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征文

曾建元
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法学博士
中华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副教授
国立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暨客家研究中心特约副研究员

  今年是中华民国对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七十九年前的七月七日,日本中国驻屯军在中国河北省宛平县卢沟桥进行军事演习,藉端挑衅驻守宛平县城的国民革命军,七月八日凌晨,日军炮击宛平县城,守城的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二一九团在团长吉星文令下还击。面对华北日军压境进逼的紧张局势,七月十五日,中国共产党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草稿,向国民政府表明合作抗日的意愿,七月十九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鉴于民意沸腾,举国同仇敌忾,战志激昂,乃因势利导,于江西省庐山发表《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演说,宣布对日抗战,九月二十二日,《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又以《共赴国难宣言》为名,正式对全国发布,声明取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红军改编入国军,自此全中国在中华民国的统一旗帜下,在蒋中正的军事指挥下,全面展开八年坚苦卓绝的对日抗战。

  八年抗日,是近代中国的壮烈史诗,在现代战争和上亿难民的流亡迁徙中,两千年超稳定的农业经济社会结构受到全面的破坏,国民政府黄金十年的国家现代化进程遭到中断,但也在抗战建国的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形成了一体的民族国家意识,中国的国家主权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更因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选择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大战略,拒绝屈服,让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才能在日本掀起太平洋战争之后,和同盟国并肩作战,为反法西斯主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重大贡献,而换得日本在美国原子弹的攻击下,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宣布依《波茨坦宣言》无条件对联合国投降,终于得以迎接胜利。

  不论后来中华民国代表联合国接收台湾之后,台湾人民又陷入何等的再殖民境遇,至少在日本投降,放弃台湾主权的那一刻,台湾人民终于摆脱了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二等公民地位,得以获得解放。台湾的解放,当中有中华民国和中国人民为抗战而付出的惨痛牺牲为其代价,我们心怀感谢,也不会忘记。

  今年也是台湾民主国对日抗战一百二十周年。具有进步观念的台湾士绅和中国官员合作,依据《万国公法》住民自决之法理,自主建国,将台湾问题国际化,试图引进国际干预,以抗拒清朝战败割让台湾予日本的决定。事实上,台湾武装抗日自此延续二十年,后来采取爱尔兰模式,转化为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与地方自治运动。台湾人民在追求民族解放的历程中,也始终关心着中国革命的进展,期待中日战争为台湾的光复带来契机。而历史的发展,也正是中国的抗战和日本帝国的崩溃,使台湾得以重光。

  我们纪念抗战,不是因为仇恨日本,或者要藉此宣扬爱国主义。随中华民国中央政府播迁来台的两百万中国大陆军民及其后裔,正是这一场战争的直接或间接的受难者和见证者,因此抗战也是台湾人民的国家记忆,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扭曲历史,宣称抗战是中国共产党的功劳,又在建国之后,对于从事抗战的国军官兵进行肃清与镇压,中国的民族英雄如吉星文即因为战死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侵台的八二三炮战,以致事迹在故土隐没不彰。我们责无旁贷,要在台湾对全世界和全体中国人民澄清真相,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原历史,尊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以及国军的贡献;同时,我们也要藉此声明反对军国主义和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都是政治野心家国家权力滥用下的牺牲者,我们坚决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乃至于中华民国,将国家统治正当性的基础建立在制造民族仇恨的民族主义洗脑教育之上,也反对包括日本在内所有的当事国,回避历史事实,使后世无知于国家暴力所制造的罪孽和教训;我们也要建议日本妥善处理联合国军事法庭战犯入祀靖国神社的问题,这些战犯本就应当为其反人类罪行对于亚洲太平洋各国人民的伤害负起责任,日本的态度已经影响了日本与亚太各国的关系,使日本难以在亚太地区真正成为领导国家;在同一逻辑下,我们也强烈要求日本应当照顾抚恤前日本籍台湾兵和慰安妇,这是日本对于曾经是其殖民地人民的台湾人民最后的战争道义责任。

  蒋中正在决定抗战的《庐山谈话》中曾说:“我们要应付国难,首先要认识自己国家的地位。我国是弱国,对自己国家力量要有忠实估计,国家为进行建设,绝对地需要和平”,但到了最后关头,他则说:“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但我们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因为我们是弱国,又因为拥护和平是我们的国策,所以不可求战;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台湾民主国和中华民国,都是弱国,都为了国家民族的尊严,在和平绝望的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最后奋力一击。今天我们纪念中国与台湾抗战,面对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略威胁,关于创建中华民国的台湾共和或者创建台湾共和国以迎接最后决战的问题,全体台湾军民都要记得这样的抗战精神。

  编者按:本刊所发表文章均不代表本刊观点;本刊鼓励各种正反意见热烈争鸣。

《公民议报》首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