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教工在登记集资建房

2001年山大职工百余人联名写信提要求

山大教工围观有关住房问题的传单

山大分房抗争的历史原由

山东大学教职工的住房分配通常以教工的总积分高低来排序,总积分以工龄为主,综合考虑职称、职务或再乘以系数计算出来。但近年学校提拔了一批年轻干部,他们虽有职务加分但工龄短,所以仍排在很多老教授之后,于是他们提出了按“等级”分配的方案。

1998年学校打破原来的分房办法,把教工分为几类排队选房,一类老博导、二类校领导、三类新博导,遭到众多教工的反对,大家编了顺口溜:“老博导、新博导,护航保驾校领导(谋取利益)”。这个顺口溜传遍全校,压力之下有的领导自我解嘲地叹息:“想住好房,就不要怕挨骂!”由于教工们强烈反对,2001年分配集资建房时又改回了大排队的方法。既然是大家出资平等的“集资”建房,就应由出资者选出代表制定分房方案,而不应由校领导等少数人自行决策。

不久前山东大学利用学校土地新建1114套集资建房(比市价便宜),校领导利用特权制定了五个等级的分房方案,侵犯多数教工权益,公布后大家利用各种方式奋起抗争,最后取得一定胜利,本人参与其中得到不少启示。在中国大陆,基层干部为谋取私利而侵犯群众权益的现象很普遍,山东大学并非特例,现将近年来山大分房抗争过程做些简单记录和分析,供大家参考。

签名信的意义

为了维护教工权益、反对校领导以权谋私,山大教工采取多种途径反映自己的意见,组织签名是经常采取的一种方式。2001年原生物系主任王龙教授(已去世)、李庶长、孙文广等113名教工签名联署了《对集资建房的几点要求与建议》,2004 年12月的《关于集资建房分配问题致上级领导的意见》有300多人签名,这封信在四十人上访省委时交给了省委信访办,并寄给了中央有关部委。有些热心人拿着打印好的信去每家每户宣讲、征求签名,这类信件在签名过程中广为传阅,起到宣示和交流的作用,实际上也是一份传单。

小字报的作用

签名信虽能在教工中传阅但看到的人有限,仍不能起到公示的作用,于是大家开始贴小字报。最早署真实姓名的关于分房的小字报出现在1999年,是管理学院教师孙柏录所写,他对分房中的不公现象提出了批评,但这篇小字报贴出后很快被工作人员撕掉,他立即找校领导抗议并写信给山东的领导人。

2004年学校要搞集资建房,10月23日山大东区家属院公告栏上贴出了一份小字报,标题是《有关集资建房问题的群众意见》,署名“化学与化工学院离退休教职工”。这份小字报要求学校召开集资建房群众大会,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并提出了很多合理建议。10月26日,又有“一群教师”贴出了《关于集资分房“职级系数”的意见——致校领导的一封公开信》。11月24日学校公布分房方案(草案),首次提出按五个批次等级选房,遭到多数教师批评,一时小字报贴满了布告栏,一直连续到2005年1月下旬,累计有数十份之多。小字报也贴遍了东校区的各个宿舍,不但校内教工看,校外的关心者也来看。寒假前,2005年1 月12日贴出了署名“山东大学东校区部分离退休教师”的《致东校区教职工的一封公开信》,共六页,系统阐述了抗争者的观点。

小字报的内容有多种形式,既有评论也有纪实,还有诗词、顺口溜,既有针对学校领导的也有讨论岗位制、博导制问题的,既有大块文章也有短文、短语或在空白处用彩笔写上几句话、几个词。公告栏成了一个论坛,花花绿绿,煞是热闹。小字报起到了表达和汇集民意、交流信息的作用,当今电脑进入家庭,打印很方便,小字报很容易复制,撕了一张可以再贴一张。

上访请愿与准备游行示威

大陆兴起的上访活动在山大的分房抗争中也被应用,为反对按特权分房,校内一共组织四次十人以上的上访,最多的一次有约八十人参加,12月13日约四十名教工去山东省委上访。这些“上访”实际是一种请愿活动,即到有关部门表达申述和抗议,同时也是在公众场合展示民情民意,以博大众支持,也希望通过“上访”争取上级机关的关注。上访活动也是一种聚会,上访者聚集起来交流看法、宣讲观点、宣读有关资料(有些观点和资料要反复讲才能使多数人记住)。我们组织上访时就考虑到,若有关领导人不接见我们就在等待的场所(校内的会议室、工会厅)举行演讲会,事先请一些人做准备,会场上也会有人跟着讲话,不时有人插话,讲话常被掌声打断,场面很火爆。

教工到省委上访,接触社会,有不少收获,一位教师回来后写了《教授上访记》,张贴出去,还在网上发表。通过四次上访和连续不断的小字报造舆论,经过两个多月在校内形成了一定影响,支持抗争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提出若校方继续坚持原来的方案,就去北京上访并申请游行,有当过律师的教师开始准备申请游行的文件,有人募集款项,准备去北京上访。这些活动都是公开地讨论和进行,组织者也有意让校方知道,后来校方对分房问题做出让步,大家才决定不再申请游行和去北京上访。

抗争中的群体分布

参与这次分房抗争的多数是党外人士,也有共产党员和民主党派成员。抗争者以离退休人员为主,这些人后顾之忧不多,领导难以威胁、制裁他们。在职人员则顾虑职务提拔、职称晋升问题,还有家庭制约,多数敢怒而不敢出头,暗地里表示支持的很多。在群体抗争中大家寻找安全途径,希望不要“出事”,开始时有人不敢签名,后来签名的人越来越多,上访同样如此,开始时人少,看看没事后参加者就多起来,但到省委上访很多人还是有顾虑。写小字报也是一样,开始时很少有人写,贴的多了很多人就跟上,但署真实姓名者仍然很少。10月6日到学校上访,校长不出面,等接待过程中举行演讲会,有人做了记录,我整理后贴出去但很快被教工撕掉,因为其中提到很多发言者的名字。有些人虽敢在会上讲却不愿以真实姓名发表,说明很多人在维权过程中心存恐惧。

为使大家增加安全感,签名时往往要把一些知名人士排在前面。四十人到省委上访,当被要求推举三位代表面谈时,选出的全是共产党员,很多上访、请愿、示威活动安排老人、妇女在前面也是这个道理。

山大分房抗争的成果

山东大学教工最近一次的分房抗争活动持续几个月,校内教工以各种方式维权,有人还利用中共党的会议、民主党派会议的机会发表批评议论。这次抗争带来了以下几项直接的结果:

其一:迫使学校改变原来的分房进程。学校原来规定的选房交款期限在04年11月底前截止,由于教工的不懈抗争只得推迟五个月,到05年4月公布新的分房方案,月底截止交款。推迟的五个月中,教工的意见得到了充分、公开的表达;其二:校方出台修改后的新方案,做了些让步和调整,使离退休教工的权益得到了一定照顾。如改变了退休正教授、离休副教授必须在博导、二三级岗干部之后挑选住房的规定,可以和他们并排挑选住房;其三:一部分住房的一二层只准离退休教工挑选,使年老体弱的老年教职工避免爬楼之苦。

山大教工的抗争尽管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分房方案,但还是争得了一定改进,使大家受到鼓舞。

分房之外的成果

分房抗争的另一个间接成果是大家争取到了在公告栏中贴小字报、就校内实务发表评论的权利,这个权利一度被有些干部置疑,但大家奋力抗争,小字报还是保留了三个多月时间,也为以后的维权抗争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开端和平台。这次抗争的结果还说明了谁抗争谁受益,积极参加抗争的群体(主要是离退休教工)受益更多,而一部分在职正副级教授和一般干部,由于顾虑太多、参加抗争深度有限,最后受益也较少,权益受到更多损害。

抗争过程说明了自己的权益要靠自己去维护,不能等待恩赐,这种道理如果深入人心,必然会推动公民维权活动的发展。抗争过程对参与者、观察者都有一些教育,也培育了一批积极分子。还有一件事被认为与这次分房抗争有关,2005年1月济南发放“同城补贴”,在济南市只有山东大学正教授每月的补贴是405元(相当于副厅级),其它高校正教授的该项补贴都是320元(按处级干部发放)。“正教授应该享受厅级待遇”正是山大分房抗争中的焦点问题之一,据说有关方面考虑如果在“同城补贴”待遇上让正教授只享受处级待遇,会为山大分房风波火上浇油,所以给了他们厅级待遇。

当然由于现在的大环境和体制限制,要想在一个地区和单位内争取到根本的公正也是不可能的。住房分配也是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一个过渡性的问题,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完全建立,这种问题会逐步消失。但公民的维权活动会长期存在于中国社会中,是个长期的过程。

从分房风波透视“特权”

山东大学现在是一个有上万名教职工的大学,是现有体制下的一个基层单位。计划经济下一所大学实际上是一个社区、一个小社会,有人说大学除了火葬场不办别的都办。大学实际上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缩影,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在大学也都有反映,从这一点上看,大学和社会上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并无不同,通过一所大学可以透视整个社会。

一党专政的国家是一个充斥着特权的国家,大学里自然也少不了特权,山大的分房问题更是突出反映了这种特权现象。早期高校分房按总分排队,为了维护领导层的利益就提出了分批挑房的“草案”,即校领导和管理关键岗(主要是院长、院党委书记)在第一批先挑住房,剩下的第二批再挑,包括二三级领导岗(包括正处级领导岗、系主任),第三批才是正教授(后来经过抗争提到了第二批),然后是副教授、副处级及其它。这样的方案总体来讲是为了维护校领导和院系领导的特权利益,而且为了不要太“露骨”还添加了些装饰,在第一批的九十三人名单里包括了七名“长江学者”,其他的八十多人则多是校领导和管理关键岗。

近年来大陆维权抗争风起云涌,基层的经济维权更是一项普遍的维权活动,经济维权的自然引申就是政治维权。凡维权都有相似的内涵:其一,要有维权的意识和信心;其二,集体维权必须有一定途径,签名信、小字报、上访请愿、申请游行示威,都是可行的方式和途径;其三,要有维权的组织者和积极分子,这些人正是通过基层的维权逐步锻炼出来的;其四,中国的维权抗争是个长期的过程,会产生一批热心公益的公民个体和民意代表,他们扎根于民众并受民众拥戴,将来中国若实行民主竞选,他们可能会脱颖而出而成为政治人物。这是中国的草根政治的基础,这也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当年波兰团结工会组织工人反对物价上涨、争取结社自由,从这些维权抗争开始,扎根于工人之中,最后取得自由和民主,出身于工厂电工的瓦文萨组织团结工会,后来成了波兰的民选总统。

程序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

分析山东大学的分房方案,明显感到是为校领导和管理关键岗等干部设计的方案,使他们能优先分房。为什么这样的方案能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经过了什么程序?

山大分房方案的最后决策机构是两个,一是“学校党政联席会议”,二是“教代会主席团”。“党政联席会议”由学校的党委正副书记、常委、正副校长们组成。“教代会主席团”的主要成员是各院、处级领导,即所谓处在管理关键岗的人员。他们自己坐在那里制定方案,把自己排在最前边,挑选最好的房子,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所谓“批次”是官本位的产物,利益按官职大小分配。

分房中出现了奇特的现象:每一次分房都是从大到小各级官员枪好房的时候,他们从新房搬到更新的房子,上一次分房时他们已受照顾住进新房,下一次的分房他们还要“优先”,又挑到更新的房子,群众把他们称作“搬家专业户”。工龄五十九年的生命学院的黄浙老教授,今年九十岁,累计积分一万多,竟排在两三千分的处在“关键岗”的徒子徒孙的后面分房。黄教授在分到房子、交款后三五天内,还没住进新房就去世了,对此教授们唏嘘不止。所谓“关键岗”只是一种流动性的、年年变化的、由领导人决定的岗位,怎能和辛勤工作了一辈子的老科学家、老教授相比呢?

这次分房属于“集资”建房,出资方面大家平等,理应由出资者选出代表来制定分房方案。但山大分房没有这个程序,而是由校领导和关键岗的成员来决策,利益当然会向他们倾斜。所以说程序腐败是最大的腐败,程序和制度的不公正是最大的不公正,清醒的人们应该在程序和制度上维护自己的权益。

2005年5月14日于山东大学

(《参选纪实》,孙文广/著,香港夏菲尔国际出版公司,2012年)

(另一个版本《山东大学分房抗争的启示——兼论维权与草根政治》略有不同)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