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香港的田园书屋出版了苏绍智先生的一部论文集《民主不能等待》。该书收录了苏绍智先生近些年来写成的50篇文章,其内容涉及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共四代领导人的评论,全球化问题、民主化问题、东亚模式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腐败问题、六四问题、人的解放问题以及共产主义问题。《民主不能等待》这个书名很好,好就好在它指明了当今中国问题的一个关键。今日中国,很少有人还从理论上、从价值上反对民主,但问题是,大多数人并不去投入争取民主的实际斗争。一个流行的藉口是,实行民主需要若干社会条件,譬如说需要市场经济作基础,需要有强大的中产阶级。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现在的当务之急就还不是争取民主而是发展经济,壮大中产阶级。等到这些条件成熟了,民主也就自然而然地到来了。苏绍智从历史的、文化的,以及经济与政治相互关系等多种角度对这种观点进行了严肃的批驳,他指出:“经济”并不是民主的前提,民主化从来不是等待来的而是争取来的;如果我们放弃争取民主的斗争而只是在那里一味的等待,那么我们不但得不到民主,而且还会葬送掉经济改革。

今日中国,贪污腐败泛滥成灾。但也一直有人为腐败辩护,他们说,既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要有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贪污腐败就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必然现象。这种说法颇有迷惑性,很多人都模模糊糊地以为,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大概是要必须经历这么一种所谓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吧。苏绍智告诉我们,不对。资本主义积累和原始积累根本是两个概念,不应混淆。资本主义积累理论和原始积累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但马克思从没讲过什么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积累是只在市场机制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照马克思,虽然资本主义积累是一种经济剥削,但不是通过经济外的强制造成的。马克思说的原始积累则是指与市场经济无关的经济外的强制,例如海盗行为、买卖奴隶、战争赔款,以及凭藉权势占有公共财产。现今中国的贪污腐败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化公为私,利用权力把国家财产据为己有。这种积累完全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不算是资本主义积累。这纯粹是人为的超经济的掠夺,是一种特殊的原始积累。这种特殊的原始积累对于催生正常的市场经济不但不是必要的,而且还是有害的。

我们知道,早在1979年理论务虚会上,苏绍智就提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该观点也就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当时,苏绍智还提出“补课”说,中国应该补资本主义的课。众所周知,这些观点在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认真说来,这种观点也有它的问题。所谓“补课”,无非是说历史阶段不能超越。按此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仍是毋庸置疑,共产党的错误只不过是搞早了而已。只可惜那千千万万共产革命的牺牲者,他们只不过是给人家交学费而已。未来某一时刻,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心血来潮,宣布时辰已到,又要搞一番共产的。十分可贵的是,苏绍智先生并没有满足于当年的这种观点,而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反思。作者写道:“今天看来,我们关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的提法,虽然在反对极左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在理论上并没有摆脱马列主义教条的束缚,也没有否定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模式,因而存在着不少矛盾和缺陷,经不起理论的推敲。缺陷之一是,我们仍然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阶段论和经济决定论,即历史是按照循序渐进的严格决定论发展的,而进入每一阶段的时间基本上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而进入每一阶段的时间基本上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事实上,历史比马克思的这个简单的推论要复杂得多。缺陷之二是,关于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即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我们当时认为还是正确的;只不过因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太低,只能先退回到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一旦正产力发展了,还应进入马克思设想的或列宁、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而现实证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绝大部分都与现实不符,而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不但已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而且已经死亡。”

苏绍智先生先前担任过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简称马列所)所长。提起马列所,一般人也许会想当然地以为它是中共官方的御用机构,一定是教条主义的大本营。其实不然。马列所自成立起就站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前列,该所的领导和研究人员都以思想解放而著称。邓力群在不久前于香港出版的《邓力群自述》一书里曾专门提到马列所。邓力群写道:马列所(全称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是1979年中国社科院新建的一个所,“胡乔木原来设想要把这个所办成社科院的第一所,后来一段时间却被苏绍智等几个人搞成了反毛泽东思想的第一所”。左王邓力群的这段攻击倒从反面肯定了马列所的存在意义。苏绍智先生今年83岁了。这部文集凝聚了他饱经忧患、历尽沧桑之后的思考。从这些文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广阔的视野,渊博的学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天下大事的精辟见解;而且也可以看到他磊落的胸襟,对真理的无休止的探索,以及不断的自我超越精神。

北京之春2006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