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文艺回顾)

建国三十年来,没有出现象鲁迅、象郭沫若象巴金那样成熟的作家,也没有出现他们所代表的那样伟大的作品。而象郭沫若,巴金,茅盾那样的作家,在新社会都几乎要绝产了。

难道说社会主义社会不利于伟大作品的产生吗?难道说社会主义不利于伟大作家的成长吗?回答当然不是。

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大量有才华的作家被剥夺了创作权利,受到长期的迫害,有大批好的作品遇禁。三十年来我国文艺界屡遇大干扰,大破坏,以至发展成为十年浩劫,主要祸源在那里呢?在资本主义吗?在几个反革命吗?当然不是。

那么毛病到底出现在哪里呢?很明显这是毛泽东所代表的“左”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所造成的结果。这是党政领导上的失误,不该管的事情管得太多,该管的方针政策又没有管好。结果在很多时候在很多问题上是帮了文艺界的倒忙。

毛泽东的教训

毛泽东在五十年代发动和领导了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风集团”,后来又批“清宫秘史”,批“海瑞罢官”,批《水浒》,这些批判都产生了很不好的社会效果。

问题并不在于这些作品有没有缺点,该不该公开批判。问题在于不该由中央领导人,不该由官方,由党中央发动和领导对一部作品的批判运动。

这样的批判运动势必发展成为一种“围剿”,使得被批评者不能公开辩驳,使得不同观点不可能公开发表,最后形成一面之词,一家之言,干扰了文艺创作自由,破坏了百花齐放,百家争呜的方针。

不适当的粗暴的行政干预,当然不能使很多人信服,不能使人停止争论,于是又把大批作家打成反革命,打成右派,把很多作品划为毒草,禁止出版。但是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总是很活跃的,不能象一潭死水,仍然时时泛起波澜,仍然不能按一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和喜好去进行创作,去评论。于是最后就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由江青出面,制造样板戏,样板画,用以规定格式,规定样板,约束人们的创作思想。另一方面则更加粗暴的在文艺界搞“全面专政”。这就是文化大革命中所出现的那种文化专制主义。

毛泽东从批评武训传一部作品开始,到最后发动“文化大革命”搞“全面专政”,走上文化专制的道路,这之间经过了十余年的时间。这是一条很危险的道路,但这绝不是只有反革命分子才能走上的道路,这是过去的革命者,人民的领袖人物,在掌握政权之后有可能逐步走上的道路。

我们一定要吸取前车之鉴。为了从毛泽东身上吸取教训,应该对他所走过的道路进行认真的分析,对他的严重错误进行严肃的批判。

我国的党政领导人更应该从毛泽东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对文艺不要管得太多,太宽、太具体。

但是事实说明很长时间党中央并没有从这方面认真吸以教训,近几年还先后把“创业”把“今夜星光灿烂”把《苦恋》,拿到党中央去专门讨论,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党中央没有必要对一部影片的好坏负责。这是编辑部。制片厂应该讨论的事。党中央纠缠到一部作品中去,不但要花很多精力,而且还可能会管出一些差错,形成进退两难的局面。如果坚持错误进一步管下去,可能会走上毛泽东失败的道路。如果退下来则有失领导人的威信。

党对文艺的领导主要是在方针政策上,是从宏观方面领导。具体作品的评价由编辑部讨论,由文艺界评价,最后由人民群众作结论。

最终裁判是人民群众

文艺作品的最终裁判是人民群众。古代很多伟大的文艺作品,虽然屡经厄运灾难,受禁,遇抄,但还是被保留下来,流传到今天,这主要是人民对它喜爱。

今天文艺作品的好坏。更要接受人民的评论。真正代表群众的评选活动,应该坚持下去,形成制度。

对受到批评的作品也应该允许发表不同意见,受到表扬的作品也可以批评,要允许争辩。

文艺作品的讨论,不应该急忙下结论。更不应该急急忙忙由党中央下政治结论。

政治家关于某个文艺作品的评价是不重要的,因为对于文艺作品的优劣,不能完全用政治家的尺度去衡量。政治家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具体的文艺理论和现实。政治家不能完全代表人民在文艺上的喜好。

列宁曾经说过“我们关于艺术的意见是不重要的,艺术是属于人民的”。

如果完全用政治家对文艺作品的好恶来代替人民的评论,那必然最后使文艺走上僵化,教条化,模式化,政治口号化的道路,最后可能产生“神化文艺”,这样必然使文艺脱离它本身的职能,使文艺变成了某种政治。

81年10月
于济南劳改支队

(《狱中上书》,孙文广/著,香港夏菲尔出版社,2002年)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