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寿灯是湖北巴东县最有名气的一个老木匠,说“老”,一是他年逾古稀,二是他代表巴东悠长古老的传统木工;说“最后”是指那“悠长古老的传统”后继无人。

在巫峡出口处的官渡,即著名的神龙溪入口地,我们弃舟登岸,沿一条曲曲弯弯的土路,来到老木匠朱寿灯的家。

老木匠手脚已不灵便,但口齿十分“麻利”,提到过去的辉煌.更是口若悬河.一泻千里。

“学木匠这个活,悟性要一半。有些人没悟性教会了也没用。我小时候苦哇,爹死得早,读不起书,没文化,只认得洋码宇(即阿拉伯数字)。学木匠,请不起师傅,我在一边看,自己模仿,我学得快,别人在搞,我打旁边过个身,看一看,就学来了。16岁我干起木匠活,做家具、木桶。我打的木桶天干不漏,我做的桌子全县最有名。告诉你,50多年前我做的桌子用到了第三代了,不裂一条缝。

“那些年,四邻八乡的人排起队请我去打家具,还要先把猪蹄子、大肉给我留起。有些人家.抢不到我人,把我的家业(工具)抢去。张家槽有户人家把我的家业抢去锁了三年,最后还是要等我去做。在巴东没有超过我的木匠。

“我做木匠,不完全是为了生活,更多是喜爱。我特别喜欢创新,那些日子,晚上睡不着,天天想,摸索新样式.解放后我搞样式革新,评了我红旗(模范)。‘文革’时我搞出的65型面粉机不亚于洋机器,每小时也打150斤面。

“我这个人对吃穿不在意,别人都说我好安置(好招待),以前四邻八乡有句话形容我:稀饭胡豆都吃,打的桶天干不漏……”

待老人眉飞色舞地说了一大堆话之后,我问他对现在的木匠们怎么看。老人摇摇头.又摇摇头,不答。半晌,他开口说道:“你坐的椅子,是我做的,可以坐几代人不坏。我当年的那种手艺没人学了,所以没法比。现在他们买刨花板,板板一贴,用钉子、螺丝接榫头,三五两下,敲敲打打就弄好了。我儿子买一套新款式的柜子,样子花哨、洋气,几个月就散架。现在的木匠,家具,同我们那个年代不一样,没法比,没法比。”

老人语言不那么流畅了,沉默半晌,他接着说:“我的手艺没得接班人了,失传了。有个儿子本来有兴趣,跟我学得要会了.后来觉得做生意来钱快,丢了手艺去做百货。现在的人图眼前利益,看到别人挣大钱,眼红……”

朱寿灯老人眼下做不动木工活了,便在家里做一些拐杖和根雕。谈到这里,他又来了精神,硬朗朗地宣称,他做的龙头拐杖造型最独特,他做的根雕可以千年不坏……

(2003年3月,我在湖北神龙溪溪口采访了这位老木匠,当时,云暗天低,阵阵冷风从巫峡扑面而来……)

木公的博客2008-01-11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