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戎在望 修戈待袍泽 2018-09-05

(彼得.伯驾)

彼得.伯驾是新英格兰一个贫苦家庭的独子,早期北美清教徒移民家庭的虔诚、单纯和乐观,历经200年而弥深。少年伯驾会在暗夜里为耶稣的受难彻夜垂泪,到了弱冠之年,他已发愿日后要成为一名传教士。靠着助学贷款和在餐厅当侍者,保驾在耶鲁大学修完了神学和医学的博士学业。在他取得医学博士学位的那一年,1834年,耶鲁大学收到了禆治文的求助信:请求母校派教师和医生到中国来。于是伯驾欣然接受,他心中充满了希望,要将耶稣的救恩传遍中国:"肩负神的重托,志在中国的自由。"

母亲和妹妹得知他的决定,一面以泪洗面,一面以他为骄傲。为免临别时的悲伤,29岁的伯驾博士谢绝了所有亲友相送,独自一人搭上驶往遥远中国的航船。美国海外布道会给他的训令,嘱他在中国以传播科学,医治病人,行慈善为任,但不要因此荒废了传福音的工作。

他在广州受到了外侨们的热烈欢迎,经过一段时间中文学习,第一所面向华人的现代医院很快创立,尽管伯驾内科和外科医术都非常高超,他还是选择了眼科,因为中国医术对眼疾几乎毫无办法。大约三个星期后的一天傍晚他下班时,"一个中国人牵着他的女儿,迟迟疑疑地走进医院门,乍一看,他的女儿象长了两个头,太阳穴上隆起一个巨大的肉包,一直挂到下额。一张脸悲惨地变了形。"他决定立即手术,8分钟后取出了一个直径16吋,1.25磅重的肉瘤。这位叫阿齐的13岁女孩18天后康复出院。伯驾非常高兴,他让画工把阿齐手术前后的状况画下来,两幅画中有深刻的隐喻:一个是病态、悲惨的旧中国,另一个经历现代文明医治后美丽而自信的中国。

(一位平静忍受癌痛折磨的妇女)

医院很快门庭若市,人们彻夜排起长队前来挂号问诊。多愁善感的博士在日记里写道:"我常常一个人躲起来日夜流泪……必须拿出全部精力为了病人,这使我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多年来,我努力试图成为一名优秀的传教士,谁知我依然准备不足……我不得不违反对我的训令,做一个世俗医生兴趣超过了传教。"

博士每天清晨起来,检查那些在门外街上排队候诊的人们,挑选出一部份去排队挂号。他们的队伍时常超过千人,人们不得不把小孩举到头顶上,以免挤伤或窒息。医院一天只能提供200人就诊,为此必须先劝退很多人。急诊患者优先,慢性病一般要排号到五天以后。每周抽一天专作手术,达官贵人的轿子也必须和老百姓一起排队挂号(他们会让下人代排),然后和老百姓一样坐在长椅上等待叫号。

英国领事义律每年为医院认捐100美元,以此号召英国商人们为医院捐款,医院有了资金支持,中国商人伍治官为医院提供更大的场所,收取象征性租金(受当时清朝法律所限),医院有了40张病床。博士每天工作到黄昏甚至更晚,他培养了三名中国医助,聘请一位画师作画。有一名医助染上了鸦片烟瘾被辞退了,为此博士伤心欲绝。

善良的人总是下意识地在他人身上寻找美好。当时他还未将麻醉剂引入中国,患者必须忍痛接受手术。他对中国人忍受痛苦的能力感到无比惊奇。"中国人性格中有一种深不可测的品质。"他认为这种"对苦难缺乏神经",是中国人"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他以纯正基督徒的谦卑,对自己的病人充满感激。

一位乳癌患者Woo She(吴氏),在做乳房切除手术时,"她的坚强意志超过我所见过所有的人,切除过程中,她几乎没有发出一声呻吟。下手术台前,她还带着真诚的笑容感谢当时在场帮忙的人……这位女士的温和与乐观感染了许多她住院期间的访客。确实,中国人常常保持着自然的怡静性情。"

类似满怀感恩之情的笔调在伯驾的日记中比比皆是。他沉浸在治病救人的成就感中,努力工作的回报是来自美国各地和广州外商们上万美元的捐款。

终于,钦差林大人来了,他把所有外国人都抓了起来,要求他们上缴鸦片,林大真的可能会杀死他们。伯驾和禆治文也在内。伍浩官对他说:"你对我同胞的好,胜过我对自己的父母,但是现在形势所迫,我不能再租房子给你了。"

当英国人如数上缴鸦片之后林大人放了他们,随后英国人躲到了香港,而美国人躲到了澳门。伯驾则勇敢地留在广州继续行医。他的朋友写信给他说:"亲爱的Dr.,请在孤独中振奋精神,你处在那好位置上。"林大人禁烟符合传教士们的道德追求,而英国人要求中国开放国门的诉求,则符合传教士们的利益。他们天真地想要在两者间牵线,"帮助中国政府签订体面的条约"。他们唯一的敲门砖就是伯驾的医术,想靠医术改变国际政治,唐吉诃德式的理想教一部份人嘲笑,又教另一部份人肃然起敬。林大人患了疝气,自己拉不下脸来排队问诊,果真差人来求医,传教士们抓住这个机会接近林大人,他们甚至真的看到过一线希望:两名低级中国官员在禆治文陪同下与英国领事义律签了一份中英联合禁烟章程(义律是比林则徐坚定很多倍的禁烟主义者)。但一个星期后林完全推翻了这份章程,他更热衷于靠威胁、抓人和杀头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求国际合作。

传教士们竭尽全力想避免战争爆发,禆治文只要有机会就告诉钦差大臣:问题可以通过条约方式解决?为什么要打仗,而且中国根本不可能打赢战争!但他不明白钦差只不过是皇帝手上一个随时可以拿办充当替罪羊的跑腿奴才。对钦差大臣来说,就算他签定条约,也随时会被皇帝推翻,然后将自己拿办。就象自己轻而易举可以推翻手下所签的章程并将其拿办一样。和英国人打一仗,自已未必会死;而未战就先承认天朝上国打不过英夷,则几乎是死路一条。

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1840年7月,不死心的传教士们仍在努力,伯驾离开广州回到以为一生再也不会重归的故土,他受到了白宫和参众两院的热烈欢迎,他游说各方,参加废奴主义运动,很快成全美家喻户晓的名星,还俘获美人心,迎娶娇娘,尽管仍一贫如洗。这位春风得意的明星和新郎官并没有多少成就感:"我坐卧不安,我的心不在这里而在中国……神佑医院。"终于,伯驾说服了美国国会和政府,调停中英之间的战争。但当美国使团来到中国海岸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清廷在炮舰打击下与英国签定了五口通商的《南京条约》,钦差大臣由刚愎自用的林则徐换成了圆滑世故的耆英。

1942年11月,他终于又回来了,带着新婚的娇妻和更多的善款和医疗设备。"我要用自己的更辛劳工作创造新的纪元!"当博济医院重开时,一切已物是人非。

欧阳小戎-赞赏20180815 欧阳小戎-公众号20180815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