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网”十年来,每年的六四这一天,我都会在网上说点什么,也会怀着一颗最为亲近的心情倾听无名“战友”的声音。而对中国的网站管理员来说,每年的六四都是忙于删帖的日子,为了维护一个“稳定”的假象,当局总要对我们唯一一块可以自由发言的空间进行蛮横的控制与侵略。但即使有严密的网络封锁,六四这一天的网络声音仍会令人惊讶,当一个心照不宣的六四帖子发出来,短时间内大量涌现的跟帖仿佛使我回到1989年的春天。我不知道那些发帖、跟帖网友的名字,现实世界里,我们可能彼此并不相识,但在六四这一天,却会怀着悲哀、压抑的共同心情,一起表达对六四死难者的哀思,一起尝试冲破牢固的言禁,将对六四的情感表达出来。

这是令人感动也令人落泪的时刻。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发现被当局刻意抹杀的六四历史继续存活在民族记忆中,而且仍然蕴涵着巨大的潜在力量。这时候,我深深地感谢网络,只有网络让我们可以在铁屋子一样的中国发一些声音出来。

作为一个从来不曾被官方意识形态成功洗脑的八九民运参与者,事实上,早在学会上网之前,我就明白网络之于传播六四真相的独特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一旦具备了上网的条件,我就迫不及待地成了一个网民,上网以后,我在网站上发出的第一个帖子、第一次在聊天室里与网友的交流,都是有关六四话题的,当时,言说的欲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根本就不顾及网络交流的技巧,几乎是一古脑得把自己的记忆与情绪全部倾泻而出,这当然影响了网络交流的效果。

之所以有这样强烈的欲望,是我意识到中共的言论封杀已经严重损伤了人们的六四记忆,尤其是对很多年轻一代来说,六四几乎是一个陌生的词语,这使人感到可怕。六四是对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最大的事件,当局却用强大的政治权力将它洗刷得如此成功。由于这样的洗刷,中国始终无法有效书写自己的民主历史,无法传承自由思想的成果。

抹杀和割裂历史是专制强权的一贯做法。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个大学生,我在参与八九民运时,只依稀听说过魏京生的名字,却连七九民主墙这一概念都闻所未闻,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封杀言论、抹杀历史的做法显然比今天更为见效。在这种愚民政策的作用之下,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必须面对专制政权的侵害而独立走过迷惘、挣扎、思考和抗争的历程,我们无法由先行者的历史中获取经验教训,难以提升追求民主过程中的共识和协同努力。

对六四这样一次史所罕见的血腥镇压来说,如果我们不能使之更多地为民众所知,对八九这样一场规模巨大的民主运动来说,如果我们不能使其理念更广泛地被人们理解,六四便只能作为民族的灾难而被记入未来的历史。这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

幸运的是,由于网络世界的存在,传播六四真相和八九民运的理念基本上只是一个技术问题,比如,一封电子邮件,一个敢言的网站,或者一个难以对付的破网软件,有时候,只需要点一下鼠标就会打开另一个人的六四世界,震撼和愤怒会使其开始自由的思考。我不止一次接到比我年轻许多的朋友打来的电话,诉说他们初次了解六四真相后的心情,他们共同的感受是,看过那些血淋淋的照片和录象后,觉得生活在其中的这个歌舞升平的世界再也不真实了。

我不知道这种震撼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思维及行动方式,但让更多的人了解六四屠杀的真相,以驳斥中共当局平暴的定性、克服以政权的力量推行的强制遗忘策略,既是对六四事件及六四死难者的基本道义需要,也是中国社会自由、民主、宪政运动的必要条件。六四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当局采用了屠杀和强力压制的方式压制民众的意见表达,这一转折使中国政治走向错误道路,使经济始终以畸形模式发展,给中国社会留下了种种难以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我们对于六四真相的传播和重新评价六四的呼吁,为的便是让中国走上健康、理性、公平、和谐的发展道路,让肆意侵犯民众权利的制度转变为以民主、民生为中心的宪政社会。

十九年过去了,在官方辞典里,六四仍是一个禁忌词语,十九年过去了,六四死难者仍然未能获得他们应有的尊严。不可否认,与十九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有了相对多一些的言论空间,但这种空间远不能给我们真正的言论自由,而且,就连这样一点空间也缺乏制度保障,只要“六四”仍然无法出现在主流媒体之上,只要“六四”仍是国内网站上的过滤词,我们便不能真正享有言论自由、并借助言论自由逐步克服种种制度弊病。从这个意义上说,六四是中国是否真正走向自由、民主的试金石。

幸而,每年的六四这一天,大量的网络声音(尽管它们存活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使我们有不必悲观的理由。我相信,只要有足够多的人坚持传播六四真相,并使越来越多的人听到真实的声音,中国社会变革的临界点就一定会到来。我相信,只有回到六四这一历史和思考的原点,中国才能奠定长期发展的基础,才能避免一次次的恶性历史循环。为此,我们仍需做出更多的努力。每一个爱好自由的公民都应该尽可能地告诉身边的人,六四不是暴乱,不是风波,而是专制对自由的虐杀,是一场令人无法接受的悲剧。

2008年6月4日

来源:观察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