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是一首著名的蒙古民歌,我从小会唱。但前几天看到2022年6月11日湖南卫视的演唱,发现其中家喻户晓的关键歌词已作了改动。

嘎达梅林是上世纪30年代内蒙古草原的一个传奇性的民族英雄。当时东北军阀张作霖父子和内蒙古科尔沁扎萨克达尔罕亲王相勾结,大量开垦草原作为农耕地,许多蒙古牧民失去牧场,被迫离乡别井。嘎达梅林是扎萨克达尔罕亲王下面的一名军官,为维护蒙古牧民的利益,他毅然发动武装起义反抗开垦牧场,转战两年最后被张学良军队杀害,壮烈牺牲。嘎达梅林的起义当时震动整个科尔沁草原,他悲剧的反抗故事一直被蒙古牧民用民歌方式传唱颂扬,最后生成长达500多段2000余行的蒙古民间吟唱史诗《嘎达梅林》。这首吟唱可达4小时的民歌,会反复吟唱这样一句“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利益)”。

这首著名的蒙古吟唱史诗在1950年翻译成汉语版本的民歌,仅有四段,也基本体现了这个主题:

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北方飞来的小鸿雁呀,不落长江不呀不起飞。
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上的鸿雁从南往北飞,是为了追求太阳的温暖呦。
反抗王爷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天上的鸿雁从北往南飞,是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呦。
造反起义的嘎达梅林,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但在湖南电视台的演唱中,却将“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改成“要说勇敢的嘎达梅林”。 因为这首民歌太有名,曾经还上了小学的教科书,“起义的嘎达梅林”已深入人心,现在改成“勇敢的嘎达梅林”特别引人注目。一些蒙古族人即刻指出,原蒙古语版本词义就是“反抗起义”,不是“勇敢”,但演唱者不但汉语改成勇敢,连原文蒙语也改了。此外不但湖南电视台的这次演唱,其他演唱者,比如蒙古歌手滕格尔在2022年跨年晚会的演唱,汉蒙歌词也都改为“勇敢的嘎达梅林”。这一改,不但窜改了原文,而且还严重歪曲了这首民歌的基本主题,嘎达梅林固然勇敢,但勇敢只是一种行为表现,嘎达梅林这一传奇悲剧的本质是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敢于反抗强权。

因为中国有严格的言论审查制度,有人估计是出于审查原因,显然是“起义”这个词通不过审查,而被迫改用勇敢来替代,可见“起义”这个词在当今中国现实中已成为敏感词。

嘎达梅林起义本来完全符合共产中国的意识形态。嘎达梅林在中共起义造反的革命年代,带领蒙古牧民反抗蒙古王爷和中国军阀,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这就是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对剥削阶级的革命,是政治正确的行动,在毛泽东“造反有理”时代,更是最无可置疑的政治正确,中共官方一些对嘎达梅林起义的解读,甚至干脆称嘎达梅林梅林起义为嘎达梅林革命。因此在中国上台后,嘎达梅林的事迹不仅传唱不息,还有音乐家在上世纪50年代将民歌《嘎达梅林》谱写成交响诗,其后更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

甚至嘎达梅林的武装起义也有现代意义,因为开垦草原牧场,导致科尔沁草原迅速沙化,在历经清末、民国和共产中国百年的开垦后,曾经水草肥美的科尔沁草原已变成中国最大的沙地,面积达6万平方公里的“科尔沁沙地”。中国近年为延缓科尔沁草原的沙漠化费尽心机,启动浩大的沙地绿化治理工程,但仍然无法制止科尔沁地区每年的持续沙化。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当年嘎达梅林的武装反抗也是一场保卫地球生态的革命。

但从什么时候起,嘎达梅林的起义变成了政治敏感的禁忌?我查了一下2002年冯小宁拍摄的电影《嘎达梅林》和2010年陈家林导演的《嘎达梅林》电视剧,主题曲歌词都是“要说起义的嘎达梅林”,即是说,至少在2010年,“起义”还未变成敏感词。

为什么起义会成为敏感词?我想,所有帝王,无论黄色、黑色,还是红色,都畏惧和仇恨以下犯上。公认中国历史上最专制的皇帝之一朱元璋,甚至在读到儒家大圣人孟子的“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后,一怒之下,竟将孟子逐出孔庙,后来还将孟子所有民本思想的语录,比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等全部从儒家经典《四书》其一的《孟子》中删除。

连孟子的语录都曾经变成敏感词,何况一个蒙古族民歌中的歌词。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