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4

主持人:陈奎德
座谈人:王康先生,中国独立学人

今天,五月二十一日,是前苏联物理学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萨哈罗夫冥诞97岁纪念日。他是一位改变了前苏联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人。

一、萨哈罗夫其人其事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1921年5月21日-1989年12月14日),苏联原子物理学家,闻名于核聚变、宇宙射线、基本粒子和重子产生等领域的研究,并曾主导苏联第一枚氢弹的研发,被称为“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也是人权运动家,是公民自由的拥护者,支持苏联改革。他在197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为了纪念他,欧洲议会把设立的欧洲最高人权奖命名为萨哈罗夫奖。

作为苏联的“氢弹之父”,萨哈罗夫地位尊崇,应有尽有,本可平安一生,坐享荣华富贵。他为什么抛弃了这既有的舒适、尊荣和纷至沓来的名誉地位,而把自己投身于深不可测的命运黑洞和巨大风险之中,随时都有生命之虞。

这种难以想像和理解的非凡献身精神源于何处?

学术生涯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1921年出生于莫斯科

萨哈罗夫入读莫斯科大学,1941年毕业。1947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萨哈罗夫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65年后,萨哈罗夫返回到基础科学,开始从事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

他特别试图解释宇宙的重子不对称性,作为科学家首次推出两个宇宙所谓的“片”联系到宇宙大爆炸。

涉入道德和政治问题,支持和平利用核能

从1950年代后期起,萨哈罗夫开始关注他工作所牵涉的道德和政治问题。他在1960年代开始活跃于政坛,反对核武器扩散。他亦推动各国停止在地面进行核试验,也参与促成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在1963年的签署。1965年,他重返科学界,开始研究物理宇宙学,但仍继续反对政治歧视。

1967年当反弹道导弹成为美苏关系的重要议题时,萨哈罗夫的政治生涯出现了转折点,1967年7月21日萨哈罗夫在写给苏联领导人的一封信中,他认为苏联应该接受美国的建议,双方共同放弃对反弹道导弹的研发,否则针对这项新技术的军备竞赛将增加核战的可能性。他也请求领导人批准他在苏联一份报章上发表文章,解释反弹道导弹的危险性。当局没有理会这封信,并禁止他在苏联出版书籍展开对这个议题的讨论。

在共运内部中苏分歧剑拔弩张,前苏联准备用外科手术式的攻击摧毁中国核设施,当局征求萨哈罗夫的意见时,他的回答是坚决反对,毫不顾及自身的安危。美国政府全力阻止,并通报北京,从而使人类避免了一场核灾难。

1975年,萨哈罗夫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他被苏联禁止离境领奖,他的妻子叶连娜在颁奖典礼上代他宣读演讲辞。

萨哈罗夫致力于将推动人权作为政治的基础。在他的著作中,他认为“没有被禁止的事情即被容许”。

内部流放

1980年1月22日,他因为示威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而被捕,随后他被流放到一个保密行政区高尔基城,受到苏联秘密警察的严密监视。

萨哈罗夫被美国人道主义协会评为1980年的年度人道主义者。

他的公寓现在是一个博物馆。

结束流放

1986年12月19日,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展开重建和开放的政策,打电话给萨哈罗夫告诉他被释放,他和他妻子可以返回莫斯科。

政治领袖——从‘坐而言’到‘起而行’

1988年,萨哈罗夫获得国际人道和伦理联合会(International Humanist and Ethical Union)颁发的国际人道主义奖。之后,萨哈罗夫协助了苏联最早的一批独立政治组织的成立,并成为苏联反对势力中主要一员。1989年3月,萨哈罗夫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员,成为民主改革势力的领导者之一。

萨哈罗夫1989年12月14日逝世。

二、萨哈罗夫生涯转折的动因

《萨哈罗夫传记》(SAKHAROV,A Biography,By Richard Lourie)显示了:

从苏联“氢弹之父”到人权斗士,从模范党员到民族良知,其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1)转折的心路历程

在共产党国家,核武器的研制者,享有极高的待遇。作为苏联的“氢弹之父”,萨哈罗夫地位尊崇,应有尽有,本可平安一生,坐享荣华富贵。但是萨哈罗夫抛弃了这既有的舒适、尊荣和纷至沓来的名誉地位,而把自己投身于深不可测的命运黑洞和巨大风险之中,随时都有生命之虞。

为什么?

a.负罪感

当他所指导的核试验发出的放射性尘埃导致无辜生命的死亡时,他的良心、他的传自俄罗斯十二月党人等的高贵精神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寝食难安,从而坚决要求削减试验。

于是,苏共头目把他列为“头号公敌”,并流放到边远的高尔基城。

他本人所遭遇的压力甚至迫害,以及早期耳闻他工作地点曾发生的苏联政治犯举事而遭受贝利亚悉数格杀的故事,深深唤醒了他的良知,开启了他全面的社会与政治思考。

b.科学精神

作为一位具有非凡成就的科学家,萨哈罗夫缜密的科学思考习惯和推理能力使他很快达到了经得起推敲的结论。当他以追求真理的无私无畏心态去追问一系列政治问题时,象物理学的探究一样,他考察其(政治意识形态的)前提,寻找其可靠的证据,结果,他清晰地发现,当局的那一套合法性论证是极其脆弱的,完全经不起理性与经验的检验。这一系列结论,源自他由科学探索培育起来的追求真理的执着及其有效的方法。

于是,他成了坚定的政治异见者,不屈不挠的人权活动家,成为推动他的国家走向人性化的主要精神力量。

三、前苏联精神转折时期的双子星座:索尔仁尼琴与萨哈罗夫

1)从俄罗斯的精神传统与宗教精神吸取灵感

2)从自然科学与西方自由主义吸取灵感

四、萨哈罗夫对当代中国的启迪

1988年12月由欧洲议会设立《萨哈罗夫思想自由奖》,表彰奉献己力捍卫人权及思想自由的个人和组织。

萨哈罗夫已经成为共产国家的异议知识分子良知的卓越典范。

中国天文学家方励之先生曾被称为中国的萨哈罗夫。中国魏京生先生与胡佳先生先后曾获得《萨哈罗夫思想自由奖》。

中国当下状况,在很多重要方面是可与当年苏联相比拟的。然而联系到萨哈罗夫,回观中国知识界,反躬自责,我们应当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

网编:郭度

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