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政治斡旋将主导案件走向

2月5日,在中国被拘留的澳大利亚公民杨恒均被北京一家法院以间谍罪判处死缓。

而本周,杨恒均的亲友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他已经决定放弃上诉。

声明称,拘留中心的恶劣条件“已经摧毁了杨恒均的健康”,提出上诉只会进一步拖延医疗援助。

杨恒均的博士导师、好友,悉尼科技大学副教授冯崇义对澳广(ABC)表示,此前曾建议杨恒均不要上诉,“当务之急是治病”。

他表示,他们现在希望放弃上诉可以为申请保外就医甚至人道主义释放扫清道路。

对此,AHL法律首席律师沈寒冰(Daniel Shen)却有不同的看法。

上诉真的“毫无意义”吗?

沈律师表示,人道主义释放通常考虑身体状况或家庭状况,条件十分严苛。

“一个夸张的例子比如家里有三个非常年幼的孩子要喂养的母亲……但里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范围,就是案件本身犯罪的性质,”沈律师说。

“换言之,案件的性质越恶劣,在考虑人道主义的时候,他们被拒绝的可能性越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沈律师对杨恒均选择放弃上诉的决定表示不解。

对于杨恒均的家人“上诉可能毫无用处”这一说法,由于间谍罪的审理涉及重要国家机密,外界无法获知案情具体情况,确实很难判断案件是否“没有希望”。

“我只是猜测这个原因还要结合他家人咨询了律师的意见,(以及)最重要的是杨本人的意愿和决定。”

政治案件通常“高举轻放”

沈律师认为,两国之间间谍相关案件既非民事也非刑事,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个政治案件”。

他说:“这类案件通常情况下会通过两个国家外交人员进行政治上的抗议也好、斡旋也好、谈判也好,来进行协调。”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类案件基本上就是说‘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沈律师举例成蕾一案,表示该案此前“判定也很重”,成蕾最终也回到了澳大利亚。

杨恒均如今尽管被判死缓,但一定不会“老死狱中”。

不过,沈律师也强调,在本案中,当前的全球政治大环境对于澳大利亚政府的协调与斡旋,将起到最主要的影响。

中西方集团间的政治博弈

沈律师表示,杨恒均作为澳大利亚公民,是一个“有利又不利”的条件。

有利在于,尽管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脱钩”,但澳大利亚目前与中国的冲突“不如美中两国的冲突如此尖锐”;不利之处则是,杨恒均的“标杆性或典型性”因此“就变得很弱了”。

他认为,目前中国与西方阵营之间“政治割裂明显”,甚至堪比“当年的冷战铁幕时代”,近日甚至到达了某种临界点。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与西方阵营间的关系,以及澳中关系的微妙变化,将是决定杨恒均一案“最重要的大环境因素”。

沈律师表示,“今天无论是工党政府或者是自由党在台上”,其差别都“微不足道”,此案“完全取决于中国政府在目前的大的政治环境下面,愿不愿意用杨这样的一个案件,来向西方表示一些什么东西”。

他说:“在这个‘一点就着’的时候,杨的案件会不会是软化双方关系的一个契机,那么完全取决于目前中国政府的外交主导理念。”

“所以我认为,从杨的案件上面,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下一步(是想要)跟西方集团对立,(还是)想要更进一步地改善关系。”

来源:SBS中文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