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从北京捎来一套刚出版的《怀念李慎之》,上下两卷,共670页。说来这套书是在国内出版的,但恐怕国内的读者很难找得到,因为这套书是由李慎之的生前友好自己掏钱印制的,没有出版单位、没有书号,书店里不出售,只在熟人、朋友圈子里赠阅、流传。正因为如此,我以为更有必要向广大的读者推荐、介绍。

今年4月22日,中国自由派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前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之先生因病去世。随即,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大批纪念文章。《怀念李慎之》这本书,收录了大约130几篇纪念文章。他们的作者汇集了中国思想文化界老、中、青三代精英。虽然还不能说很完整,但是在今天大陆的政治环境下已经难能可贵。

晚年李慎之以大力倡导自由主义而著称于世。这部纪念文集的出版,从一个侧面展示出自由主义在当今中国大陆的传播与影响。作为一位代表性人物,李慎之的去世,对当今中国自由派知识界是一个重大损失。然而,由于他的去世,却引发了这样一场规模可观的、民间自发的纪念活动,那既是李慎之先生人格力量的证明,同时也是自由主义理念的思想力量的证明。

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是:和六四以前的十几年相比,六四以后的这十几年,自由主义的言论虽然在整体质量上有明显的进步,但是在社会影响力上却不如人们期待的那么强大有力,不能不归因于我们当初错失良机。

法国启蒙思想家艾尔维休说:“有些时刻,一个国家的人民普遍处于彷徨、徘徊的境地,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指点,人们的心灵恰如一片泥犁松了的土地,最容易吸收进真理的甘露。”在这种时刻,思想的作用、真理的作用可以是十分巨大的。可是一旦错过了这样的时机,大多数人又会重新变得麻木不仁,听天由命。像板结的土地,真理的露汁纵然倒上去、流过去,却不能被吸收,不能使它肥沃、滋润。如果早在民主墙时期,就有更多的人大声呼唤自由,后来的事态很可能会是另外一番光景。可惜在当初有这种眼光的人实在太少了。

我要强调的是,在今天,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们面临着更艰难的处境和更严峻的挑战。在今天的中国,一方面是思想言论仍然受到压制,另一方面思想言论似乎又不再具有它曾经具有的巨大力量。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做而言,还要起而行。如果我们的自由主义者,不敢直面暴政,害怕对发生在身边的种种明目张胆的暴行表示公开的、集体性的抗议;如果我们的自由主义者不是努力、开辟独立的公共空间,而依然只是满足于在官方那里获取一席之地,我们就不可能实现我们的自由主义理想。我以为,我们应该从现在起,就加大推进自由主义的力度,这也是对李慎之先生的最好纪念。

2004年8月

《胡平文库》时政·观察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