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旅游者,到一处穷山秀水的景点想放松一下心情。走着走着,前面过来一个农民装扮的人,手里牵一匹马。
牵马者主动迎上来,道:“骑马上山,五块钱”。
旅游者一听,挺便宜,便上了马,优哉游哉地往山上走。
到目的地,他从包里掏出五元钱,递给牵马者。
对方不接,却说:“十块”。
旅游者一楞,随口反问:“不是说好五块的吗,怎么变十块了?”
对方答:“说十块,你不坐了”。
旅游者忽然有种受骗的感觉,正想发作,看看眼前这个穿着破旧、刚“农转非”不久的农民,又把气咽了回去,娓娓地说:“我说这位农民兄弟,你想多挣俩钱这我理解,但挣钱的方法要正道。政府不是说,要靠勤劳致富么?”
“这位农民兄弟”一听,仿佛被针刺了一下屁股,怒呼呼地道:“放屁,勤劳能致富?我们农民祖祖辈辈勤劳的人多了,你见几个人富了?”
旅游者一时语塞,看看周围站过来一圈“农民兄弟”,知道再纠缠下去也没多大意思,于是又摸出一张五块的票子,凑足十块,递到这个看样子下辈子再也不想做农民的“农民兄弟”手里,然后闷闷地一个人往景色深处走去。
附录:
几个统计数字:
“1953-1978年,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将近9500亿元,占农民净收入的57.5%。进入九十年代后,这个数字增加到每年都在1000个亿以上,而农民的税费、摊派等负担每年都在4000亿元以上,此外还有约6000多亿的债务被县乡两级政府用于超前消费。”(王少辉《权利堆积起来的城市》见杂文选刊2003年8期)
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2%;1997年至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年实际增长仅3.8%,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实际增长达到8.6%,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4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首发《不寐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