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改办张贴通知住户在上面写评语提质问
还我布告栏
抗议再撕小字报
1999年管院孙柏录贴出的小字报,批评分房不公
山东大学公布的分房方案,“校领导”排第一批,“正处领导岗”排第二,正教授第三,讲师、工人排第五。全校哗然,教工捍卫自身权益纷纷集体上访,要求按政策公正办事、批评以权谋私。山东大学是山东规模最大的综合大学,不久前与山医大、山工大合并,近来山大分配住房问题闹得沸沸扬(主要在原山东大学),群体上访不断,小字报贴满布告栏,教授、职工们无人不说分房事。
分配住房的由来
计划经济时期职工住房由政府出资修建,基本是免费供给,推行市场经济后福利“分配”制度向住房商品化改革,此即“房改”。“房改”中原来住的“福利房”以极低的价格转给原居住者,成为私有住房。有关方面为“房改”定了1997年底的期限,官方消息灵通,纷纷赶在1997年底之前建造或计划建造新房,省、市干部基本都按标准(厅局级120平方米,处级90平方米)分到了福利房。但原山东大学的教工,直到2004年底大多数人的住房都未达标准,很多正教授的住房只有60平方米左右(规定标准为120平方米)。
近年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职工住房未达标问题,山大报请批准,政府给予政策优惠,利用校区土地建设了一批“集资房”,这种带福利性质的住房,其价格比市场价便宜约三分之一。宿舍即将竣工,一共建成住房1000多套,但登记要房的职工却有3000多户,有2000多户肯定分不到新房,而且住房的好坏也有极大差别,于是分配方案成了争议的焦点。
分配方案引起民愤
2004年10月19日山大出台了分房办法,教工普遍认为其“福利”倾向于干部,有人贴小字报提出意见。10月27日十几名教工第一次上访校领导,交上一份“致校领导的一封公开信”,双方交流了看法。11月24日学校公布了一个“集资建房分配方案”,变本加厉地欲打破实行多年的按工龄和职称排队选房的原则,把全校职工分成五批类,按顺序选房:第一批“校领导”,第二批“正处领导岗”、“博导”,第三批“正教授”,第四批“副教授”,第五批“讲师、工人”。这一方案违背上级有关政策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初衷,甫一出台即遭很多教工的批评,有人说此方案是按权力分配住房,校领导第一,正处领导第二,无权无势、七八十岁的老教授排第三;也有人说这是按收入多少排队,收入多的在前,第一批人公开年收入都在十万左右,第二批公开年收入八万左右,第三批中的退休教授月收入两千多元。
按此方案产生了很多奇特的现象。化学院有一对陈氏父子都是正教授,父亲过去科研成果累累,现年八十二,儿子四十出头,按工龄、成果当然不如父亲。儿子原认为只能跟着父亲住新房,现新方案出台,儿子因是博导而成为第二批类,选房排在其父前面,因父亲当年还未实行博导制,且已退休。计算机系出现了同是正教授,女婿排在岳丈前头的事,一时被传为山大“佳话”。
山大教工群体上访
11月26日,约三十名教工(其中包括78岁老教授)上访校领导,在会议室中等待四个小时,只有两位处长听取意见。上访变成了演讲会、评论会,大家批评分房方案,宣讲中央、省级有关房改文件,离开时大家请处长转告校领导下周一再来上访。
11月29日(周一)40多名教工再次上访校领导,一位副书记出面,大家对分房方案提出严厉批评,有人说这个方案侵害了学校的弱势群体——中老年教工的权益,也有人说这是某些干部以权谋私。副书记表态一定转达意见,并要求大家选出几位代表下午继续谈,当时选出了八位代表,作者也在其中。
下午到会议室,由一位分管副校长和副书记继续交谈,他们只介绍情况、听取意见,不谈改善方案,并要求写书面意见。八个代表立刻讨论,写了“对集资建房分配方案的意见和建议”,第二天当面交给校领导,希望三天内答复,但一星期后仍未答复。
12月6日(周一)约70名教工第四次群访校领导,校领导不出面,大家在校部走廊上等了一个多小时,最后由一位处长接待,让大家到工会厅坐定谈意见。几位早有准备的教工发言,从各种角度对方案提出批判,有人带来了了中央、省级的文件,有人还翻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认为“方案”侵犯了老年人的权益。处长表示一定把意见向校领导传达,并说现在用小字报的方式不合适,立刻遭到很多人反对,大家说小字报是表达民意的一种方式,有人还指出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的自由,贴小字报没有错。
有人把这次上访写成《12月6日上访校领导纪实》贴出,当天被撕,第二天贴出《纪要》又被撕,最后贴了《纪事》。一星期之后没有答复,于是12月13日约40名山大教工携300人签名的“山东大学教职工关于集资建房分配问题致上级领导的意见”到山东省委上访,上访者中包括77岁和78岁的老教授。省信访办一位处级干部出面,让上访教工派三名代表去谈话,其他人在接待室中等待。接待过程中他们打电话给山东大学,希望来人协调,因正校长不在,学校派一位处级干部前来,并开来两辆车,要把大家接回去。最后上访众人都没有坐学校的车,而是自己回来的,回来后有人写了“教授上访记”张贴出来。
山大教工的群访活动为教工提供了一个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和渠道,这些上访活动通过小字报等形式很快在教工中传开,造成很大影响,鼓舞教工维护自身权益的决心。
2004年12月19日于山东大学
(《参选纪实》,孙文广/著,香港夏菲尔国际出版公司,2012年)
(另一个版本《山东大学分房风波——感触群体上访之一》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