教工,再次上访校领导,一位副书记出面,大家对分房方案提出严厉批评,有人说这个方案侵害了学校的弱势群体——中老年教工的权益,也有人说,这是某些干部想以权谋私。副书记也表态,一定转达大家的意见,并要求大家选出几位代表,下午继续谈,当时选出了八位代表,作者也在其中。

下午到了会议室,由一位分管副校长和副书记继续交谈,他们只介绍情况,听取意见,不谈改变方案,并要求再写个书面意见。八个代表立刻讨论写出了“对集资建房分配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天当面呈校领导。“意见和建议”结尾希望三天内答复。一个星期之后没有答复。

12月6日(周一)约70名教工第四次群访校领导。校领导不出面,大家在校部的走廊上等了一个多小时,最后由一位处长接待,让大家到工会厅坐定谈意见。先是几位早有准备的教工发言,从各种角度对方案提出批判,有人带来了了中央的、省的文件,有人还找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认为“方案”侵犯了老年人的权益。

到会的处长最后表示一定把大家的意见向校领导传达。并表示,现在用小字报的方式不合适,立刻遭到很多人反对,大家说小字报是表达民意的一种方式,有人还提出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贴小字报没有错。

有人把这次上访写成《12/6日上访校领导纪实》贴出,当天被撕,第二天贴出《纪要》又被撕,最后贴了《纪事》。

一个星期之后没有答复。于是:

12月13日,约40名山大教工,携带有300人签名的“山东大学教职工关于集资建房分配问题致上级领导的意见”到山东省委上访,上访者中包括77岁和78岁的老教授。省信访办一位处级干部出面,让上访教工派三名代表进去谈话,其他人在接待室中等待。接待过程中他们打电话给山东大学,希望来人,因为正校长不在家,学校派了一位处级干部干部,带了两部车,要把大家接回去。但是大家没有坐学校的车,都是自己回来的。回来后有人写了“教授上访记”张贴出来。

山大教工的群访活动为教工提供了一个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和渠道。这些上访活动通过小字报等形式,很快在教工中传开,造成影响,鼓舞大家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

群体上访近年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本人参与群体上访,有些感触。愿意就此与关心者交流。

2004-12-19于山东大学
(12/19/2004 12:18)

(博讯《孙文广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