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3

作者汪浩早年在牛津大学博士毕业后虽没投身学界,但对台、中及东亚国际关系史甚有硏究,近年将多年的硏究心得结合成书,其贡献在于放眼当年国共争战以来的国际情势,提出深入浅出的讨论。广义来说,这本书描述及解释所谓“中华民国台湾化”的过程,亦变相为“中华民国在台湾”这个“华独”论述提供国际关系史基础。书中最有趣的观点是,既然中华民国台湾是一个国家,那么就一定有其国父,而两蒋及李登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个国家的国父。作者对大中国主义虽不热衷,但“国父”这样的字眼却充满中国色彩。

书中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察,“两个中国”的说法是毛泽东早在1930年代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之时就提出了。这假设了中华民国曾经确立并存在,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真实存在过。不过,我们不妨思考另外一个想法,两个或以上宣称代表中国的政府存在并不代表两个国家的存在。如果当时真如毛泽东所说的两个中国,那么北洋政府与孙中山政府的争执是否代表南北有两个中国?日本侵略下的“伪满州国”是不是也制造了另一个中国?

当然假如不坚持只相信一个中国的大中国主义,或许是可以接受两个中国。不过,共产党及国民党都坚持他们各自主导的政府才能代表中国人民,其意图成立的国家才是中国。虽然作者花了一些篇幅指出蒋介石其实有想过两个中国的可能性,但结果依然是由于与共匪势不两立,老蒋的中华民国政府退出联合国。事实上,在中华民国宪法底下的政府是无法跳脱一个中国的框架,书中讨论到的“双重代表权”正是反映一个中国的大中国思维。中华民国台湾对蒋介石来说根本不是真正的选项,更枉论他是什么国父。

至于蒋经国,作者认为他早在1972年当上行政院长之后便推了动“中华民国台湾化”,把台湾改革成“民主化和本土化”新国家,这样的说法等于是将李登辉才开始做的往蒋经国身上推。碍于现实考量,蒋经国当然不能沿用老蒋那套反攻大陆的说法来蒙骗人民,只好靠着美国的支持,推动经济改革以合理其专制统治。江南案迫使他不得不在美国压力下去专制化,但这不代表他支持本土化或毫无保留地支持李登辉。严格来说,李登辉是经过激烈权斗才成功稳住领导人地位。

关于李登辉的部分,作者并没有探讨他近年的思想改变,李前总统在近作中已经提出台湾要正名台湾而不要再背负中华民国这个袍袱。在某种意义上,如果中华民国台湾未来真成了一个国家,李登辉也不能算国父。如果台湾人以台湾名义创立一个国家,那李登辉或许算是其中一个国父。所以中华民国台湾没有国父,反而是紧抱中华民国不放的蔡英文可能成为国母。

综观全书,虽然作者对二二八事件及后来的白色恐怖讨论不多,似有回避对两蒋各种负面评价之嫌,但是书中仍有不少可读之处。作者也相当用心地将各种资料融汇起来,实属难得。

RFA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