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首位女总统罗塞夫被弹劾罢免。说是背后捅刀子、背信弃义还可以,政变?可能就有些牵强了。
这通常都是残忍、非人道的政权,由以暴力、打压反对派出名的强权人物统领,比如智利的皮诺切特,巴拉圭的斯特罗斯纳,阿根廷的魏地拉等等。
观察人士、政治家以及南美公众的普遍共识是,民主会持续下去。
巴西的情况就是这样。巴西已经成为全球10大经济体系之一,激烈的政治辩论早已成为常态。自从1985年回归民治之后,军队的地位毫无疑问是留在军营中。

所以,即使是目前面临社会动荡、经济危机,巴西仍然没有军事干预的真正威胁。但是很多人形容,第一位女总统被罢免其实就是一场政变,不过政变是由政客、而不是将军发动而已。
罗塞夫本人就是这样认为的。前几天,巴西国会参议院表决通过对她的弹劾。罗塞夫被控非法挪用国家银行的资金掩盖预算赤字。
对罗塞夫本人来说,受弹劾,并不像在前独裁者执政期间坐牢遭折磨、虐待一样给她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但是她仍然痛切地感受到不公、权力被滥用。
罗塞夫本人否认对她的指控。其实,长远、宏观地看一看,这些指控也可以说是相对比较轻。
罗塞夫曾多次形容,弹劾是政治对手的阴谋,目的是要把她赶出总统府,不经选举,用一个中偏右、亲市场的政府取代左翼、社会主义政府。换句话说,罗塞夫和她的支持者认为,这是一场政变。
但是,如果说“政变”一词指的是突然、用非法手段夺权,按理说,巴西经历的就算不上政变。罗塞夫被“下课”的过程是漫长的法律程序,由巴西高等法院监督。
弹劾总统是写入巴西宪法的条款,和其他许多民主国家一样。尽管很多人认为,对罗塞夫的指控单薄无力、关系不大,罗塞夫本人可以通过法律辩论为自己辩护、自始至终也都有法律代表。
法律再蠢、再不合理也是法律。

和过去这段动荡时期内坐在国会里审查她的许多人不一样的是,罗塞夫从未正式被控腐败、以权谋私。她也没有被控与数额庞大、涉及面很广的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洗车”贿赂丑闻有关。好几名政坛高官、包括罗塞夫本人领导的“劳工党”资深成员都涉嫌参与“洗车”。
普遍存在的一种看法是,巴西富有的政坛精英最为关注的是,在查处腐败进一步深入之前找到一条给调查叫停、或者减势的途径。
戈贝拉(Fernando Gabeira)曾是左翼参议员,现在是巴西政坛评论人士,他说,巴西这段经历“对国家有利”,“遵守条例、尊重宪法,意味着巴西的民主会比以前更强大。”
其他一些人、包括罗塞夫上届政府中的部长霍夫曼(Gleisi Hoffman)则持不同观点。霍夫曼认为,罢免民选领导人是“肮脏、可悲”的。
罗塞夫最大的错误、也许这也是她被弹劾的真正原因是,她不愿意、也没有能够在巴西破裂的多党体制内达成运作有效政府必须的交易和同盟。
罗塞夫任期的最后两年,巴西遭遇经济衰退、通膨和失业率上涨。
巴西人担心,过去10年劳工党执政期间取得的许多进展在罗塞夫的领导下会付诸东流,和她前任的业绩形成鲜明对照。在更富个人魅力、政治敏锐、但也许不够严谨的前总统卢拉执政期间,在原油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巴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长足提高。

特梅尔(Michel Temer)就职,巴西现在有了一位中偏右的总统。他承诺保护罗塞夫/卢拉政府推出的深得民心的社会计划。但是,他发誓一定要让破碎的经济重返正轨,特梅尔也在寻求削减政府预算、调整工作重点。这是一个耳熟能详的难关。宣誓就职一小时后,新总统特梅尔立刻飞往中国参加G20峰会。
在不少人看来,过去这段时间发生的事让巴西的民主遭到了破坏、玷污。 不过,背后捅刀子?背信弃义?腐败幽灵无时不在?肯定是。但是,说政变?也许不是。
来源: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