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山素姬女士是缅甸全国民主联盟领袖,1991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1988年,统治缅甸达廿六年之久的独裁者奈温将军,在人民的不断抗议下,宣布退休。随后,报禁﹑党禁相继开放,学生与市民运动风起云涌。在民主化的进程上,缅甸当年大大超过中国大陆,颇有与台湾一争高下的气势。同年,长期居住国外﹑已经与一个英国学者(迈克尔·阿里斯,西藏和喜马拉雅学专家)结婚﹑四十六岁并有两个十多岁儿子的昂山女士,回到缅甸去照顾她垂危的母亲。昂山素姬,这位缅甸国父昂山将军的女儿,在民主的召唤声中走进政治,她首次演说呼吁社会正义,就打动了数十万全神贯注听众的心。当年9月,缅甸军方在奈温的幕后指挥下发动政变,在首都仰光开枪镇压要求民主的示威群众,屠杀了大约三千人,比九个月后发生在北京的“六四平暴”毫不逊色。

缅甸人民没有屈服于暴政,但民主运动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大批激进的学生﹑教师﹑自由职业者和市民进入山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一部份政治活动家转入地下或流亡国外,组织了暴力的或非暴力的抵抗运动﹔昂山女士和其他少数当时尚未被捕的政界领袖,则坚持进行公开的﹑合法的﹑和平的公民抗争──一条漫长曲折且充满危险的斗争道路。全国民主联盟已有约八十位领导人先后被捕,其中几人在狱中离奇地死亡。在那动荡危险的日子里,昂山女士表现出了超人的勇气﹑决心﹑冷静和镇定。有一次,当她安详地走向威胁要枪杀她的士兵时,他们竟丧失了扣动扳机的勇气。

1989年年中,在昂山女士公开批评了那个退而不休﹑老而不朽的独裁者奈温以后,她被政变当局软禁至今。然而,在1990年5月由政变当局举行的大选中,昂山女士领导的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仍赢得了议会80%的席位,当局却以昂山女士与外国人结婚而不适合出任总理为理由,无耻地背弃了它要“还政于民”的诺言。

虽然缅甸的邻国都继续与政变当局维持良好关系,北京中国政府还向它出售了价值十二亿美元的军火,但这个小国人民及其女英雄争取民主坚韧不拔的精神,显然继续打动着世界的良心。经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瓦·哈维尔提名,昂山素姬女士被挪威诺贝尔评选委员会评价为“亚洲近几十年来具有公民勇气的最非凡的典范之一”,荣获1991年诺贝尔和平奖。近几个月来,另八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到泰国举行抗议活动,敦促缅甸政变当局释放昂山素姬女士,呼吁国际社会关注缅甸人民的命运,要求中国政府停止向政变当局提供武器,已经得到世界正义舆论的普遍响应。

《人权与缅甸》(直译为《人权不与缅甸对立》)是昂山女士在被软禁之前写的,是她献给她那被谋杀了的父亲的几篇文章之一,登载于《时代周刊》1991年第43期。这篇文章虽然是针对缅甸的国情而写,但中国人读起来也感到亲切,就好像文章中说的是中国的事情。缅甸是一个比中国更贫穷落后的国家,但昂山素姬并不象中国的一些政治家和知识分子那样,站在威权主义的立场上,用国情特殊来反对人民对于人权与民主的追求﹔而她的道德勇气﹑智慧与人格的力量,更使中国的精英们相形见绌。笔者译笔拙劣,恐怕不能体现原作的个性和风采,但它的精神和智慧的力量使笔者禁不住还是要译它出来,献给那些阅读外文有困难一时又找不到其他中文译本的关心中国命运的同胞们。笔者但愿中国有一天也能出现昂山素姬这样杰出的平民英雄,出现中国的萨哈诺夫﹑瓦文萨﹑哈维尔。这样,中国即使永不出现戈尔巴乔夫或叶尔钦那种卓越的政治领袖,人民也是有希望的。

[缅甸]昂山素姬:人权与缅甸[张裕译]

(原载1993年5月《民主中国》第15期)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