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阿信微言 阿信微言 2018年10月31日

昨天在兴伟学院和同学们分享阳明先生曰:“吾去矣”,“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至此这次BLOCK大局已定,心中喜悦。下午听闻金庸先生95岁离世,心绪激荡,竟至夜不能眠。回忆读先生的的点点滴滴,试以史笔辍成下文:

我童年之家乡在渭水之南。西依骊山、东临潼关;南望秦岭、北瞅渭河。渭水东去,两岸蒹葭相夹。深秋风来,白絮飘摇。“蒹葭苍苍,白露茫茫”说得正是我的家乡。

1982年入县城高中,不久,见班上家境较好、平时听课很认真的几个同学私下叽叽喳喳、很神秘地传递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上课时也偷偷放在桌底偷看。后来慢慢知道他们在看一本名叫《射雕英雄传》的武打小说,知道里面有黄药师、有郭靖黄蓉、有铜丝铁丝。那时金庸的书大陆还没有公开出版,民间为赚钱已开始自印几章为一册的小册子。读完《射雕》得几十本小册子。这是我知道金庸之开始。

我知道金庸的第一本书是《射雕》,然而这本书我从未读完过,读过很多次都未读完。我不太喜欢这本书,不喜欢郭靖、黄蓉这样的人物。郭靖当然是侠之大者,然其人生太过苦逼;黄蓉美则美矣,然是太过伶俐刁钻的江南女子。我心中理想的情人是狄更斯笔下10岁就提个钥匙篮,帮爸爸理家的完美小姐姐。

第一本让我读进去的金庸小说是《书剑恩仇录》。陈家洛用内功下围棋、怀抱香香公主却百万雄师的章节我至今记忆尤新;

当然,我反复阅读、最为心爱的金庸作品是《倚天屠龙记》。心醉张三丰激于一对村妇的闲谈、卓然独立,创立武当太极。后来山阴阿啃兄效法,下海创建越城白鱼文化,利济天下。而后,在光明顶,黛琦丝提三尺剑站在雪山寒风之中:“光明顶上、碧水潭伴,长剑胜雪、紫衫如花。”

然而对书中主教蒙古格格赵敏,我并无好感……

金庸书如铜镜。大约读先生书最可以照见自己的个性。至今我读《倚天屠龙》,至张无忌经历千锤百炼,再次见到太师傅张三丰,一句:“太师傅待我恩重如山”,仍然会泪下如雨,觉得所有委屈得以补偿。而我历经世变,今日心肠已铁一般刚硬。现在能使我流泪的事情越来越少。金庸小说魅力在此。

我喜欢张无忌,大约因为我个性懦弱,胸无大志,有向善之心,但不能践履笃行。而张无忌其实也个性懦弱、缺乏决断,不属于遇事杀伐果断的领袖。而个性懦弱的人心中一样有江湖,希望荡尽不平、扬眉吐气、知恩图报。“百战归来白发新”。我平生处事,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虽心中希望做个好人,致良知,而全不能行。这就是圣经所说,“行出来由不得我。”

金庸小说中的女子,我最喜欢的却与绝大多数读者不同,是张翠山少侠的夫人,张无忌美丽的妈妈。大约我平生循规蹈矩,自信和力量不足,故喜欢个性卓然、无拘无束、而又真情活泼、力量挺拔、可以依靠的丽人……

即使《倚天屠龙》这样心爱的书,我也没有读完过。总感觉激情已过,书也总读不完。后来知道因为先生是卖字为生,所以长江流入大海,为稻粱计,还要弯回苏州河再流一次。

金庸小说自是华语中的极品。有许多人瞧不起,说武打小说不入流,然而四大名著中之《水浒》就是武打小说。当然《水浒》问世后多经裁剪。我和年轻人交流,今天年轻人很少读金庸的书,金庸未去,年轻人已不读其书。金庸希望其作品流传200年乃至1000年,恐怕得有大家继续先生事业,做裁剪功夫,剔除赘肉,使长江一鼓作气,汇入大海。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然也发现先生江湖的不足。其故事的伦理其实仍然是“拳头大的说了算”,是“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因此即使张无忌这样胸无大志的年轻人,要想为父母出头,也得得一场病,跑到深山绝谷中练成一身武艺。《神雕侠侣》中,杨过练成绝世武功,有了为两拨豪杰断是非的资本,他的办法是:你们都听我的,谁不听,我站在另外一边。这已经不是“天下为公”,而是沦为霸道。中国读书人欲改变社会,总是从苦读书、强大自己开始,待力量强大,然后施之天下,“天下为公”。实不知“施之天下”之时,自身早已从光明天使变成黑暗之子。

虽然众论纷纷,但先生一生依我看大节无亏。1949江山鼎革,他在香港侥幸避过写思想汇报之苦海,旋即父亲被杀,他创《明报》为平台,以笔为剑,与强秦相抗衡。改革开放,他来大陆,“人死不能复生,过去的事就让他过去吧。”他行恕道,虽心中哀痛,然而为祖国富强自由计,愿意顾全大局,向前看。我读《倚天屠龙》,至光明顶,张无忌一人力战群豪,忍受了因和尚对已故父母的谩骂,强忍心痛,手下留情。我明白先生其实写的是自己的心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大陆遭遇大变,他不仅口呼正义,而且身体力行,救助逃亡。文人如此,也已足矣。

这两天纪念文中,批评者有人。此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之豪杰,行事正与先生相似。惟时局激荡、世事已变,遂成异彩。然而,我等处5000年未遇之变局,盘根错节,我等不能行者,不可苛求于先生。庄周云:“中国之君子,长于讲礼仪而陋于知人心。”正言此也。

先生一生,有益于我及所所处时代甚巨,今日骑鲸过海,晚辈衷心祝愿先生平安!

阿信,2018年10月31日
上海兴伟学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