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宾雁逝世周年暨《刘宾雁纪念文集》新书发表会上的发言

2006年12月9日

刘宾雁先生逝世一周年了,我们开这个会纪念他。我们能在这个日子,把《刘宾雁纪念文集》献给他,献给刘先生的广大读者,这是我们的欣慰。当初,我们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有个承诺,就是能在刘先生逝世周年的时候,拿出这本书,算是纪念他的一个礼物。我们做到了。

本来该由黄河清先生来发言,他是我们的主要编者,关于这本书,他做了主要的编辑工作,我和北明辅助他。但是他在西班牙,而我们也拿不出一笔旅费让他来参加这个会议。很遗憾!所以,今天我就代替他说几句,介绍一下这本书。

首先我代表编辑组谢谢大家来参加会议,谢谢双溪图书馆借给我们这个地方,也谢谢郑义先生和一些朋友尽心筹备组织这个活动。这里,我们特别要感谢何频先生和明镜出版社费心出版这本书。还有,我们感谢书中100多位作者,感谢他们的文章,感谢他们慷慨地给予我们无偿使用他们文章的权利。当然,我们还要感谢刘宾雁的家属、读者和各界朋友,感谢他们对编辑出版本书的帮助。总之众人拾柴火焰高,谢谢大家!

去年,刘宾雁先生去世后,河清、北明和我受刘宾雁先生治丧委员会的委托编辑这本书。刘宾雁治丧委员会的建立是个创造,就是它不代表任何权力,也不代表任何党派、组织,完全属于民间,向所有人开放,凡敬重刘宾雁先生的人都可以参加。因此,我们实际是受所有热爱刘宾雁先生的人的委托,编辑这本书。这是我们的荣誉!在碌碌生活中,我们有幸参加这件事情,是幸运,如郑义所说:“我们分享刘先生的光荣。”

坦率地说,编辑这本书挺困难。首先是我们的着眼点在哪?刘先生一生在中国的风口浪尖上,从少年到他去世。我们可以把他作为政治人物——当代中国的一大异议领袖,89年后他也的确是流亡海外的民运领袖。但是着眼于这点,有些狭窄,因为刘先生的内涵远比政治丰富,比如与胡耀邦、赵紫阳相比,刘先生多了道义和人文精神。刘先生是伟大的作家,但是他却不以当作家为满足,他宁可去当记者而不当职业作家,也不追求作品的永恒,他志在改变中国社会,帮助人民,提高人性。综合考虑这些,我们将本书定位为:“真实完整地展现刘宾雁的一生,他的人格与良知”。这也就是说,虽然刘宾雁是异议领袖,且死于流亡,但是我们还是尽可能地超乎政治,把刘宾雁作为大写的“人”来纪念。

50多年来,中国最大的毁坏是“人”的毁坏。凡是有关人正面的东西, 比如:尊严、仁爱、自由、勇气、诚实、公正、宽容等等,所有这些都被极权颠覆践踏了,如果注意一下,这些词语在毛时代几乎是不用的,比如“善良”这个词,就是批判的对象,自由更不用说了。90年代后,中国急剧变化,而这些词语又成了嘲讽的对象。这种情况是任何正常的文明社会都不会有的。它说明极权对中国破坏的严重性。刘宾雁先生反抗极权,为自由、民主奋争,谴责迫害屠杀,为人民的苦难奔走呼吁,二十多年的右派,十七年的流亡,没能让他屈服,可以说他至死不渝。他为什么能这样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主张和主义的问题。为什么许多有同样政治主张的人就做不到呢?而且刘宾雁相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显然这里有“人”的问题。

中国当代发生的许多事情,其实并不需要很多的理论、思想,甚至也不需要聪明、就能认识。比如,地里的粮食不收,却让那么多农民饿死;把几十万人打成右派;说句话就关起来;鼓动红卫兵暴行;公开杀戮;还有当前掠夺农民土地,瓜分国家财产;民工如奴隶等等。这些仅仅靠人起码的良心和常识就能判断。关键是在极权统治下,我们是否保持了向善之心;保持了诚实,能面对真实;是否还有公正之念;有言说的勇气和责任?中国人并不傻,但是权力将中国人的良知摧毁了。当民族的良知被摧毁,而刘宾雁却保持了它们,并发扬到极致。刘宾雁挑战极权,抗议残暴,追求公正,为民众呼吁,这些与其说来于他的思想、主义,不如说来于他的品质和人格。

刘宾雁在他八十寿辰的庆贺会上,作了最后的演讲。他说他幸亏当了右派,否则他人生的四种可能之一,是成为四人帮。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宾雁的坦荡和率直。他去世前最后的话是:“以后我们想起这个时候,会很有意思。”人得多么丰富、洒脱才能有这个境界?刘宾雁是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在当代中国,他在各种信奉、主义、政见至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人格榜样。万之的文章“与刘宾雁殊途同归” ,很好地表达了这个意思。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把这本书定位在大写的“人”上。

这是一本纪念文集。作为纪念文集,主要倾向当然是对刘先生的肯定。但是,这本书我们也收录了批评刘先生的文章。在纪念文集中,这大概是没有先例的。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充分相信刘先生的人格和品质,他经得起批评和否定。刘先生的胸襟是博大和宽容的,我们的文集应该体现这点。虽然,我们是纪念,但是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完整地体现一个时代对刘先生的评价和认识。一个人经受不了否定和批评,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欠缺。因此,除了谩骂之外,我们兼容并蓄,充分收录了各方面对刘先生的评论。比如我的文章,就有对刘先生思想的批评。

这本书应该在国内出版,这个会也应该在国内开。但是没有可能。这样优秀的人死于流亡中;他影响了中国一个时代,国内百姓却不能对他悼念;我们千辛万苦编辑出版了这本书,但是还不能让国内民众读到,这是中国民族的悲哀。由于这些原因,我们编辑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个想法,就是这本书除了面对读者,我们还要面对历史,要对得起刘先生,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这本书,国内民众今天看不到,但以后总能看到。在混乱的时代,它应该是历史的一个清晰的印记。这叫做以历史弥补当今吧。

我们编辑这本书得益于互联网。我们在网上搜寻了几乎所有有关纪念刘宾雁先生的文章,大约有几百万字,可以说这本书文章的选择范围比较广。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因为中国国内舆论被控制,纪念刘宾雁完全是被禁止的,当时连刘宾雁的名字都不能在网上出现。纪念刘宾雁的文章只有海外网站有,由海外的情况看,我们的涵盖广,但是我们要看到,国内民众悼念刘宾雁先生的声音并没有完全发出来,由这点看,这本书所体现的又是有限的。

这本书的大部分文章来自于网络,但是文集中许多重要文章,是我们特别约写的,这包括有关刘宾雁的研究者、评论家、刘宾雁的同事、亲友。我们尽可能地让文集体现刘宾雁先生完整一生。这部分文字近乎一半。特别要说明,国内不少作者是冒着很大的风险,顶着压力为我们撰稿的。比如邵燕祥先生为我们为本书撰写的出色序言。他们让我们非常感动,我们在这里代所有的读者向他们致谢!

刘宾雁是有国际影响的作家,他逝世后,世界不少报刊都发表了纪念他的文章,国际笔会也发来唁电。在这本文集中我们也收集了部分外国主要媒体、学者、作家的纪念文章,比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英国的《泰晤士报》,著名学者麦克法夸尔教授、林培瑞教授、格尔曼教授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林培瑞教授为这部分文字作了编译,我们感谢他。对于有些学者,我们还请人做了专门的采访,比如俄国的著名汉学家杰柳辛。

这是一本纪念文集,以刘宾雁先生去世和悼念活动为中心,文字以悼念和评论文章为主,也包括追悼活动的文献、报道、唁函、悼念诗词、挽联等等。文集收录了100多幅追悼活动和刘宾雁生平各时期的照片。再有,北明女士和王康先生特别为这本文集制作了一盘精美的DVD,诗朗诵:“中国的大雁,中国的十字架”,配有图像和音乐。

本文集收录的文章,大部分取得了作者本人的同意。但是由于大部分文章来自网络,不少使用的又是化名,因此有部分作者无法联系,没法通知收录他们的文章。在此,向他们道歉,敬请原谅!虽然我们竭尽全力,但是由于我们的能力和各种条件的局限,本书还有许多疏漏,比如有些重要的诗文遗漏了,没能选入;有的收录文章的质量,也还有欠缺。我们的编辑、排版可能也会有些许错误。这些唯请读者原谅!

这本书署名的编者是黄河清、北明和我,但实际参加编辑工作的还有其他人。这部书60多万字,100多幅照片,100多位作者漫布世界各地,而我们又都是业余编辑,只靠我们三个人完全不行。这里我们首先要感谢郑义,由构想到排版校对,他为之呕心沥血——这个词一点都不夸张。我们也要感谢程凯先生、刘瑞虎先生、王康先生,还有些人,这里我们不提他们的名字了。

刘宾雁先生去世后,刘宾雁治丧委员会向社会募集了一些钱。出版这本书的主要资金来自这笔资金,这里我们向各位捐款人表示感谢!何频先生为出版此书,给予了很大支持和帮助,我们向何先生表示感谢!

为了今天的会议,香港印厂赶印了这本书,并且及时邮寄来一部分,虽然不多,但是意义重要。我们给大家带来了一些!

谢谢大家!

2006年12月9日 于华盛顿

文章来源:刘宾雁网坛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