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4日,又一位天安门母亲过世。她是地质学家徐珏。1989年,徐钰的儿子吴向东在“六四”屠杀中遭中共军队枪杀,年仅20岁。2011年,身患绝症的徐珏曾对日夜守在她家门口的警察喊道:“我是敌人吗?我的孩子被你们杀了,现在好像我杀了你们的孩子一样。你们这样盯着我干什么……”

这是一个悲愤的诘问,也是一个经典的诘问。杀人凶手没有受到追究,反倒是被害人的亲属受到追究—一种特殊形式的追究—监控,严密的监控。29年过去了,杀人凶手受到庇护,部分杀人凶手甚至坐享最高物质待遇,过着豪华奢侈的腐败生活,比如,那个被历史定位为“六四屠夫”的李鹏。

六四问题,成为当代中国历史的死结。当权者讳莫如深,不准普通民众提及,并对年轻一代封杀历史。可见他们也自知理亏而不敢声张。只有反抗者,包括当年受害人的家属,勇敢的少数人,矢志不渝地,坚守正义,发出呐喊。

作为一党专政的执政党,中共原本具有条件,反思历史、重评旧案;作为大权在握的领导人,习近平原本拥有比江泽民和胡锦涛更有利的机遇,反省既往、纠正错误。然而,纹丝不动。僵局一如从前。中国政治局面,死气沉沉。

如何解读习近平的不作为?大概在于,习近平当局,困于四个不自信。

其一,道路不自信。

习近平当政,号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所谓道路,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体而言,政治上还是毛泽东那一套,经济上还是邓小平那一套,也就是一党专政加权贵经济。所谓“习近平新时代”,本质上无“新”可言。习近平企图超越毛邓,却又不敢走出一条新路。没有新道路,也就谈不上新时代。显然,习近平缺乏道路自信。

其二,理论不自信。

如果说,毛泽东还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邓小平也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当然,严格说来,邓的那一套,不是理论,只是一套实用主义的说法),但习近平并没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同江泽民和胡锦涛一样,习近平的理论,来自于王沪宁,而号称“三代帝师”的王沪宁,其实是“三姓家奴”。笔者仔细研究并分析过,王沪宁的全部理论,就是马列主义,准确而言,就是他自己所理解、自以为是的马列主义。王沪宁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三人炮制的三套理论,本身自相矛盾、先后否定。借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之机,王沪宁声称:“习近平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而这套急功近利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是选择性的马克思主义,选择其暴力主张,而忽略其自由主张。与历史抵触,与现实冲突,与未来背道而驰。其内在的矛盾和荒谬是如此之多,逻辑混乱比比皆是,完全无法自圆其说。导致的结果,就必然是令习近平缺乏理论自信。

其三,制度不自信。

如果说,毛泽东时代的共产主义革命,尚有国际大环境:红色苏联的建立和扩张,东欧八国和若干亚洲、拉美国家的赤化;如果说,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也有国际大背景,介于市场经济国家(以美国为代表)和原教旨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为代表)之间,邓小平的确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就是半心半意的市场经济加半心半意的社会主义,也可权且称为某种中间道路吧!在制度上的体现,就是,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经济上的资本主义,但,正因为只有经济改革而缺位政治改革,所谓资本主义,迅速沦丧为权贵资本主义;所谓市场经济,迅速沦丧为腐败经济。

随着民主化成为世界潮流,毛泽东式的一党独裁陷于四面楚歌;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解放,邓小平式的中间道路也难以为继。到了习近平时代,国际大环境进一步变迁,中国的一党专政已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习近平固执死守,却明显缺乏制度自信。

其四,文化不自信。

客观而言,当今中国人大体生存于两种文化之间,传统中国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中共不认同西方文化,主要的,是不认同民主、自由、人权和法治的普世价值;但中共却选择性的认同另类西方文化,那就是他们念兹在兹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如前所述,即便对马克思主义,中共也是选择性的,毫无诚意和严肃性,有的只是功利主义和宣传意图。

至于传统中国文化,中共试图重新拾起曾经被他们砸烂并踩在脚下的孔夫子,但中共所施行的暴政却明显背离孔子所主张的仁政。中共满世界推销“孔子学院”,然而人们发现,中共出口的,并非孔子所创立的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而是独裁与腐败的中共党文化。表里不一,名实不符,恰恰显示,习近平缺乏文化自信。

正因为缺乏四个自信,习近平当局却宣称他们拥有四个自信。犹如走夜路吹口哨,自我壮胆,也吓唬别人。事实上,缺乏四个自信的习近平当局,其统治手段,就是见招拆招,胡乱出招,疲于应付

中共当局之所以陷入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矛盾陷阱而不能自拔,归根到底,还是在于他们对既得利益的死守和盘算。这种自私而短视的盘算,障碍了中共领导集团的眼光。与历代中国专制王朝统治者一样,中共的全部所作所为,就是守护他们自己的王朝- 红朝,网民口中的天朝。这种对权力和王朝的守护,落后的统治思维,明显地,不符合时代,尤其脱离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轨道。以一己之私、一党之私,毁一国之利。中共之祸,更甚于历朝历代。

RFA

作者 editor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