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余世存 余世存工作室 2018/11/17

对冬天的感受跟对其他时空属性的感受不同。日子的迁移虽然迟缓渐变,但大的季节还是容易为人所知。“履霜而坚冰至”是人类的经验。先知虽然少有,但后知者都知道凛冬将至的意义。但时代的冬天、身体的冬天、人生的冬天等冬天状态,即使降临到当事者那里,个中人往往仍迟钝得很久之后才感觉到。

这是自然演进史上最为悲惨的事实之一,人类比植物、动物的感受到迟缓得多,冬天冰封雪冻的基本上都是人,很少是大自然的动植物。草木删减凋谢、动物冬眠贞定。只有人类,还以为美丽冻人,可以到户外耍单,可以战胜严寒,可以随心所欲,结果三观尽毁、节操碎了一地。等草木泛青的时候,等百花盛开的时候,这些人要么像苍蝇一样冻死(毛说,冻死苍蝇未足奇),要么苟延残喘、耗尽了精神(王说,可怜无补费精神)。

我在研究时间属性时,注意到民间应对冬天的智慧跟圣贤们几乎一致。民间对寒冬将至有太多的观察、经验和总结,对如何过冬也有过一言以蔽之的概括,比如“猫冬”。在包括六畜在内的“人类的朋友”中,猫过冬可能最有智慧了。它比牛马、鸡犬、猪羊等等更懂得寻时寻地寻境,猫比狗会挑时间来麻烦主人,它善于辟世;主人给了地盘,但猫比牛马会挑选地盘,它善于辟地;猪羊对主人的脸色和言语无动于衷,但猫善于辟色辟言。以至于我怀疑夫子是从它那里得到启示,说出了“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的名言。

不仅如此,我还注意到,古人对冬天或猫冬观察得极为细致。人有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属性,如李白是春天的,杜甫是秋天;时代也有不同的季节属性,如唐代是春天夏天的、宋代是秋天冬天的。我佩服春秋时代的古人,他们当时就用夏天、冬天来评判赵衰赵盾父子,一个是冬日之阳也,一个是夏日之阳也。千载以下,我们看到这样的话仍能感觉到父子两人不同的面貌和作风。

在对时代做出判断五六年后,我对时世的理解多了一种隐喻。五六年前,我在不同的场合开始谈论四个春天的不约而同,19、49、79、92年的春天都演进到了它的终点,至少四个终点重叠到了当下。我们将迎来空前的冬天、冰河时代、至暗时刻。

但没有人把我的话当真。我也因此到今天都再没有研思我的结论,相反,我开始观察思考何以十三亿之众失感无感。我想到的是,家国天下的演变会使人生叠床架屋,个中人难以获得正常的人类经验。那些二代、或那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人就难以理解时间的变迁。同时,时代社会一旦宠起青春创造,那么人们就会误以为人生社会处于春天夏天的状态,是的,你怎么能指望跟夏虫语冰呢?

这也不是我们当代人独有的问题,古人未必比我们高明多少。大部分古人也处于无知无识或后知后觉之中,我为此查找诗文,发现写冬天感受的诗歌,跟写春天、夏天、秋天的诗歌相比,实在少得可怜,实在是不成比例。这只能说明,诗人们多在猫冬,或诗人们很少总结、超越冬天。

尽管如此,先人仍“全面地”、“深刻地”理解了冬天。三千年前的先哲就写道:天地变化,草木蕃; 天地闭,贤人隐。 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与地的自然变化,使一切草木繁育生长;天下闭塞,那么德才兼备的人就会隐匿起来。《周易》说:“关闭穴居的土室隐藏起来,没有灾祸,也不与同类交往。”这是在说要谨慎处世的道理。

在我的研究中,先哲对猫冬有过极为精当的安排。“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君子以自昭明德”……在此个人修身之外,先哲还认为个人还须跟周围链接成一个有情世界,这个有情世界在此时要有一系列仪式,跟风教、祖先、上帝等等进行链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省方观民设教”,“ 建万国而亲诸侯”,“厚下以安宅”……只有如此,才能“厚德载物”,才能“复见天地之心”,进而“经纶”、“修省”,进而在贞下起元的时候,能够“以茂对时,育万物”。

这个先哲的思考安排,后来化民成俗,成为华夏传统节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在《节日之书》一书里勾勒了这一轮廓,是的,只要看看我们的节日,从立冬开始的“寒衣节”,到腊八、冬至、小年、除夕,除了嘘寒问暖外,就是跟祖先对话,向灶王爷、向天地汇报,如此才能厚德载物,才能见天地心。

这个先哲的思考安排,仍然为敏感的诗人把握。在猫冬少有的诗篇中,柳宗元的《江雪》字以最经济的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我文化在冬天的绩效。那就是,我们无惧严寒、无惧孤独,我们能够勇于独立于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但这些先人的智慧经验并没有为后人记取。后人猫冬仍不免想当然,在我的印象中,最近二十年来,就有多次“小阳春”之说,甚至“超女”的选拔、“微博”的兴趣、自媒体的热闹、西红柿的倒台,都有人欢呼或预言春天即将来临。我曾经被人推拉着开微博,当是时跨界者的关爱和期许,至今仍为我感动,以至于我不得不听令行事。但这一听令真的像鲁迅当年想到的,他们其实是寂寞的。

微博高潮渐落,我也有知其不可为而为的悲壮。虽然迟到,但似乎只有我集腋成裘,成全了《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我还记得一些微博是鼓劲的、打气的,“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我至今还记得一则微博是这么编写的:一位女士抱怨她的先生得了微博控,半年来每天十几个小时在网络上。有朋友安慰她说:“你老公得的是一种罕见的、我们这个社会最值得尊敬的微博综合症。这是一个好的兆头。像他那样上网,越狱,翻墙,寻找,呼吸新鲜空气……在很多得三高病的成功人士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他才是我们社会正常的公民……”

其时我想到的是,翻不翻墙又有什么区别呢?阿拉伯世界不少地区都不用翻墙,但其细民的心性仍少开放。数千万华人来往于东西方,但真正成人者不多。相反的,争热闹而未能争取到人生的春天,马致远说,“算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

于是,冬天来临。网友感叹,“天地闭塞,可怜噍类,避言、避色、避地都不顶用,避世也不赶趟,就这么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灭顶。”

在所有猫冬的人生中,我佩服曹孟德的选择,他比同样明白的马致远要勇敢。

欧阳修曾奇怪:“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以此视今,似乎可以不改一字。

贤者在不得已的时候,仍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这其实是最早的“存在主义”。古人为此评论乱世中或冬天中的管宁,“《易》曰:不事王侯,髙尚其志,谓所重在此,而不在彼也。若管、张数子,特避世之士耳,盖所谓天地闭,贤人隐者也。方是时,奸雄睥睨神器,仇雠正士,士以才知杀身者多矣。之数子者,屏迹山樊,危行言孙,卒以免祸,贤矣哉!”

马致远的选择是,“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嘱付与顽童记者,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曹孟德的选择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张文江先生说得是,曹是大作家,马是大读者。

但今天的我们,连做读者的资质都已经失掉了。

十四五年前,我写过几首猫冬的诗,其中一首“平安雪”写于平安夜(2004年12月24日):

平安雪

我在中国北京的天空下,受尽污染
参与绿风吹拂前的白色演出
遥远的呼唤,爬行在泥泞里
感觉黑洞的回应,受累于玩具
高楼大厦的灯火
冻结了父兄们的眼神

大盗和暴君联手
不操干戈,把人群分类洗劫
倾销的白菜搭售起人性的荣誉
像没事人一样的市民们同意
睡眠可以活过保鲜时节

苦于穷困,我像四川的富僧
不能远游还愿,罪于多情
南方,东洋,西洋的风雨
给我想象的营养和加倍的屈辱
我就这样痴于无地飘泊
等候大地的雷声
不行而成了时流里的浪子归人

孤光自照,看见孩子似的笑脸
我就心痛,肝胆惭愧
看到光棍般的植物
无知无识,我就默默忏悔
我告诫自己要是幽谷里的乔木所是

画地自狱,在风回舞姿的引导中
亲吻水灵。倾听无边的虚无
谦卑里的火种,爱中有毒
我参赞了风云
如今是泥土的一部分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