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争论,撇开了当中的党派攻伐和情绪语言,核心是两种身份认同的碰撞──“香港中国人”与“纯粹香港人”两种身份认同的冲突。

六四事件,毫无疑问是一场血腥镇厌民主运动的人类惨剧。为六四死难者哀悼,声讨中共政权,以至期望事件得到公正评价,都体现了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但过去廿多年来,悼念六四在香港之所以发展成为全民政治集会,相信并非单纯建基于普世价值,而是由于六四事件,与香港人有着特殊关连──我们必须坦率承认,香港人不会刻意纪念南韩光州事件和缅甸8888事件,这两场同样发生在1980年代的民运惨剧,却会每年大规模悼念六四,根本上源于某种的中国民族意识,即一种“香港中国人”的混合身份认同。

中国民族意识:香港中国人

八九民运时,香港人全情投入参与,百万人上街声援;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场中国民族主义洗礼,原来出生和成长于英治殖民地的香港人,透过支持和参与八九民运,在情感上与中国大陆重新连接起来。八九民运最终以悲剧收场,但它带来的政治遗产,是一种“既是香港人,又是中国人”的混合身份认同。

对不少亲身经历过八九民运的50和60世代(即当年20至40岁的香港人)来说,这种“香港中国人”的混合身份认同,是深印在脑海之中的时代烙印,并主导了八九年至今的民主运动论述──香港人是中国人,中港两地人民共享“民主中国”的理想(建设民主中国);香港人对建设民主中国有特殊责任,民主中国也是实现民主香港的策略(中国有民主,香港有民主);而香港人拥抱“文化中国”,不等如认同“政治中国”,强调要以香港的方式爱国(爱国不爱党)。

香港主体意识:纯粹香港人

但近年北京改变对港政策,不断加强干预香港事务,却令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出现重大变化。在中国因素的气旋笼罩下,中国不再是昔日温情脉脉的祖国,而是被视为侵蚀香港自治的天朝宗主。由捍卫香港而引发出来的政治能量,塑造和强化了一种“纯粹香港人”的身份认同──香港人身份,不再被寄托于中国人身份之下,而是代表着一个独特的政治社群(甚至部分人进一步称之为“香港民族”);在香港主体意识的浪潮下,年轻一代不再寄望从中国寻找香港前途问题的答案,而是把自己的命运牢牢地和香港的土地连结起来。

今天,青年人主体意识爆升,支联会却依旧把六四悼念和中国民族意识捆绑起来,自然为年轻一代所抗拒;而随着连接中国的情感纽带断裂了,支联会“建设民主中国”、“中国有民主香港有民主”、“爱国不爱党”等论述,亦难以再对“天然本土”的青年人产生道德感召──这就是2013年“爱国爱民”口号引发反弹、2015年大学生不再以学联名义参与六四晚会、以至今年各大专学生会全面退出支联会活动的客观脉络。

身份认同是个人选择

抱持那种身份认同,是每个人的自由选择,也往往反映着时代变迁。上一辈总不能将自己的中国民族意识,强行硬塞给年轻一代,甚至动轧口诛笔伐恶言相向。青年人也要认识昔日塑造上一辈身份认同的时代背景,并在“爱国民主观”和“中国无关论”之间,认真思考中国因素与香港前途的关系,有理有节地深化本土论述。

世代对话,大抵是今天香港所欠缺的。

(作者为《香港革新论》主编)

《纵览中国》首发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