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随笔(之五)

明年(2005年)是世界上第一个远洋航海家郑和首次下西洋的600周年,国内外都有一批人现在就在宣扬郑和的丰功伟绩,估计调子是会越唱越高的。

至于宣扬和美化清朝皇帝、太后的清宫影视剧和历史小说经久不衰,尤其是对康熙皇帝推崇备至,把他和唐太宗看作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皇帝。

带领世界上第一个最强大的船队七次远航的郑和,当然值得我们给以高度的崇敬。对中国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康熙皇帝也值得我们尊重。但是,把郑和与同他从事同一事业的哥仑布加以比较,把康熙皇帝和与他同时代的俄国彼得大帝加以比较,我们在崇敬和尊重的同时,就不能不表示极大的惋惜!

先说郑和与哥仑布。郑和当年拥有的条件和实力远比哥仑布优越十倍,可是,他取得的成果却远不如哥仑布。

第一, 郑和早于哥仑布。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在1405年,哥仑布第一次西航在1492年,郑和早87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在1433年,哥仑布第四次西航在1502年,郑和早64年。

第二,郑和所处的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中国人口约有七八千万,统一了现代中国除新疆、西藏以外的全部版图,还是朝鲜、安南、缅甸等国的宗主国。而西班牙、葡萄牙都是人口不过百万左右的小国。

第三,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在船只数量、质量和船员人数方面,都远远超过哥仑布的船队。

郑和第一次、第六次和第七次远航的规模相当。船只少则100艘,多则200艘。每艘船,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中型船长37丈,宽15丈;小船长13丈,宽15丈;桅杆,大者九桅,小者二三桅。舰队共有将士27500到27800余人,郑和为正使,挂元师印,副使挂副元帅印,其下属有水监、火监、内监,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舍人、户部郎中、鸿胪寺户班、阴阳官、医官、医士、旅校、勇士、力士、军力、买办、通译、书手等等。郑和等人在南京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标明了航线所经过亚非各国的方位、航道里程,以及航道方向的牵牛星高度与礁石浅滩,途中对船队经过之地都给以命名,其中外国名300多个,最远的在东非曼八撒湾,就是现在的肯尼亚的蒙巴达萨。显然,这在15世纪是全世界最强大、最先进的舰队。

再看哥仑布,他第一次西航,只有三条帆船和1000多名船员。第二次西航,才有17艘帆船。第四次西航,遭遇部下叛乱和暴风雨的袭击,处于缺衣少食的困难境地。

可是,哥仑布第一次西航就发现了新世界的土地瓜拉哈尼岛;第二次西航就在多米厄加北部海岸建立了新大陆第一个欧洲人的城市伊萨贝拉,并发现了牙买加;第三次西航,发现了特立尼达,并登上南美大陆;第四次西航,发现了提尼克岛。这些发现创造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而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收获仅限于:把中国的政治势力扩展到东南亚和南亚,使旧港和马六甲成为藩属,孟加拉成为盟邦;锡兰岛在中国遥控之下;印度洋上诸海港和东非的忽鲁谟斯、木骨刺遣使朝贡。这些都是明朝在政治上的收获。在经济上却是得不偿失,得的只是可供皇室享乐的珍宝和特产,失的是“费钱粮数千万,军民死且万计。”

为什么郑和下西洋不能获得哥仑布开辟新大陆的巨大成果呢?恐怕是不同的文化传统在起作用。地中海沿岸的欧洲国家,在文艺复兴以后,继承了希腊、罗马开拓、进取、冒险的精神和商业文明、海洋文明。西欧国家连续派遣达·伽马、麦哲伦、哥仑布远航,是为了从海上开拓殖民地和寻找新的通商地区。中国自秦朝以后,就实行重农抑商、重大陆轻海洋的政策,五代十国以后,又丧失了汉唐盛世开拓、进取精神,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一不是为了开疆拓土,二不是为了和海外通商,而是为了宣扬大明朝的声威,扩大称臣纳贡的范围,同时搜寻奇珍异宝,供皇家享受。我认为,历史上中西对外关系的根本区别在于:西方政府是求实利,中国政府是争虚荣,也就是争“面子”。所谓争“面子”,就是只要外国国王、酋长称臣纳贡,承认我是天朝上国,我是王中之王就行了。至于开拓新大陆,我们天朝够大了,不感兴趣;说到通商贸易,我们天朝万物皆备,只需要一些奇珍异宝;只要外国、外地称臣纳贡,我们可以“赏”给外国人远远高于贡品价值的金银、丝绸、瓷器、茶叶。这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在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和对外政策的支配下,即使西方有的学者考证出郑和的船队到过美洲,也不可能完成发现和开发新大陆的伟大历史任务。

再说,清朝的康熙皇帝玄烨和俄罗斯的彼得大帝。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1-1722)是中国历史上极少数符合儒家“内圣外王”标准的明君。中国历代君主得到“圣祖”庙号者,恐怕只此一人。中国史学会所编的《中国通史》对玄烨有一段结论式的评价:“康熙帝在位61年,殚精竭虑,勤于政事;用兵临敌,无所畏惧,定三藩,统一台湾,亲临噶尔丹,进军西藏,业绩可嘉。平日力戒骄奢,节用爱民,不尚虚文,力行实政。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相对发展,文化政策以怀柔为主,提倡程朱理学,兼容西方科技,整理文化遗产,对清代文化影响卓著。”

彼得大帝一世(1372-1725)是俄国沙皇。他比康熙皇帝迟生21年,迟死3年,大体上是同时代人。他和康熙都是才智超群大有作为的君主。但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治国之道却大异其趣。康熙是儒化,彼得是欧化。1697年,彼得化名为米海伊洛夫下士,随同“大使团”到西欧,他用4个月时间在萨尔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造船厂学习造船技术;又到英国德特福德皇家海军船场作工,并参观工厂、学校、博物院,到英国国会旁听。回国以后,彼得把迅速赶上西欧发达国家作为奋斗目标,进行了涉及行政、商业、工业、文化和科学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他创建了各种学校,提倡翻译西欧各国书籍,创立了俄罗斯科学院,创办了俄国第一家报纸,改造了陆军,建立了海军。他还取消了国家机构中按门第升迁的旧规,代之以按照官员实际表现晋升的制度。他为俄罗斯近代工业、教育、科学和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熙皇帝自己懂7种“夷语”,精通西方的数学和天文学、物理学。可是,他却不能像彼得大帝那样,发展近代工业,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发展航海事业。这就不能不从文化传统方面去找原因了。中国以儒学为主体,融合佛、道、法思想的文化传统太强大了。康熙只能认识到,人口不过100万的满人要统治百倍于满人的汉人,只能“运用绵延2000多年的孔孟儒学。俄罗斯就不同,他们没有中国这一套压大严整,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容易接受西欧的先进文化。所以,康熙皇帝和同时期的彼得大帝根本不能相比。康熙同创造盛唐文明的唐太宗和唐玄宗也不能相比。唐太宗和前期的唐玄宗并不是一个只会以儒求治天下的儒君,他们有世界眼光和大国胸怀,兼容国内和国外的各种文化,各种宗教,实行“华夷一体”、对外开放的政策,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和最先进的文明。

网路文摘——674 Mar 16, 2004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