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vendell 评论 奥斯维辛 2017-03-15 23:10:36

最近看的书题材都有一些沉重,但我一直觉得沉重的题材,才有深度可以挖。这本书是熊也餐厅的老板推荐,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理想国系列丛书之一,理想国译丛主编的名字各个如雷贯耳,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编译的质量自然也是万里挑一。

奥斯维辛经常以臭名昭著的纳粹集中营,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本书以多个视角重新审视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演变,在二战前的“集中营”仅仅作为关押德国国内刑事犯的地点,后来又逐渐演变为关押波兰和苏联战俘的地方,按照纳粹最初的计划,集中营仅仅是暂时集中管理的场所,并非处心积虑的制造一场种族屠杀,纳粹中的首脑如希姆莱和海德里希在二战开始前也没有进行“大屠杀”的计划,因为他们认为从肉体上消灭一个民族,很不德国,也不可能实现。作者自述,上述历史呈现并非为纳粹最终的大屠杀找借口或洗脱罪名,事实上整本书所作论述,都是以将大屠杀视为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罪孽深重的历史事件为前提,这是对110万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生命最起码的尊重。

根植于纳粹脑中的反犹主义似乎是最终导致大屠杀的根源,但最终推动集中营演变成灭绝营的因素却错综复杂。

战争开始时,由于纳粹对犹太人根深蒂固的仇恨和恐惧,建立了犹太人隔离安置区,这个时期的目的仅仅是驱逐、隔离。在隔离过程中,纳粹也在为赢得战争做准备。经过筹划将IG法本橡胶制造厂建造在奥斯维辛附近,以便利用奥斯维辛的犯人作为劳动力,生产军需物资。为满足生产力需求,奥斯维辛犯人总数计划由1万人增加到3万人,而奥斯维辛也因此需要扩建。

同时纳粹的经济规划专家单凭居住于某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就计算出这个地区未来会带来利润还是亏损。举例来说,当时一位名为赫尔穆特·迈因霍尔德的德国经济学家通过计算,得出约有583万“多余”的波兰人,他们的存在意味着“对资源的消耗”。这样的观点客观推动了大屠杀的最终发生。而1941年春天,纳粹开始将“有用的”和“无用的”犹太人进行筛选,并在7月底对“没有利用价值,纯粹浪费粮食”的犹太人进行屠杀。这也是纳粹政策的一个转折点,意味着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进入了完全不同概念的阶段。

纳粹党内很多人也靠剥夺犹太人的财产而发了财,管理集中营的鲁道夫·霍斯曾经承认:“犹太人随身财物给集中营造成了无法回避的难题,有时党卫队的成员不够坚定,不能抵挡那些触手可及贵重物品给他们带来的诱惑……”这直接导致了纳粹内部腐败,有的头目甚至通过自己管理集中营可以同时杀死更多数量更多的犹太人来表忠心。

从集中营演变为灭绝营的过程中,纳粹的屠杀方法也不断进行改变。直接枪决对纳粹士兵造成的心理创伤过于明显,大多士兵表示无法继续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而被迫中止。最终方案就是通过诱骗(让犹太人相信他们接下来是要去痛痛快快的洗个热水澡),把犹太人赶进一个密封的淋浴室内,水龙头通过改造放出来的不是热水而是毒气。

还有导致大屠杀发生的一个原因是,德国进攻苏联的战况远远没有德国想象的顺利,原本打算在1941年9月拿下的列宁格勒,却因遇到了苏联的顽强抵抗而整整拖了800多天后,最终以失败告终。纳粹准备先将犹太人隔离待战后进行驱逐的计划也无法实施。日益增多

的犹太俘虏被当做“消耗资源的无用之人”,在阿道夫·希特勒还未下发“最终解决”(屠杀犹太人的最终方案)的命令前,很多希望表忠心的头目就已经为了甩掉“包袱”而开始了疯狂的杀戮。在二战后期,奥斯维辛每日处死的犹太人多达一万人。

看完这部历史,多得是沉重,却在沉重的罅隙中闪现出不少温暖而感人的瞬间。斯洛伐克犹太人海伦娜一直被党卫队士兵弗朗茨·温施照顾,最终得以幸存;丹麦不予配合纳粹,而尽最大努力组织本国犹太人逃往中立国,成为所有被德国占领的国家中,敢于对抗纳粹并使本国大多数犹太人幸免于难的唯一国家;7岁的米歇尔为拯救罹患痢疾的姐姐,在抢不到食物的情况下,利用营地医务室政策(5岁以下儿童可供给食物),假装自己是5岁儿童,不但自己得到了食物也使得姐姐康复并最终幸存……

奥斯维辛见证了善良的人是多么轻易的被残酷的环境所改变,也近距离审视了邪恶的繁殖地——监牢和战场。

在万湖会议上制定“最终解决”方案的人,并非神智失常的疯子,会议桌前不少人还是博士,甚至是法学博士,他们以异乎寻常的冷静来做屠杀的决定。而战后问起执行了“最终解决”的纳粹分子“你是否后悔”,得到的答案仍然是“我不后悔,因为我的确憎恨犹太人”。这样看来似乎屠杀并不仅仅由纳粹中的少数高层做出决定,而大量“执行者”对于自己所做的决定依然坚定表示不后悔,那他们代表的可能并不是少数人,反应出来的也不是“非人性”,而恰恰是“人性”。

他们是不具备理性么?还是理性被什么吞没了?如书中所述,理性永远不会被特定时代下人们推理中出现的缺陷和错误所击败,理性总是能够退后一步,记录缺陷,修正规则,避免下一次再犯错误。然而这正是极权统治下的人们所无法做到的。极权体制是人类的批判理性关会照不进去,也不被允许照亮的一片黑暗之地。也没有人可以在经历过极权社会的统治后,带着完整的、未被摧残的人性离开这个体制。

通过了解纳粹(原德国工人党),就能知道纳粹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统治和彻底控制着一切,也让我不得不联想起电影《浪潮》所展现的骇人场景。而通过作者的佐证,人在强权威慑(极权统治)、仇恨(反犹情绪)、暴力(战争)的环境下,会促成“好人作恶”的行为结果,且少有例外。人的处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惟愿这段历史给每个人以教训,不要让软弱的人性再次经历这样的考验。

来源:豆瓣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