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人类的猿性

人和其他生物有何不同?如果让你回答这个问题,有些答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你可以在几秒钟内不假思索地回答出好几个答案:人会使用工具、人会使用语言、人有道德、人有情感、人有理性……。不过,事实果真如此吗?

被误解最深的一个说法应该是“人是唯一一种会使用工具的动物”,相信有许多人是从小学课本上知道这个说法的。可事实是,不仅是人类,也不仅是人类的亲戚——灵长类动物,还包括鸟、海獭也会使用工具。非洲有种啄木鸟会利用树枝在树干的缝隙中掏出虫子,而海獭则会利用石块做平台,将捕到的贝壳在石块上敲碎。而最近,在印尼的婆罗洲拍到的照片则更叫人惊叹,一只雄性的猩猩将树枝制作成长矛来捕鱼,如此复杂的利用工具的行为虽然极为少见,但也足以证明工具性并不是人的专利。

语言也不是唯一的,科学家曾经训练一只名叫亚历克斯的非洲灰鹦鹉,经过训练后,亚历克斯会用人类的语言做简单的对话,而它并不是模仿,它能明白发音的含义,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它所想要的东西。鹦鹉并不算是非常聪明的动物,这意味着比鹦鹉更聪明的动物,如果能发音的话,它们也应该能掌握比鹦鹉更多的语言。

除此之外,人类还有其他特点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将可比的范围限制在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身上,可以比较更容易观察到在它们身上反映出来的“人性”,比如道德和情感。《人类的猿性》提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例子,猩猩虽然会捕食其他小动物,而这并不妨碍它们有同情心,作者曾经观察到一只黑猩猩捡到一只受伤的小鸟后努力将其放飞的过程,它甚至爬到高处让小鸟更容易起飞。和人们以往所想象的不同,“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并不是绝对的。日本有一种猕猴,因为受农药残留的影响,导致许多猕猴生下来就有残疾,但这并妨碍它们在猴群里正常的生活,曾经有一只上肢残疾的母猴不但生存得很好,还养育了后代,因为猴群会照顾这类有残疾的猴子,正像人类认为照顾残疾人士是理所当然一样。在非洲,科学家还观察到狒狒之间严格的等级制度也并不是顽固僵化的。狒狒的头领会对不遵守规矩、捣乱的小狒狒们给予必要的惩罚以示警戒,但对其中一只小狒狒却很宽容,甚至会容忍它做出的许多过分行为,原来这只无礼的小狒狒不是一只正常的狒狒,它的智力比较差,相当于人们常说的“弱智”,所以狒狒的头领才不会和它计较,相反还会处处让着它。

玩政治也不是人类的专长,作者通过对黑猩猩的观察发现一个同样适用于人类政治的规律——英雄主义往往不是最后的赢家。有三只黑猩猩,按实力从最强到最弱给它们分别标上A、B、C,A是一只年轻且最强壮的雄猩猩,B次之,而C则最次之且年纪较大,但C非常聪明。它联合B夺取了A的王位,它的好处是可以和B分享交配权。看看人类的竞选活动,人类也常常利用和黑猩猩相似的手段,几个较弱的政治派别会主动组成一个较大的政党共同对付实力最强的执政党。

我们究竟和其他生物有何不同呢?读过《人类的猿性》后,可能只有一个答案——没有什么太大的本质区别,唯一可能有的区别是,我们的行为和情感较其他生物来说更复杂更高级一些而已。《人类的猿性》的作者弗朗斯·德·瓦尔是一位心理学教授,换句话说,他是一位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专家,可是什么原因促使他离开自己的领域转而投向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呢?书中没有对此作出解释。不过,要了解自身,也许只有放下人类的狂妄和自大,正视自己的“猿性”,而不是过分强调自己的“人性”,意识到我们无法割裂的动物本性,我们才可以更理智地认识自己的问题。此外,不仅是换一种角度看待自己,而且也是换一种角度看待其他生物,如果我们和它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有何权利成为其他生物的主宰者呢?我们又何来理由将自己高高在上呢?

来源:豆瓣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