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读书,多是出于学业压力的考虑,成年后如果还喜欢读书,除了职业的需要外,就可能是跟着性情兴趣走,更多地体现了精神层面的价值取向。我自己的读书经历,正好也是这样。近年来,文史方面的学术随笔,我读得最多的要数谢泳和丁东两位。先是从韩石山笔下认识了谢泳,再从谢泳笔下知道了丁东,又从丁东处了解到其妻邢小群,也是一位文史学者。这种读书的方式,孙犁称之为“顺藤摸瓜”法。此三人性情各异,文字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韩石山晚年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文史,其文字仍然调”皮活泼,偏重于文学性;谢泳的随笔显得庄重严谨,偏重于学术性;丁东则呈随意自然之态,偏重于人文性。说是文如其人,应该是大致不差。此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处,都与山西有关,老韩和小谢是山西人,谢后来南下厦门做了大学教授;丁东是北京知青,青年时期下乡插队并工作在山西多年,后来重返京城。

读谢泳的时候,见过一本《思想操练》,是与丁东和高增德、赵诚、智效民等五位同道友人的10次专题对话的口述实录。10次对话依次是“日记的价值”、“重写中国现代史”、“关于清华及清华学人”、“中国现代的教育传统”、“自由主义传统与重现”、“一二•九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寻找思想史上的失踪者”、“九十年代以来的学人与思潮”、“拓展民间言论”、“中国现代文学的道路”;另一本《教育放言录》,是谢泳与丁东关于古今各种中国教育问题的对话录。还有一本《文化十日谈》,是他们两人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专栏对话录,探讨关于知识分子的命运、历史研究的要义、出版阅读的现状、文学艺术的真谛、公共政策的得失等人文话题。读过这三本书,我熟悉了谢泳,也自然对丁东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丁东本人的具体历史,用他自己的话说如下:1951年年生在黄浦江畔,不满周岁去了北京。小学、初中就读于和平门外师大附属的两所老学校。随后被上山下乡的大潮推上了太行山,在一个名叫长胜的村子里种了三年地。以后进了省城机关,当了几年小干部,干“政策研究”的活。1977年参加高考,次年春入山西大学历史系。当时并不喜欢历史,而是热衷于文学。以后到山西社会科学院,做文学理论编辑,写文艺批评文章。直到90年代,兴趣才回到历史,尤其是本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史,这大概是文变染乎世情吧。

丁东是上海人,插队在山西沁县,后被选拔至省委调研室,山大毕业后在社科院《晋阳学刊》做编辑。90年代后,提前退休回京,其学术工作也由文学而转向历史,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重心在于民间思想和口述史学。他曾先后直接组织了《顾准日记》《遇罗克:遗作与回忆》、《王申酉文集》的整理与付梓;间接促成了韦君宜《思痛录》、黄万里传《长河孤旅》、章诒和《最后的贵族》等著作的出版;也参与编辑过《老照片》文丛等书,这些都是当今中国思想文化的热点,是学术界的优质思想资源。丁东这种坚持民间立场,不为名利,努力做事,热心学术的人生姿态,广泛赢得了学界同行和朋友们的尊敬。

丁东的文史随笔我买过不少,网上搜购到早期的旧著有《冬夜常考》《尊严无价》《和友人对话》《反思历史不易迟》《午夜翻书》等,近年买到的新作则有《精神的流浪》《永远的质疑》《文化界遛弯儿》。《精神的流浪》是一本丁东的回忆录,书腰上有如此介绍:一位50后公共知识分子的心灵史、精神自传、人生启示录;饱经文革以来的人世沧桑,与李锐、王元化、李慎之、王小波、谢泳近百位学人因缘际会,回顾《思痛录》《顾准日记》《老照片》等出版始末。《精神的流浪》出版于2012年,想要了解丁东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果,阅读此作最好不过。《永远的质疑》出版于2013年,为李银河主编的《知识分子丛书》之一种,是对社会公共事件和公共政策的评议,是对权力异化、司法不公、道德沦丧、诚信缺失、学术腐败、知识分子失声的质疑,充分体现了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对社会的人文精神和现实关怀。《文化界遛弯儿》出版于2014年,是丁东在《法治周末》专栏文章的汇集,共50多篇,记述自己所接触过的文化界人士。对于普通的文史爱好者,想要了解人文学者丁东先生,这两本书可视为代表作。

丁东长谢泳10岁,两人是近30年的老朋友,因为都对学术有浓厚兴趣,彼此相知甚深,故使谢泳对丁东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之感。谢泳眼里的丁东,是一个率真坦荡、刚直不阿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这种“粗”是表现在生活上的粗线条,不大注重细节和修养,也不在意自己的言谈和仪表,有时难免给人一副落魄书生的样子;但做事却是认真,考虑周全细致。丁东为人宽厚热诚,没有文人相轻的毛病,经常逢人说项,热情称赞同行朋友的学术成果,极力举荐社会尚未认可的人,在著作出版方面尽力为其提供帮助。谢泳感叹地说,像丁东这样有胸怀而又乐于助人的人,在近年的学界里真是太少了。出版《精神的流浪》之时,丁东邀请谢泳赐序,谢泳“不敢推辞”,写了《另一种学术工作》介绍丁东和他的学术情况。阅读了谢泳的这篇序文,基本上就会对丁东其人其文有七八分的了解。

丁东与邢小群志同道合,是学界受人羡慕的模范夫妻,两人常一起合作搞研究。邢小群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在山大任教,后调北京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先后做过访谈系列《专家视野中的中国经济》和口述历史人物《凝望夕阳》,还著有《才子郭沫若》《丁玲与文学研究所的兴衰》《往事回声》等多部作品。我也曾读过邢小群的许多学术文章,其中《经典悸动》里的《伯乐盟主与山头》一文,剖析文学界存在的这种特殊现象,以事实为依据,认识深刻,法人深省,给我留下了耳目一新,过目难忘的印象。

2017/12/23

作者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