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之所以认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一定要取代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出于两个基本理由。一个是私有制导致资本家剥削工人,这导致普遍的不公平;一个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生产力无法进一步扩大。但这两个理由实际都是不成立的。本篇试图剖析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论证其并不成立。

一、概念界定

这里的所谓资本主义,是指以社会中的经济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社会形态。尽管有些国家的资源大部分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只要这些资源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流通,依然符合资本主义的概念。所以凡是保护财产所有者进行市场交易的国家都可以算作资本主义,甚至包括今天的中国和越南。这种纯经济上的界定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意,并有利于进行学理分析。

关于私有制的概念,下面有一小节专门论述。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我们在课本里都学过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并且马克思把它认为是引发经济周期的罪魁祸首。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它的含义。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生产者唯一的生产依据就是价格,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品的价格。而消费者最主要的购买依据也是价格。由于每个生产者都只是根据价格调整自己的生产,但并不知道别人会怎么做,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说他们是盲目生产也没有错。

当需求或生产成本发生变化时,影响了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会依据价格变化调整自己的生产或消费。但商品的生产总是有一定周期的。对于生产者来说,当发觉价格变化从而做出增产或减产的决定后,只有过了一个生产周期才能反映到供给上。当众多的生产者都做出类似决定时,就会造成商品的供给大于或小于需求。这样一个反馈和调整的过程可能得经过几轮后才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是马克思讲的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原理。

通常来说,各个行业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一个行业的繁荣可能会带动另外几个,比如房地产行业的繁荣带动建筑材料行业的兴盛,从而又拉动建材生产企业的兴旺。但产业的繁荣最终应落实在人的消费上。如果发展的比例不合适,或人的消费跟不上,繁荣的泡沫就会破灭。在正反馈影响下,进入危机和萧条阶段。钢铁石油等重要基础商品的价格剧烈波动有可能引发整个经济的周期性变化,比如上个世纪中东对西方国家的石油禁运造成油价飙升到100美元一桶以上,引起了经济衰退。

衰退的谷底就是经济危机。二战之前,每当危机爆发时,工人大量失业,机器被捣毁,粮食烂在地里,女人为一块面包而出卖肉体。经过紧缩,经济重新走向复苏和繁荣,完成一个周期。

因此,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造成的盲目生产必然产生经济波动和波动中的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容纳生产力的表现。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就必须要由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1929年整个欧美爆发的严重经济危机似乎在马克思死后多年还在支持他的论断。

如果从1994年我国修订宪法肯定市场经济算起,时至今日,我国也已经迈入市场经济的门槛将近20年,并且也经历了几轮经济繁荣和增长乏力的交替。虽然全世界已经不再出现1929年经济危机时的惨象,但时不时的经济衰退阴影总是笼罩在各个市场经济国家上空。美国两房引爆的次级债金融危机至今没有完全恢复,而希腊政府的债务危机引起的欧洲经济衰退仍在持续。这些现象促使许多马克思主义者重新拾起早已破产的信念,不少人重弹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老调。

三、经济波动的原因探讨

如今对经济波动的解释非常多,比如财政或金融政策不当,或者信用膨胀,或者虚拟经济过度繁荣,等等。但是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各行业繁荣之间的正相关性。整个经济体系就象一个正反馈系统,一些行业的繁荣带动其他行业,产业的繁荣带来就业率的提高和收入增加,这些不但导致消费需求增加,还促进金融信贷业的兴盛,这反过来又促进行业繁荣。金融行业的发达更是充当了放大因子的作用。当相反的情况发生时,又会一损俱损。尤其是信贷业往往亏损破产大大增加了危机的程度。尤其是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一个国家的危机很容易传导到其他国家

面对这样一个正反馈系统,政府的财政或金融政策往往会有放大作用。但这个度一旦掌握不好反而会扩大经济震荡的幅度。因此当经济危机发生之前人们高度赞扬的政策到了危机发生后反而常常认为是罪魁祸首。

因此持自由主义立场的经济学家提倡政府尽量不干涉经济的策略,但不干涉并不能避免波动,所以在危机发生时人们还是盼望政府出台对应政策。

而政府能够采取的通常只有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或金融政策,无论是扩大政府开支还是放松银根,都孕育者下一轮经济泡沫的种子,而泡沫总有破灭的那一天。

所以至今虽然各个派别的经济学家都在为治理经济衰退出主意或发警告,但经济周期至今还是一个人类难以克服的怪圈。

四、走出怪圈的代价

既然至今仍然存在经济周期,假设实行马克思倡导的公有制,会不会完全走出这个怪圈?这当然是有可能的。实行计划经济的共产党国家基本上都没有经历类似的经济周期。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是人为确定一个总需求,然后所有的生产都是按照统一的计划来进行。但这并不是一个人道的社会。人类只有最低级的生理需求用到的物质财富才是可以被计划的,比如每个人吃多少粮食,传多少衣服,住多大房子等等。而更高级一点的需求都是不能被计划的。因此计划经济国家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生产数量足够多的基本生活物品,无法提供满足人们高级需求的人道社会。

马克思的时代因为生产力落后,人们追求的是物质财富的数量而不是多样性和质量,甚至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只有商品没有服务。而服务在现代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往往超过GDP的50%.这更加凸显了一个更能满足人类舒适生活的社会完全排斥社会总需求可以被事先确定。

因为越是高级需求越是没有确定性,所以只有以个人需求自发拉动的社会生产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只要我们承认人的需求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像养动物那样定量供给,那么市场就无可替代,而经济周期也就无法消除。

五、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历史局限性

马克思以后的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这个基本矛盾的变化主要有两个。(1)由于现代股份公司的出现和金融业的发达,使得小生产者迅速合并生长成大型公司。如此一来,大规模投资变成了大型专业公司的职责,这一方面改变了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有无数生产者),另一方面本身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2)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大型公司不再象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生产者那样只有价格信息,而是可以面对全球客户,详细掌握客户的需求。

有了这两个变化,虽然名义上还是私人占有,但这个私人其实是社会化的大量投资人,比如当今成千上万的股民。这已经不是个体作坊式的私人占有,而是给人以投资机会进行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股权机制。

这就说明所谓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过是其幼年时期,和完全竞争市场相关联的不成熟表现而已。

今天虽然也有经济泡沫和经济危机,但已经不能象其幼年时代归结为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了。

可以发现,马克思断言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仍然保持财产私有制的前提下已经被基本瓦解。

今天来看,尽管经济还会强烈波动,或者说经济繁荣和衰退的感觉仍然很明显,但是当代社会毕竟改善了主要由小的生产者进行盲目生产的状况。一百年前发生经济危机时,产品被销毁、厂房机器被毁坏、大批工人沦为难民。这种情况今天不会再发生。一是因为信息的灵便使大型生产企业不会再盲目生产,二是现代的股份公司即便破产也不过是管理层和所有者的变化,不会再毁坏生产资料,三是政府政策毕竟可以吸取教训改善危机。

六、私有制的悖论

马克思讲的私有制是指保障财产所有权的法律体系和支撑它的政治制度。今天我们说私有制往往用“私有经济成分”,指称现存的民营产业。按照左派的说法,中国在修改保障私人财产并制定物权法后,已经变成了资本主义。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主义就是指市场经济和维护它的政治法律制度。而市场经济的基础则必然是要求对财产权的确认和保护,也就是私有制。从这个意义上,左派没有错,因为即便政府控制的经济成分占多数,也可以说是国家资本主义,如新民主主义时期。

下面所称的私有制恢复其“保护私有财产权的法律制度”之本意。我国自实行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也是符合其框架的,只是相关法律还不完善。

马克思主义者反对私有制,一是因为造成阶级分化并且无产阶级被剥削,二是因为由此导致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制约了生产力发展。

按照以上分析,剥削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市场经济和与它相匹配的自由民主政治制度都会成熟和发展,摆脱其幼年时的弊病。

当代经济学家科斯专门研究产权和经济效率的关系,他发现产权明晰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达到经济效率的最优化。他的发现被称为“科斯定理”。

反对私有制,其实是反对私有财产权。从逻辑上说,要绝对取消私有财产权是不可能的。假想有个乌托邦没有任何私人财产。由于财富毕竟是有限的(否则象空气一样就不成为财富了),那就只能采取某种方式人为分配消费品。比如某甲分到一块牛肉,当他吃了一半,某乙把另一半抢走是要受法律禁止的吗?如果不受禁止,那就完全是没有任何道德的动物世界。如果禁止抢劫,就说明法律还是要保护某甲对属于他所有的这块牛肉的消费权的。假如某甲节省下一半分配到的牛肉给某丙吃,某乙从某丙那里抢走牛肉是法律禁止的吗?按理也应禁止。好了,这说明乌托邦的法律还是要保护某甲对合法财产(分到的牛肉)的处分权,其实这就是保护私有财产权的私有制。

鉴于人类根本无法彻底消灭私有制,于是拥护公有制的人,包括马克思,只能提倡生产资料公有,生活资料还是要保护私有。但这又会产生新的矛盾。比如一只母鸡,让它下蛋,它就是生产资料,但要炖炖吃了,就是生活资料。可法律允许公民吃掉母鸡却不允许它下蛋这不是很荒唐吗?或者一个人有片很大的院子,如果他自己种些花草树木自得其乐是可以的,但如果变成花园卖门票让别人也消费就要禁止。显然这种禁止毫无社会意义。而这恰恰就是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前的情景。

公有从本质上也是一种私有,不过私有的对象是一群人而已。即便就最纯粹的国有,也还是该国国民的私有。反过来,私有制所保护的私有除了私人财产外,家庭财产、公司财产、地方政府财产都是一定人群的公有财产。所以承认私有制并不会损害公有,而反对私有制,结果导致财产权的混乱和权力决定一切。

承认私有制其实就是尊重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基本的道德:谁的财产归谁支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偷盗、抢劫、诈骗才可能是普遍受人鄙视的犯罪行为。

七、人的需要以及经济发展阶段

人类发展经济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1],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经济发展史的进步性,表现在人类的更高层次的需要逐渐得到满足。

人类最初是游牧社会进而发展到农耕社会,两者可以统称为农牧社会。农牧社会提供的主要产品就是食物和衣物,求得温饱就是农牧社会的生活目标。所以农牧社会的经济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工业革命以后,机器的高效率生产逐渐取代人力生成劳动,人们求职、投资、积累财产、精打细算,社会经济主要为了满足人的安全需求。此时,如果没有天灾人祸社会上大部分人是可以吃饱穿暖的。再往后电气和自动化技术的提高使得人力得以节省,使得人们可以除工作之外有时间得以交友和发展社会关系,从而满足更高层的情感和归属需要。此时人们的基本安全需要大体可以满足。再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人得以展露个性并以个性和特长为依据工作,从而满足尊重的需要。此时人们的社交机会大体可以满足情感和归属需要。

由于各个国家发展的先进程度不同,对于象中国印度这样的大国其内部不同地域的经济发达程度也有很大差距,所以不同阶段的文明程度可能会同时存在。

展望未来,将来的社会一定要以满足更高的人类需求为经济目的,也就是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样的社会也许会和马克思展望的共产主义社会有共同之处,比如人的劳动成为自觉劳动而不是异化劳动[2].生产力的发达可以由社会保障每个人的基本衣食住行,从而个人可以解放出来从事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

八、结论

满足人们低级需求的通常是同质性的商品,这类商品市场往往满足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而马克思的所有经济学分析都离不开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尽管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把完全竞争市场当成了市场本身,把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当成了市场本身的特点。因此当人类社会发展到更高级的阶段时,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缺陷便暴露无遗。

[1]参看(http://baike.baidu.com/view/690053.htm),后来其又发展成7个层次,但这种补充没有本质变化。

[2]通俗的说,就是人们不再需要为挣钱而被迫从事不想做的工作。

2012年10月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