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陆焉识度过了上次被大卫·韦攻击的风波后,又来了新的风波。树欲静风不止。这次引发纷争的,又是大卫·韦。而在大卫·韦的挑唆下,陆焉识新添了一个对手,就是在美国结识的凌博士。

    抗战,是那个时代中国舆论的焦点,是每个知识分子都避不开的话题。凌博士,其一些侧面的原型,有民国大师胡适的影子。胡适在全面抗战(1937年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爆发前,一直主张“低调”,反对过激的民族主义和反日情绪。而当时大多数学生、学者、国民,都激烈主张抗战,要求国民政府对日强硬。于是就有了鲁迅等激进派和胡适等温和派的争论。

   陆焉识谈不上是激进知识分子,但在抗日救亡运动大潮中,也并不落于人后。这就是他和主张和平的凌博士的分歧。但陆焉识也无意因争论而破坏与凌博士的友谊。在陆焉识看来,争论是正常的,人们完全可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但不仅大卫·韦不这么认为,凌博士也不这样想。大卫·韦恶意挑拨矛盾、利用焉识,不惜扭曲的翻译和发表陆焉识给他的私人信件。而陆焉识在曾经被大卫·韦坑害过的情况下,又一次轻信、放松警惕,让他又一次吃了亏。这也能反映出陆焉识的善良。但正是这种善良让他总是吃亏,经常被骗。

   大卫·韦的煽风点火让陆焉识陷入纷争,凌博士不仅不能体谅陆焉识的困境,还道貌岸然的以文雅言辞报复了陆焉识。而且,这并不是终局。当时的陆焉识想不到,后来他两次落难,本来算是陆焉识朋友的凌博士,都选择了袖手旁观。

   文人的无耻,很多时候更胜于武人、普罗大众。因为他们可以将无耻镶嵌在文雅的言辞里,将谎言包装的比真相还动人,在文质彬彬中让对方难堪、难受、愤懑却难以辩解。文人往往有心机,擅长挑拨离间。有些还会无中生有、栽赃陷害,将自己的恶栽给对手。

   对于这类无耻,与前面“人群的强大”一样,我也曾亲身领教,感触很深。在我还不能意识到人多么无耻和颠倒黑白之前,我颇为吃惊、愤怒、痛苦、受伤。经过一些历练,少了惊讶,也会自我调节,减少受伤。但我仍然会对这些行为愤怒。我认为,不麻木不仁,不阿Q,比快乐安宁还要重要。对丑恶习以为常、一笑置之,是对良知的背叛。

   即便陆焉识及早退出了文字之战,大卫·韦和凌博士仍然不放过他,他们的笔战里总是把陆焉识当靶子,既攻击对手,也把气撒向陆焉识。陆焉识这次与凌博士结怨,影响到了若干年后他的自由与生死,让婉喻不得不付出更大代价去救焉识。

作者 editor21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