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桠拥挤着枝桠, 没有一枝是自由的······
里尔克
我喜欢阅读以青春为主题的小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赫塞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凯鲁阿克的《在路上》、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白先勇的《寂寞的十七岁》······都是我少年多梦时代的枕边书。然而,在中国这个未老先衰的国度,却少有单纯而炽热的青春文学。八零后作家七堇年的《平生欢》是其中少有的一本,它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小说描述了小城雾江一群青年的成长历程,他们来自于于平凡若尘埃的家庭,是八十年代国有工矿企业尚未全面溃败前夕的“工人子弟”。他们富于草根气息的生命,充盈而坚韧。故乡的风物消失在跨越式发展的狂潮之中,他们则辗转千山万水,历尽世态炎凉。
“平生欢”的意思,就是一辈子的朋友。这群平民子弟,有的暗恋“同桌的你”,有的忠诚于“睡在上铺的兄弟”,有的闻鸡起舞,有的却自暴自弃,有的如旭日上升,有的如磨盘滚落,有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有的“无心插柳,柳树成荫”,正像作者感叹的那样:“我们的生活在江边,日子却如止水。那是独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简陋、寂静,时间彷佛比现在走得更慢,天光更长。长大后都成了游子,在有大江大河的城市,总是想起故乡,想起儿时的天青白,雾雨澹,四季不明,终年灰绿······但也仅仅是想起而已,游子谁都不泊岸,谁都不回去。”这一群少年人成长的轨迹,正折射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人际关係、伦理价值和生命形态的剧变。
一个工厂,就是一个世界
故事起源一个未名工厂拆迁现场群众麻木不仁的围观。开篇看似平静如水,却又暗潮汹涌:“听母亲说,拆厂子的时候,厂裡的遗老遗少们都聚在对面的土方和楼顶上围观,怎么驱赶也不散去。年轻人有的双手插兜儿站着,有的蹲着,老人拄着拐,妇人抱着孩子。他们像一大群正在静静反刍的食草动物那样,默默站立着,望着渐渐消失的厂区,眼神发愣,看不出喜怒。”这一段话可以作为贾樟柯的电影《二十四城记》的旁白。那些为厂子奉献一生的工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厂子在怪手的挥舞下变成废墟,废墟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高楼和社区,但作为原来主人的“神圣的工人阶级”却只能望“房”兴歎、无福消受。
一个工厂的死亡,跟一个战士的阵亡一样悲壮。工厂也有春夏秋冬、少青壮老之轮替。这幕工人们默默旁观工厂拆除的景象,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鲁迅小说《葯》中万人空巷围观反清烈士夏瑜被押赴刑场斩首的情节。《南方週末》发表过一篇极为煽情的社论,所谓“围观改变中国”。然而,事实的真相是:中国从未被围观所改变。拆迁的继续拆迁,杀人的继续杀人,围观的继续围观,而中国依旧是中国。
厂子消失了,但有滋有味的童年的记忆不会消失。那是怎样的一间工厂呢?只有代号没有名字的军工厂,是毛泽东时代“三线建设”的后遗症——为了躲避有可能来自苏联的军事打击,毛泽东下令将沿海的大型工厂迁迻到西南的穷乡僻壤之间。在计划经济的时代,“它是一个社会,一个城中城:四世同堂比比皆是,从爷爷到曾孙都在这裡生根发芽,在厂医院出生,进厂幼儿园,上厂子弟校,毕业了进厂裡顶替父亲工作”。直到九十年代初,工厂都是铁饭碗、香饽饽:“这儿的子弟个个一脸蛮傲,恨不得将厂名刻在脑门儿上,外出都穿工服,成群结队骑着大横杠的凤凰车,招摇过市。”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讲述的是军队大院子弟好勇斗狠的青春,小说《平生欢》中工厂子弟的生活则是平民化、世俗化的,柴米油盐、分数名次,样样关心。与七堇年一样,我也是在工厂院子裡长大的孩子,我们对工厂的回忆如此相似:“我一直好奇,所谓的厂子,到底还有没有工人。因为我身边熟悉的人们,有电影放映员、游泳馆售票员、食堂厨师、司机、商店售货员、看门人、学校老师、会计、领导······就是没有技术工人。”这个小小的社会,宛如一座三教九流、良莠不齐的山寨,每个人、每个家庭,在别人眼中都是透明的,没有隐私和秘密可言。父母的荣耀就是孩子的荣耀,子女的耻辱也是父母的耻辱,在这种犬牙交错的环境下,少年人发现的第一个真理就是:离开,是获得自由的第一步。
青春,如动物凶勐,如伤花怒放
好像一部时光穿梭机,七堇年的笔带着读者回到主人公的幼年、中学、大学以及职场生涯,故事的主角不单是主人公自己,更包括身边一个个的朋友。作者感叹说:“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道路如此整齐划一,实在叫人匪夷所思。考好大学,找好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再叫孩子考好大学,找好工作,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这就是中国社会在表面的多元之上那僵硬无比的一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是长盛不衰的民间宗教。儘管如此,作者笔下的好朋友们,生长在计划经济穷途末路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当他们于二十一世纪初步入社会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已然足够精彩。比起上一代来,他们有了些许选择的自由,却又迷失在进退失据、黑白溷淆的中间地带。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悲欣交加,无论怎样平静的河流,都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一瞬间。
厂子的经营状况每下愈况,子弟校却保持着培育小城裡最多大学生的纪录。厂子在最穷的时候,关闭了电影院、游泳池、食堂,却从牙缝裡抠出钱来给子弟校,大概就是因为它关係着下一代的命运。小城市穷人家的孩子,不靠读书,如何出头?《纽约时报》在一篇题为《毛坦厂中学,中国应试教育工厂》的报道中,描写了安徽乡下一所拥有两万人的“记忆强化工厂”的故事,文章指出:“和古代的科举考试一样,高考是为了在精英主义体系中引入一种英才教育的衡量方式,为出身卑微的学生创造一种向上流动的通道。”无论高考体制多么千疮百孔,对于社会底层的年轻人来说,“高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们不被农田和工厂生活所局限,能靠努力学习和高分来改变家庭的命运”。在《平生欢》中,工厂子弟校的孩子们,也处于类似的两极:一群人高考中榜,离开小城;一群人高考失败,只能留下。
远走高飞者,即便加入省城乃至一线城市新移民的洪流,难道幸福就近在咫尺?来自小城的年轻人,如同白纸一张,任由都市的笔墨来涂抹。那笔墨,可能遒劲刚直,可能卑劣粗陋。可是,父母师长都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不能给孩子以任何的忠告和指点,这一代人需要自己去尝试,流汗、流泪甚至流血。那么,如何定义成功与失败?小说中两个彼此衬映的、瑜亮式的人物,是陈臣和平义。陈臣的父亲是子弟校的老师,当婚姻失败、事业困顿之际,遂刻苦己身、望子成龙。儿子却陷入早恋、成绩下降,父亲精神崩溃,用铁榔头勐砸陈臣的竞争对手平义的头颅,然后跳楼自杀。那是怎样的一种怨恨与狭隘的力量呢?这种力量不仅毁灭了陈臣的父亲,也让陈臣一辈子活在其阴影之下。与之相反,平义大难不死,脱颖而出。进入职场,纵横驰骋,腰缠万贯。但他却始终被虚无感所折磨、所噬咬。有一天,他读到无国界医生的故事,如同被一道光照亮。然后,他远赴非洲,到那些战祸、饥荒和瘟疫绵延不绝的地方,为垂死挣扎的陌生人服务。由此,他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与强大,并找回了失落的真爱。
谁的青春一帆风顺,谁的青春如皎洁的满月?谁在成年后能完全实现少年时的梦想?谁又能如愿以偿地与初恋的对象厮守终生?七堇年写道:“我原以为生命会有几多壮丽,至少不输给山川湖海,繁星满天。但回过头去看,三十年,竟然就如白驹过隙,伸手抓去,不过一把空风。”人生如若初相见,自然最美。但,逝者如斯,时光怎么可能像冰一般凝固?
没有救赎,仇恨如何化为宽恕?
全书以“欢”为名,写的却儘是“悲”的滋味。李商隐说:“世界微䴤裡,吾宁爱与憎。”王鼎钧说:“我们振翅时,空中多少罗网;我们奔驰时,路标上多少错字;我们睡眠时,棉絮裡多少蒺蔾;我们受表扬时,玫瑰裡多少假花。”七堇年则说:“如果早一点知道我们后来将要面对的世界不过如此,那麽年少的时候是否会少一些因为过度期待而产生的怨怼。······世间万物,熬不过去的,岁月磨灭它;熬过去了的,岁月反倒装饰了它。”所以,成长的故事裡,悲哀总是多于欢欣,失望总是多于希望,匮乏总是多于满足。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光阴,不由自主地成为憎恨的抵押品。那伤害我们的人,能不被憎恨吗?憎恨的力量之巨大,超乎我们自己的想像。然而,爱的力量之巨大,又让憎恨望尘莫及。但问题在于,从怒目少年到热血青年,再到摸爬滚打之后的伤痕纍纍、老僧入定,人如何才能找回“爱人如己”的真义?
《平生欢》中主人公的好友游冬的故事,宛如中国版的基督山伯爵。出身高官家庭、从小养尊处优的游冬,由于父母被人诬陷下狱,一夜之间被抛出原有的生命轨道。他孤身赴美国求学、疗伤、筹划复仇大计。在国外受了洗、成了基督徒,“心裡预备了很多原谅,遇到一件事,就像贴纸一样贴上去”,但还是不能放弃报仇雪恨的愿望。仇恨驱使游冬来到仇人的婚礼现场,千载难逢的机会出现在眼前,演练过无数次的方桉成竹在胸,他却没有下手,反倒是满怀仇恨地来,满心空空地去。
是啊,如同武侠小说中以复仇为人生惟一目标的侠客,当他们学成绝世武功,手刃仇敌,完成复仇的愿望之后,却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变得跟仇人一模一样。因此,惟有救赎,能让仇恨转化为宽恕;惟有宽恕,能让被綑绑的心灵得以自由。七堇年说:“光明的力量在于,即使你闭上眼,眼前还是那麽刺亮。”光明和美善不需要你来播种,不需要你来浇灌,甚至不需要你来收割,光明和美善只需要你相信它们的存在。
七堇年笔下的小城,大概是一座跟我的故乡风貌近似的、成都平原上青山隐隐、绿水悠悠的小城。少年的主人公常常跑到山中那座废弃的教堂和修道院旁边,安静地遐想。我想,我应该去过那裡。在二零零八年的四川大地震中,这群饱经风霜的西洋建筑被夷为平地,可谓来自尘土,亦归于尘土。从今而后,谁还记得平义与身体残疾的邱天曾在此举行过婚礼?
在婚礼上,神父以本地口音带领这对新人诵读誓言:“你爱的人将成为我爱的人,你的主也会成为我的主。你在哪裡死去,我也将如你一起在那裡被埋葬。也许主要求我做更多,但是不论发生任何事情,都会有你在身边生死相许。”这是在传统的结婚誓言之后,额外添加的一个段落,第一句显然来自圣经之《路得记》。至此,全书画龙点睛、由悲而欢、苦尽甘来。在这个日渐寒荒的时代,在这个荆棘丛生的国家,太需要这种相濡以沫的温暖。所以,必须感谢七堇年,为我们留下这本温暖的小说。
来源:RFA
花了一个下午一口气读完全文,心内风起云涌。多谢推荐
花了一下午读完全书,读得心内风起云涌。难得好文,多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