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爱读书的人,估计很少有人没听过万圣书园这个名字;来北京的,爱读书的人,估计很少有人没去过北京大学东门外的万圣书园打卡。

万圣书园的老板刘苏里,在1993年创办了这家后来被无数人誉为北京文化地标的书店。书店几经搬迁,现在的落脚地在成府路上,紧挨着中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附近的蓝旗营小区,住着很多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

这家书店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书店之一。关于万圣和老板刘苏里的神话和传说也很多。

其中一个“神话”是,在别的地方买不到的书,可以到万圣去找找。有一次万圣的老板刘苏里笑着说,维持这个“神话”很贵。万圣上架的书,品种总体超过8万种,其中有将近2/3的品种,每年能卖1-2本或一本不卖。也就是说,这些书在销售上存在的意义,就是一两年卖出去一次。

还有一个传说的内容是,刘苏里曾经动过出国的念头,要把书店关掉。这个消息传出去后,一个读者走进书店,非常愤怒:“你以为这个书店是你一个人的?想开就开、想关就关?”这个故事背后说明的,是像刘苏里曾讲过的那样,万圣已经变成了一个体系。这家书店背后,是国内外所有爱读书的人,其中不乏大学者。

从这个角度,也能说明,为什么这家书店经历了书店之间的竞争、以及电子商务网站的价格战碾压之后,仍然活着,其他大量书店却早成为了过往。仅仅成府路一带,先后关闭的书店就有将近20家。

万圣有个咖啡馆。“醒客”提供咖啡、茶和简餐。另一个关于万圣的传说就跟“醒客”有关。刘苏里“赶”走过很多“醒客”咖啡的客人,打牌的、喧哗的、谈恋爱过于卿卿我我的。他也不接待生日聚会和毕业聚会。于是,“醒客”的客人,就只剩下那些真的爱读书乐于讨论严肃话题的人了。在“醒客”的早中期,像汤一介、乐黛云、沈昌文、吴良镛、陈志华、侯仁之这些知识界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它的客人。

到后来,甚至哪些人的书在万圣卖,哪些人的书没在万圣卖,也会成为话题。

刘苏里最近做的一件事情,是在得到App上开了一个专栏。在这个专栏里,刘苏里第一年请了超过50位当代学者,来解读经典作品。解读者包括邓晓芒、周国平、徐友渔、陈嘉映、刘小枫这些学术领域已经大名鼎鼎的人物,解读的书则是像柏拉图的《理想国》、尼采的《悲剧的诞生》、霍布斯的《利维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评》、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休谟的《人性论》等已经不朽的名著。

出版界对经典名著的引进、翻译和介绍,本身已经成为经典的,有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四百种左右,这种规模的尝试在出版界空前绝后。出版家陈原称赞这套书为“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知识分子的书架上,或多或少,都有这套书中的几本、数十本乃至上百本。几代中国读书人都曾受益于出版界的这种努力。这是前辈中国出版人为中国文化界的贡献,把整个人类创造的知识精华,引入中文世界,哺育几代人。

刘苏里现在和得到App一起做的这件事情,其实可以视为对经典普及的另一种形式努力。

据说刘苏里很早就有心想做类似的事,他甚至曾尝试过通过杂志或者连续出版物的方式试水。因此,当得到App的创始人罗振宇找到刘苏里,提议由刘苏里组织中国的知名学者,为普通读者解读经典名著时,两个人一拍即合。

刘苏里列出了超过200本他认为既是经典,又有当下意义的名著。同时,他又从自己头脑中的至少三千名作者译者名单里,找出他认为最适合某本经典,又能解读得通俗易懂的人。然后,就是组稿、编辑、录音……

刘苏里在这个专栏的发刊词中提到,这门课筹备了整整八个月,“它是一次空前的尝试,此前没有过,此后也很难再现。”这句话乍看起来有些夸张,细想下来其实也能接受。从规模上来看,刘苏里的专栏第一年介绍50种左右的经典,而且从他的架势来看,也根本不打算停下来,第一次就一口气列了超过200本作品。

从主事人来看,刘苏里以万圣作为根据地,一方面是对名著和读者有直接感知,虽然每个人的“经典”书目都不相同,但刘苏里的书单,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作千万万圣读者拿钱投票投出来的。另一方面,刘苏里20多年不断和中国知识界互动,他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知识界的图谱,由他来主持对经典的解读,也非常恰当。

因此,刘苏里做的这件事情,也许有可能成为他创造的另一个“神话”。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文知识界对经典学术作品进行解读的最引人注目的尝试。

可以设想,若干年后,有不少人或许会这样说,TA在很多年前,受益于刘苏里的这一次努力,让TA见识到,“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

汉尊2 2017-11-03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