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权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中会产生一批热心公益的积极分子和民意代表;这些人扎根于民众,受到民众的拥戴,将来中国实行民主竞选,他们由于积累了经验,聚积了人气,会脱颖而出,成为政治人物,这应该是中国的草根政治的基础,这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山大分房抗争的历史因由**

山东大学教职工的住房分配,通常是先对每个教工,算出一个总积分,然后按这个积分排队挑房;总积分以工龄为主,考虑职称、职务或乘上系数计算出来。但是近年学校提拔一批年轻干部,他们工龄短,虽有职务加分,仍排在教授的后面,于是他们就提出按“等级”分配的“方案”,使自己抢先分房。

1998 年学校首先打破原来的分房办法,采取按四类人员分别排队先后选房,一类是老博导,二类校领导,最后一类是新博导。遭到众多教工的反对,大家编了顺口溜:“老博导、新博导,护航保驾校领导(谋取利益)”。这个顺口溜即刻传遍了全校,压力之下有的领导竟自我解嘲的叹息道:“想住好房,就不要怕挨骂!”基于教工的不服,2001年分配集资建房时,又改回大排队的方法。

按照道理既是“集资”建房,在出资上大家是平等的,就应由出资者选出代表制定分房方案,而不应该由校领导等少数人来决策分房方案。

不久前,山东大学利用学校土地,新盖1114套集资建房(比市价便宜),山大的领导人又利用特权制定五个等级的分房“方案”(办法见前文《山东大学分房风波》),“方案”侵占多数教工权益,公布后,大家利用各种方式奋起抗争,最后获得一定成果,本人参与其中,得到不少启示。

在中国大陆,基层干部为谋自身利益,侵占群众权益的现象很普遍,山东大学并非特例,现将近年来山大分房抗争过程,做些简单记录和分析,并把一些资料展露出来供大家参考。

**签名信的意义**

为了维护教工的权益,反对校领导按特权分房,山大教工采取多种途径,反映自己的意见,组织签名,成了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

2001年原生物系主任王龙教授(已去世),李庶长,孙文广等113名教工签名写了《对集资建房的几点要求与建议》。

2004 年12月的一封“关于集资分房分配问题致上级领导的意见”有300多人签名,这封信在40人上访省委时,交给了省委信访办,并寄给了中央有关部委。有些热心人,拿了打印好了的信到每家每户去宣讲去征求签名。这种信件在签名过程中广为流传,起到了一种宣示和交流的作用,签名信实际上也是一份传单。

**小字报的作用**

一般的签名信虽然能在教工中传阅,但看到的人有限,仍不能起到公示的作用,于是开始贴小字报。

关于分房,最早署真实姓名的小字报出现在1999年,是管理学院教师孙柏录所写,他对分房中的不公现象提出了批评,但是这篇小字报贴出后很快被工作人员撕掉,他立即找到校领导表示抗议,并写信给山东的领导人。

2004年学校要搞集资建房,10月23日,山大东区家属院的公告栏上贴出了一份小字报,标题是:《有关集资建房问题的群众意见》署名是:“化学与化工学院离退休教职工”。这份小字报要求学校召开集资建房群众大会,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

过了两天(10月26日)又有“一群教师”贴出了《关于集资分房“职级系数”的意见——致校领导的一封公开信》

2004 年11月24日学校公布分房方案(草案),首次提出了,按五个批次等级选房的操作方案。这“草案”一出台遭到多数教师的抨击,一时小字报贴满了布告栏。小字报一直连续到2005年一月下旬。累计有数十张之多。小字报也贴遍了东校区的各个宿舍。不但校内教工在看,校外的关心者也来看小字报。

小字报内容有多种形式,既有评论也有纪实,还有诗词,顺口溜,既有针对学校领导的,也有讨论岗位制博导制的问题。既有大块文章也有短文,短语或在空白处用彩笔写上几句话几个词,公告栏成了一个论坛,花花绿绿,煞是热闹。

在寒假前,2005年1 月12日贴出了署名“山东大学东校区部分退离休教师”的《致东校区教职工的一封公开信》,共计六页,系统阐述了抗争者的观点,贴到了东区几个宿舍。大家说等待春节之后再做计较。

小字报起到了表达、汇集民意,交流信息的喉舌作用。当今电脑进入家庭,打印不成问题,小字报很容易复制,撕了一张可以再贴一张。

**上访请愿与准备游行示威**

大陆兴起的上访活动,在山大的分房抗争中也被应用,为了反对按特权分房,在校内一共组织四次10人以上的上访,最多一次有约80人参加,12月13日约40名教工去山东省委上访。

这些“上访”实际上是一种请愿活动,即到有关部门去表达申述和抗议,同时也是在公众场合展示民情民意,以求大众的同情。当然也希望通过“上访”争取上级机关的支持。

上访活动也是一种聚会、一种论坛。群体上访有很多人参加,他们聚集起来可以交流看法,可以宣讲观点,宣读有关的资料。(有些观点和资料要反复的讲才能使多数人记住)我们在组织上访时就考虑到有关领导人如果不接见,我们就在等待的场所(校内的会议室,工会厅)举行演讲会,事先请一些人做准备,会场上也会有人跟着讲话,不时有人插话。讲话经常被掌声打断,场面很火爆。每次上访回来,很多没有参加的教工都在追问上访的情况。

教工到省委上访,接触社会,有不少收获,一位教师回来后写了《教授上访记》,张贴出去,还在网上发表。通过四次上访和连续不断的小字报造舆论,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在校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支持抗争的人越来越多。这时很多人提出来,校方如果再继续坚持原来的“方案”,就要去北京上访并申请游行。有当过律师的教师,开始准备申请游行的文件,有人募集款项,准备去北京“上访”,这些活动都是公开地议论和进行,组织者也有意让校方知道。后来校方对分房问题做出让步,大家才停止了申请游行和去北京上访。

**抗争中的群体分布**

在这次分房抗争中,多数是党外人士,也有共产党员,还有“民主党派”成员。抗争者以退离休人员为主,这些人,后顾之忧不多。有关领导难对他们制裁,报复手段较少。而在职人员则受提拔职务晋升职称的威胁,还有家庭的制约,所以多数敢怒不敢出头,暗地里表示支持者很多。在群体抗争中,大家自然寻找安全途径,希望不要“出事”。开始时有人不敢签名,后来签名的人多起来,上访也是一样,开始人少,看看没事,参加的人就多一些,但走出校门到省委上访,很多人还是有顾虑。

写小字报也是一样,开始很少有人写,后来贴的多了,很多人会跟上,但是署上真实姓名者仍然极少。10月6日到学校上访,校长不出面,等接待过程中,举行演讲会,有人做了记录,我整理后贴了出去,结果很快被教工撕掉,因为其中提到很多发言者的名字,有些人虽然敢于在会上讲,但却不愿意以真实姓名发表,说明了很多人在维权过程中,心存恐惧。

为了使大家增加安全感,所以在签名时往往要把一些知名人士排在前面。40人到省委上访,当要求推举三位代表面谈时,挑选出的三个人全是共产党员。很多上访、请愿、示威安排老人、妇女在前面也是这个道理。

**山大分房抗争的成果**

山东大学教工最近一次的分房抗争,持续几个月。校内教工的维权到处可见,有人还利用中共党的会议,民主党派的会议机会发表批评议论。这次抗争带来了以下几项直接的结果:

其一:迫使学校改变原来的分房进程,学校原来规定的选房交款是在04年11月底前完成。由于抗争,只得推迟五个月。到05年4月公布新的分房方案,月底结束交款。在推迟的五个月。五个月中教工的意见得到了充分地公开地表达。

其二:最后校方出台修改过的新方案,做了某些让步和调整,使退离休教工的权益得到了一定的照顾,如改变了退休正教授,离休副教授必须在博导、二三级岗干部之后挑选住房的办法。现在可以和他们并排挑选住房。

其三:一部分住房的一二层只准退离休教工挑选。使得年老体弱的老年教职工避免爬楼之苦。

山大教工的抗争,尽管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分房方案,但是还是争得了一定的改进,使大家受到鼓舞。

**分房之外的成果**

分房抗争的另一个间接的成果是,大家争取到了在公告栏中贴小字报,就校内事物发表评论的权利。这个权利一度遇到有些干部的置疑,但大家奋力抗争,小字报还是保留了三个多月的时间。这也为以后维权抗争,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开端和平台。

这次抗争的结果,还说明了谁抗争,谁受益,积极参加抗争的群体(主要是退离休教工)受益更多。而一部分在职,正副教授和一般干部,由于他们顾虑更多,参加抗争深度有限,所以最后受益也较少。权益受到的损害也更多。

抗争过程说明了自己的权益要靠自己去维护,不能等待恩赐这种道理如果深入人心必然会推动公民维权活动。抗争过程对参与者,观察者都有一些教育,另外抗争过程也培育了一批积极分子,还有一件事,被广泛评论为与这次分房抗争有关。2005年1月,济南开始发放“同城补贴”,在济南市只有山东大学一个学校正教授每月的补贴是405元,(相当于副厅级)而济南其他高校,正教授的该项补贴都是320元(是按处级干部发放)。“正教授应该享受厅级待遇”,正是山大分房抗争中的焦点问题之一,据说,有关方面考虑如果在“同城补贴”待遇上让正教授只享受处级待遇,会为山大分房风波火上浇油,所以给了他们厅级待遇。有人说这是分房抗争的副产品。

当然由于现在的大环境和体制的限制,要想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争取到根本的公正也是不可能的。住房的分配,也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一个过渡性的问题,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完全建立这种问题会逐步消失。但是作为公民维权,却会长期存在于中国的社会之中,是个长期的过程,

**从分房风波透视“特权”**

山东大学现在是一个有上万名教职工的大学,它是现有体制下的一个基层单位。在计划经济下,一个大学,实际上是一个社区,一个小社会,有人说大学,除了火葬场不办,别的什么都办。大学实际上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在大学也都有反映,从这一点上来看,大学和社会上的事业单位和国营企业,并无两样。所以从一个大学,也可以透视整个社会。

一党专政的国家,是一个充斥特权,发展特权的国家。大学里自然也少不了特权。山大的分房问题,更是突出的反映了这种特权的现象。在早期高校的分房,是按照总分排队。为了维护领导层的利益,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分批挑房的“草案”,即校领导和管理关键岗(主要是院长、院党委书记)在第一批先挑住房。剩下的第二批再挑,这里包括二三级领导岗(包括正处级领导岗、系主任)。再剩下来第三批才是正教授。(后来经过抗争提到了第二批),然后是副教授、副处级及其它。这样的方案,总体来讲是维护校领导和院系领导的特权利益,为了使得维护特权的本质不要太露骨,他们添加了些装饰,在第一批的93人名单包括了七名“长江学者”。其他的80多人则多是校领导和“管理关键岗”。

**维权抗争和草根政治**

近年来大陆维权抗争风起云涌,基层经济维权更是一项普遍的维权活动,经济维权的自然引深,当是政治维权。

凡是维权都有相似的内涵。其一是,必须要有维权的意识、,要有维权的信心。其二是:集体维权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签名信,小字报,上访请愿,申请游行、示威,都是可行的方式和途径。其三是要有维权的组织者,要有打头的人,积极分子,而且这些人正是通过基层的维权逐步锻炼出来。

其四,在中国群体维权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中会产生一批热心公益的积极分子和民意代表;这些人扎根于民众,受到民众的拥戴,将来中国实行民主竞选,他们由于积累了经验,聚积了人气,会脱颖而出,成为政治人物,这应是中国的草根政治的基础,这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当年波兰团结工会,就是组织工人反对物价上涨,争取结社自由,从这些维权开始,扎根于工人之中,最后取得自由和民主。出身于工厂的电工的瓦文萨组织团结工会,后来成了波兰的民选总统。

**机制程序的腐败乃最大的腐败**

分析山东大学的分房方案,可以明显感到这是为校领导及“管理关键岗”等干部设计的方案,使他们能抢先分房。为什么这样的方案能够出笼,付诸实施?这样的方案是由什么样的程序制定出来的?

山大分房“方案”的最后决策机构是二个,一是“学校党政联席会议”二是“教代会主席团”。学校“党政联席会议”是由学校的党委正副书记、常委,正副校长们组成的,即校领导。而“教代会主席团”的主要成员是各个院、处级领导人,即所谓处在“管理关键岗”的人员。

他们自己坐在那里制造理由,制定方案,把自己排在最前边,挑选最好的房子。他们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谓“批次”,是官本位产物,利益按官大官小分配。

分房中出现了奇特现象:每一次分房都是从大到小各级官员枪好房的机会,他们从新房再搬到更新的房子,因为上一次分房时他们已经受到照顾,住进新房,而下一次的分房他们还要“优先”,又挑到更新更现代的房子,群众把这批官员称作“搬家专业户”。

更有甚者是工龄59年的生命学院的黄浙老教授,今年九十岁,累计积分一万多分,竟排在二、三千分的处在“关键岗”的徒子徒孙后面分房,他在分到房子交款后三五天内,还没住进新房就去世了,对此教授们唏嘘不止。

所谓“关键岗”只是一种流动性的、年年在变的、由领导人决定的岗位,怎么能和干了一辈子的老科学家、老教授相比呢?

这次分房是属于“集资”建房,在出资方面,大家平等,理应由出资者选代表,来制定分房方案。但山大分房却没有这个程序。是校领导和关键岗的成员来进行决策,利益当然会向他们倾斜。所以说程序的腐败乃最大的腐败,程序和制度的不公正乃是最大的不公正。

清醒的人们应该在程序上制度上维护自己的权益。

2005年5月14日于山东大学

(5/13/2005 13:43)

(博讯《孙文广文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