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9b%b9%e6%80%9d%e6%ba%90
曹思源

在座的很多人都认识老曹,我也算跟他交往时间比较长的。我在念大学的时候,曹思源就是最早鼓吹修宪的人,他早期的出名文章就是《关於修宪的十点建议》,发表在上海的《法学》杂志上,这是我所知道的中国学者提出修宪的最早主张,是对1982年立宪的建议,提出要增设国家主席,要保护私有财产神圣而不可侵犯,当时我在法学院当学生的时候就读到了此文。

老曹在这个期间增加了“曹破产”的称号,增加了“院外游说家”的名义,中国有的人说他是“最早的院外游说家”,又在四通万润南的手下办研究所,一直到他在青岛开“修宪会议”和他来美国接受我的一次采访,声称把宪政作为他的终身追求。在这麽长的一个过程中,我评价老曹是“先知先觉”——在修宪的时候先知,在谈宪政的时候是中国的先觉,毫无疑问!

我跟老曹在1989年之前开始合作,当时北京有三股民间力量在讨论修宪:

第一股民间力量是以周冠五为背景的首钢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是周冠五请于浩成、张宗厚和张显扬三个人组成的研究所,核心人物是于浩成,中心任务就是修宪;

第二股民间力量是以万润南的四通所资助的研究所,叫四通社会发展研究所,由曹思源领头,我们曾在他的研究所一个很破的房子里开过一个修宪讨论会;

第三股民间力量是由陈子明资助、我来领导的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修宪小组。

很悲哀的是,思源走了,陈子明走了,就剩下了高龄的于浩成先生。

从和曹思源的合作过程来看,他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认准一个道理就反覆地讲,不管你腻不腻,不管你听过多少次,“关於人民代表大会旁听制度的建议”这个主题的演讲,最早发言是在北京的一次时局与形势分析会上,曹思源演讲中谈到这个问题,此後起码有10到20次会议中老曹谈的都是这个问题,反覆地讲公民旁听人大会议制度。曹思源从多少年前就鼓吹取消宪法中的专政条款,他到处讲,一直讲到他死以前。他来美国的时候接受我的采访,谈到的中心问题,就是要从宪法中把“无产阶级专政”去掉。而按照我的老师的话说,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共产党的几根柱子,我跟老曹说你把这根柱子去掉,大厦将倾呀,老曹说管他什麽“柱子”不“柱子”,推倒它一个!他就有这个自信去干一个完全不可能的使命。

为什麽他会有这样的心态?因为他具有政治的浪漫主义情怀,他还写诗,这可能也是他浪漫主义的一部分,他把这种浪漫主义情怀带入了公共知识分子的活动、带入了一个宪政专家、一个院外活动家的活动中去。当然那时我和他谈过,所有提出的修改宪法的建议在中国都不可能实现,中国修宪的时间,不是20世纪而是21世纪,老曹不死心,说到21世纪才修宪,我们还活着干吗?因此他在20世纪一直在搞这个东西,当然直到去世,他的很多修宪愿望都没有得到落实。

我们都知道有个很有名的青岛修宪会议,这个会议实际上是老曹主办的,後来我看国内同仁写的追忆老曹的文章,才知道这个会议北京市国保部门明确对曹思源说不许开,但是老曹还是悄悄地开了,当局对他非常非常气愤,并对他报复,进行24小时监视,断了他的财路和生路。所以说青岛修宪会议对老曹来说,是一个里程碑事件,之前他的活动空间还大一些,朋友还可以去拜访他,他还有一定的社会活动空间,从此以後他就被看死了。

一个朋友的回忆录里提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老曹被看死之後,连会客的机会都没有,有一个朋友甚至深夜看他,是冲进去的;老曹为了出来看朋友还要爬墙翻房子,他很胖,还把自己摔伤了……

他来美国接受采访,说他被监视起来後原本搞破产谘询这方面的挣钱机会都没有了,他的晚年是在没有人身自由、生活极度贫困的状况下追求着自己的修宪理想。最令我感动的是,老曹在去世之前给我打了一个电话,提到国内的形势和2014年“六四”25周年期间当局压制等等情况——他周围熟悉习近平的朋友告诉曹思源,2014年“六四”25周年的大镇压,并不是习近平主导的行为,这位朋友说,习近平被现在的体制所约束,力不从心,甚至有人利用这个体制在黑习近平。

老曹从与这些人的接触中,酝酿出了死前最後一篇文章《中国需要总统制》,主张通过总统制,让习近平把行政权全部集中到自己的手上,以推动执行自己的改革意志。这篇文章是让习近平集权,但对习近平实际上是一剂去毒药方,有几点习近平是根本不可能接受的:第一,总统必须民选,第二,党国必须分离——这些与冯胜平提出来的有点一致,冯胜平的意思是“党军分离”,军队“退出国家,走出丛林”。曹思源提出的是“党国分离”,没有提军权,因为在政治学理论和宪法理论上,军权属於行政权,如果你主张习近平搞行政权统一,那麽军权也应该在习近平手上,党国要分离,总统要民选,这个观点提出来以後,习近平也不可能接受。曹思源虽然有为习近平设计总统制的味道,但他也开出了未来宪政与民主转型的处方。

曹思源去世令我们很忧伤,我们把他这篇文章放到了明镜新闻网上,但背景很多人不知道,我藉今天这个机会,对文章的背景给大家做个介绍。(未完待续。 选自明镜出版社 《中国新震荡》)

来源:明镜时报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