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网按:徐泽荣博士是深具中西文化素养的社会学者。2000年入冤狱11年,狱中笔耕不缀,苦研马学,心得盈筪.自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州监狱遭遇了滑铁卢!”作者改称马克思主义为马学,而马学之核心乃是劳动价值学说,本书即力证其说之非。以此见证马学入中100年。系列共20章,本刊将予连载。】

【马学劳动价值学说逻辑证非之十:理气】

作者不揣简陋,也曾尝试运用淩空蹈虚的哲学思考,经过饱览古今中外哲人的有关论述之后,得出以下结论:

宇宙乃由“理”(客观规律)、“气”(基本粒子)、“心”(大脑思维)三大成分构成。正像硬体和软体可以分开一样,理和气即规律和物质亦然可以分开。人类光知物质——动物也知物质——仍为被动,人类须知规律——动物不知规律——方可能动。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即“当创世主无力完成他的巨作时,便赐予了人类一种可以代他继续创世的禀赋”,这种禀赋就是源于科学认知的“双发双新”——发现、发明、创新、推新——能力。大脑既可指地球人的大脑,也可指外星人的大脑,两者的灰质都可以复制理,就像导体都可以通电一样。由此可以解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先前裂缝,且可推知,地球人大脑与主观唯心主义相联系,外星人大脑与客观唯心主义相联系。唯心也者,可能只是大脑灰质复制规律之时带来某种误解:大脑灰质可以产生规律。理、气二种成分共轭并辔地构成所有物质。虽然二者互为依存,混融无间,以至于离气无理,离理无气,但从逻辑上说,“气主于理”或者“理为气宰”之说,乃为无可反驳。物质有着六种属性:理(规律)、气(物质)、能(能量)、形(外形)、用(相互作用,包括物–心相互作用)、时(时间)、空(空间)。在温度、压力、溶剂、介质等的作用之下,任何物质都可现出固、液、气三态。物质稀释至极点就变成气——基本粒子。气为形基,“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天地变化,二端而已”;没有形,心不可能辨事物悟真理。理和理之间,气和气之间,心和心之间,以及三者之间,先天具有能够带来量变质变的相互作用,即物质运动。心和物的结合,又可以复制和创造“用”。关于时、空二者的特点,相信读者业已耳熟能详,毋庸作者多赘。“能”则理应被纳入气之中,现在已有许多科学家认为,物质乃由能量变来,但在实验室里还没做出来。作者认为,理和气显然具有某种先天的可通导性,就像电流和金属具有某种先天的可通导性一样。因此之故,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说得一无是处,并不足取,尽管心和性、性和理确实并非一物——诚正如章炳麟所说:“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理的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表面的特点,不待黑格尔,早被宋代先哲程颢一语道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人类真正极深极广地辨事悟理,乃是近代牛顿范式科学出现以后的事情。实证科学出现之后,黑格尔仪统宇观只不过是走向落伍的虚悟哲学的回光返照。

顺便说两句。其一,作者认为,起于12世纪中朝两国的“理气孰先”之辩,其实远比起于18世纪欧洲大陆的“物心孰唯”之争高明——马派虚悟哲学中国虔诚信徒大有数典忘祖之嫌。其二,在理和气的关系上,马氏的悟性不如老子,不如朱子:由于道似乎有意对质拉开了距离,马氏就稀里糊涂地“一质障目,不见常道”了。其实,无论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乃至思维现象都是“源于常道,臣于常道”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下诀:气似沙,撒填于空;时如轮,辗行于空;理若无,无中生有;心类镜,映形及理;用似绳,连接万物。

作者进一步认为,对于程朱理学的“性即是理”——性可被视为“常心”,可作如下现代诠释:

大脑思维与客观规律之间,可能有着某种高于传感性的同质性,因为迄今为止,世间已知的唯一可以复制客观规律的东西,就是人类的大脑思维。宇宙光有基本粒子,人类光知基本粒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宇宙还得有客观规律,人类还得知客观规律;人类悟理必得脱“通几”(虚悟哲学)入“质测”(实证科学),至少得“寓通几于质测”。天道必得这样安排。性即是“人之理”,而人之理仅是“物之理”的一小部分。

效用乃是客观规律“理”的因人方现、形而下式的道化肉身,或者称人格转化,正像电脑是客观规律通过主观意识的心化机身,或者称机格转化一样。如果没有人类、没有思维,世间便会只有规律,没有效用。“用之得其理,不用得其形”的效用,如前所述,是商品的“物理化学属性/社会关系属性+心理满足程度”的合成。同种效用可被多种质料提供。例如,石斧、铜斧、钢斧乃至水斧(高压切割水流)在满足人类生产、索要需求之时,都可以提供“锋利裂物”的效用。在形而上式层面,斧的效用具有角度、力度、硬度、韧度等;只有形而下式具体质料,没有形而上式效用,斧必不能成斧,只是顽铁一块。效用其实是前加项——属性——理链和后加项——满足——理链两条理链的对接。后加项即心理满足程度,其实是人之理内部多条有关条理链对接之后的囫囵结果。效用的全部内容既然已归结于理,心理的满足程度当然也归结于理。马派哲学以往虽将物理化学性质归结于物质,社会关系属性归结于存在,但却将心理满足程度归结于思维,亦即精神、意识,从而得出了以下这个大错特错的三段式:

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反科学的;

效用价值说中的“心理满足程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产物,因此,效用价值说是反科学的。

马学奠基“公理”便是这样似是而非地将貌似不能基数化、不能质料化的效用价值打入了冷宫。而读者现在已知:心理满足程度乃归于理,不归于心;它是实感,不是幻觉——你总不能说感测器传递的是幻觉吧!因此,相信读者现已难以认同上述三段式。

不妨这样认为:劳动时数系于商品的时,心理满足系于商品的理,单位能耗系于商品的能,即气之一部。在唯物主义实证科学面前,三者都是受认的,而理的地位最高。至于是“理在气先”还是“气在理先”,于此并无任何妨碍。

第十章的核心概念,可以浓缩成为六字:效用属物之理。

山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郑克中先生撰写、出版《客观效用价值论》三册,初衷之一恐怕就是试图通过证明效用价值乃是客观而非主观之物,来为效用价值说摘去唯心主义的帽子,说服信奉唯物主义的当局抛弃劳动价值说,皈依效用价值说,意在投鼠忌器,却成画蛇添足。

重要补充:量子物理学的一个颠覆性大发现在于:它令人惊异地确认了“观察者的自身存在乃会影响观察结果”这件事情。这意味着客观存在、客观规律可能像你家孩子一样,你盯着他,他就假装写作业,你一走开,他就跑出去玩了。而“客观性”本来是指“即使人类的你存不存在,也不影响事物的存在本身和运动结果”。这样一来,我们的世界还可说是客观的吗?

开放2018-10-02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