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7
《立场新闻》被控“串谋发布煽动刊物”案,为 1997 年后首宗传媒被控煽动案的审讯。案件于 2022 年 10 月开审,至今历 57 日审讯,原定于 2023 年 10 月裁决。因应辩方要求法庭考虑英国枢密院有关煽动条例的判词,法官郭伟健另希望等候谭得志煽动上诉案结果等原因,案件三度押后至今年 8 月 29 日(周四)裁决,距离开审接近 2 年。
回顾整场审讯,究竟控方如何指控涉案 17 篇文章?控罪元素是什么?为何控方多番提及发布文章的时代背景?辩方又怎样抗辩?前《立场》总编辑锺沛权眼中的新闻自由又是什么?《法庭线》整合控辩争议,让读者在案件裁决前理解双方重点。
《立场》被指煽动案件追踪
目录
I. 须否证明被告有煽动意图?
II. 煽动罪是否合宪?
III. 涉案 17 篇文章是否有煽动意图?
IV. 社交媒体留言与指控有何关系?
V. 被告之间有否犯罪“协议”?
VI. 如何理解案发时代背景?
VII. 控方检控基础?
VIII. 裁决日三度押后
IX. 谭得志获准终极上诉 明年 1 月审理
须否证明被告有煽动意图?
控方引用 1952 年“大公报案”指,毋须证明被告有煽动意图,仅须证明 17 篇涉案文章具煽动意图,强调不论文章由谁撰写,只要由相关机构发布,该机构就要负责任。控方认为,可凭被告对文章的煽动内容是否知情、是否预见文章煽动内容所触发的后果,来“测试”被告的煽动意图。
控方又在审讯时,引用涉案 17 篇文章以外的材料,包括《立志》、员工卡片、《立场》提及“武汉肺炎”的文章等,指可从中“找出钟沛权的立场,从而推测其意图”,又以拉登、普京、纳粹德军等假设例子,询问钟审批文章的界线,并直接问及钟沛权,是否“和理非”、“黄营”、“反建制派”,是否支持制裁等。钟沛权形容控方盘问方式是思想审查,强调自己是追求自由主义的香港公民,而言论自由对他而言“接近一种信仰”。
辩方同样引用“大公报案”反驳控方说法,指“文章系冇脑、冇意图嘅,如果你讲意图,系一定讲被告”。辩方又指,法官郭伟健在“羊村案”中,已裁定控方须证明被告意图,控方在结案陈词亦同意,被告的初心是想做好新闻,故煽动非唯一合理推论。
煽动罪是否合宪?
控方指,煽动罪属预防性质,传媒能够营造意见、具有影响力,令煽动想法“如毒药般扩散”,因此衡量国家安全及新闻自由时,要适当限制后者,认为煽动罪是合宪。
辩方认为,被告如实记录时代呼声,若被视为煽动,属不必要或不合理地限制言论自由、新闻自由。若法庭只考虑刊物是否具煽动意图,而不考虑被告是否具煽动意图,会使煽动罪的应用范围变得主观及恣意,认为低门槛入罪属违宪。
辩方又指,法庭应采纳较严谨的尺度,“憎恨去到推翻政府嗰个烈度”、达致某程度上危害国安风险,才可入罪。
涉案 17 篇文章是否有煽动意图?
针对“35+ 初选”候选人何桂蓝、邹家成及梁晃维的专访,控方指被告为他们造势,继续宣扬受访者“极端反政府的政治意念”。控方又指,流亡人士罗冠聪、许智峯及梁颂恒在专访,肆意鼓吹港独,倡议外国制裁,被告美化他们,“包装作人权战士”。
至于资深传媒人区家麟、《苹果日报》副社长陈沛敏等博客网志,控方指肆意抹黑和攻击《国安法》,公然激起市民对警方执法、检控和司法程序的憎恨。就中大冲突两周年专访和邹幸彤得奖报道,控方分别指两篇文章抹黑警方的合理执法,及对中央及政权作出不尽不实的恶意攻击。
辩方认为,没证据显示涉案文章失实,被告亦有发布批评许智峯等人的新闻﹐又指其他传媒都有相同报道,质疑控方“双重标准”。锺沛权作供时亦提到,他认为 17 篇涉案文章并无危害国家安全,而是属于煽动罪条文中的“例外情况”,即指出错误。他认为,若要为涉案文章的受访者及博客作者“勉强揾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都是出于真诚的政治信念,“都系关心香港、重视香港”,而他们的声音是对政府及当权者的警惕、提醒。
辩方另质疑,控方称可以报道、但不可访问“反中乱港分子”主张等,属于传媒新守则,强调被告事前不知,仅真诚地跟随专业守则,即锺沛权作供时所强调,只要不违反“引致即时暴力”、“损害公众健康”及“诽谤”3 大准则,都会尽量做到“来稿必登”,以体现言论自由。控方回应指,“就算其他传媒有犯事,唔代表我唔可以告你”,即使是同一文章,亦应考虑发布时的所有情况,没起诉其他媒体,“可能系我哋唔知个情况存在”。
社交媒体留言与指控有何关系?
控方引用澳洲案例指,社交媒体上的留言,等同由该传媒发布,邀请法庭审视涉案文章时,一并考虑《立场》社交媒体留言。控方又指,涉案文章下的留言,包括形容中央为“共匪”,可见市民的“离叛之心”,亦反映文章的煽动意图。
辩方认为,不可以由留言推断文章煽动,指政府及警察的社交平台亦有骂法官或警察的言论,“咁佢都冇剔除㗎,问题唔系话佢有无剔除,依家系煽动刊物,你话 17 篇我咪处理 17 篇,留言同案件无关”。
被告之间有否犯罪“协议”?
控方指,钟沛权和林绍桐先后担任《立场新闻》总编辑,负责编采及日常运作,两人于《立场》成立时已加入。《立场》的架构图显示,钟和林分别为各个组别的主管或副主管,控方指林为钟“副手”,两人为《立场》“最高领导核心人物”,串谋发布煽动刊物。
辩方指,被告之间的协议“就系个创刊辞”,“一心想做点样嘅网媒,做一个关注咩嘅网媒,详细写咗出嚟”。《立场》创刊辞提及,民主和人权等香港核心价值,履行传媒责任,强调“办报唔等于犯罪”。
如何理解案发时代背景?
控方提到,17 篇涉案文章均在《国安法》实施后发布,邀请法庭以“司法认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因反修例运动,政府权威被无底线挑战,暴力和破坏看似消退,但社会仍有暗涌、“人心不稳”,17 篇文章在此背景下发布,容易煽动他人,导致国安风险。
辩方引述政府官员指﹐香港已“由乱入治”,社会稳定、安全,民调显示港人对中央的信任程度,于控罪期间上升至 2007 至 2008 年期间高位。辩方又引述钟沛权供词指,钟相信国家非常强大,不认为涉案文章可以带来实质风险。
控方检控基础?
辩方质疑,控方不断更改检控基础和案情,一时以涉案 17 篇文章举证,一时呈上 587 篇《立场》文章,令辩方无所适从。辩方认为,情况能够反映控方检控基础薄弱,“证明佢最初告我哋串谋、煽动意图系唔清楚”。
控方回应指,随着钟沛权作供,控方可收窄或扩阔检控基础;另指辩方同样呈上大量文章,故控方亦可以该 587 篇文章检视《立场》的运作。
裁决日三度押后
案件于 2023 年 6 月底完成结案陈词,原订押后至同年 10 月 4 日裁决,及后改至 11 月 15 日裁决。因应英国枢密院最新裁定,煽动暴力或动乱意图是煽动定罪的“隐含必要条件”,控、辩双方呈交书面陈词,并作出进一步陈词。
控方指,枢密院判词提到煽动罪须证煽暴意图,只属法官的“附带意见”,而特立尼达及香港的煽动罪条文有别,加上香港 2019 年爆发反修例事件,有“特殊社会情况”,不能完全将特立尼达的煽动解读套用于香港。
辩方则指,香港与特立尼达的煽动罪,同属普通法下的罪行,“大家渊源一样”,而有关煽暴意图的判词内容,属该案宪法争议下的结论,故法庭应该采纳。她又称,即使如控方指,香港情况特殊,同样要保障基本权利,“一句讲晒系言论自由”。
同时,在谭得志“快必”煽动上诉案,谭一方同样争议煽动罪须证煽暴元素。法官郭伟健遂将《立场》案,押后至谭得志案有结果的 30 日内裁决。
谭得志获准终极上诉 明年 1 月审理
上诉庭于 2024 年 3 月 7 日就快必案颁判词,驳回谭就定罪及刑罚的上诉。判词指,上诉方所引述的英国枢密院案例,仅附带意见,煽动意图必须依据其特定的法律框架及社会状况作诠释,裁定普通法下的煽暴意图,并非法定煽动罪的必要元素。
快必不服,申请上诉至终院。终院于 2024 年 8 月 14 日就两项法律争议,批出上诉许可,包括煽动罪是否“可公诉罪行”,须由设陪审团的高院原讼庭处理?控方须否证明煽动罪意图,包括煽动他人使用暴力?案件明年 1 月 10 日进行聆讯。
至于谭一方争议“煽动罪是否违宪”,终院拒批许可。判词指,煽动罪条文列出煽动意图、免责意图类别,字眼亦非含糊、主观,条文字眼足以令人判断其行为是否涉煽动意图,从而令他们避免作出有关非法行为。法官重申,法律容许市民批评,“但必须在有建设性的批评及煽动之间划出界线”。
DCCC265/2022
来源:法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