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约书呀er 明白知识 2019-03-18

莎士比亚说,「第一次见一个人,体温在38.6℃,就叫一见钟情」。

这句话否似曾相识?然而,这句话并不是莎士比亚所说。

38.6℃是摄氏度,「摄氏度」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Anders Celsius)提出的概念。莎士比亚是16世纪的人,所以这句话压根不可能出自莎士比亚之口。

类似的名人名言还有: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句话的作者,被归到了杨绛的头上。网络流传的金句被「乱戴帽」的事情层出不穷,但如果要说冒牌语录重灾区,张爱玲「语录」可以算是一个。

「你还未来,我怎敢老去。」

「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上面两句话,也常常被不了解张爱玲书写风格的人们,引为张爱玲金句。

说起来,还是人们心里愿意喜欢张爱玲,但又实在不了解张爱玲。

01.

真真假假张爱玲

在张爱玲诸多作品中,故事的女主角大都被认为是张爱玲本人,故事中很多男女间的情爱故事,也被认为是她与胡兰成之间的感情再现。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曾说:

「她把她自己不快乐的童年生活反映并转化在《茉莉香片》和《心经》等小说里面,也许不算妄事猜测吧。 」

张爱玲后期唯一一部长篇作品《小团圆》,也如此这般被视为张爱玲的半自传性质小说。很多「索隐派」认为,《小团圆》中人物情节大多可与张爱玲的真实生活相对照。

1976年,《小团圆》完成后因各方原因未能发表。1995年张爱玲去世时,在遗嘱中表示想要将《小团圆》手稿销毁。但在2009年,《小团圆》由其遗产执行人宋以朗授权出版。

张爱玲自己评价《小团圆》说: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

在《小团圆》中,张爱玲不仅描写了女主人公九莉和有妇之夫邵之雍之间的爱情故事,还描写了九莉与父亲、母亲、姑姑、弟弟的关系。其中所描写的九莉与邵之雍的爱情故事,更让人确信九莉的原型就是张爱玲本人,邵之雍的原型则是民国著名文人胡兰成。

因此,该书一经出版,就将人们对张爱玲的好奇推向高潮,人们津津乐道于张爱玲的家世出身、个人情爱,甚至将其传奇化。

将《小团圆》视为张爱玲本人的半自传小说,这不仅是普通读者的理解,也是很多专业学者所坚信的。

但是著名学者徐庆全老师,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02.

华袍上的虱子

初读《小团圆》时,人们会有很多的疑惑与好奇,其中也包含着对作品叙事本身的不理解。

这是一部很难读懂的小说。

徐庆全老师在为我们讲读张爱玲《小团圆》时,也这样说过:

「没有读过张爱玲的作品,读《小团圆》便会读不懂;读过张爱玲的作品后,你再读《小团圆》,不多读几遍的话,你也基本读不懂。」

针对认为「《小团圆》就是张爱玲自传」的观点,徐庆全老师认为:「《小团圆》未必就是属于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

徐老师提供了以下几条论据:

◆作家写作品,总是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自己生活的经历,并将自己的影子夹杂在其中的;虽然九莉和邵之庸的角色可以和真实的历史有所对照,但是你不能轻易就把这个归到小说当中,并当作自传。

◆一个人写自传体小说,往往应该是让别人看得很明白,不需要过多的考据和索隐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在《小团圆》中,人物关系设计的复杂,跳跃式的人物关系出现,往往让读者读起来非常费劲,这不符合自传体小说的逻辑。自传体小说的要求就是简洁明快,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告诉读者。

◆邵之庸和九莉的爱情,并不是全书的主体,只不过是小说中复杂纷飞式人物关系的一种点缀。虽然在后来的几章中,九莉和邵之庸之间的故事占了很大的成分,但是前面有三张的篇幅都在讲她(九莉)的母亲、父亲、以及在香港求学的一些经历,其中还包括日本进攻香港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都是当年那种年代大致相同的背景,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你会同意徐老师的观点吗?

但不管同意与否,徐庆全老师都一再强调:

「我们要回归文本,回归张爱玲生命内在的苦乐悲喜,这样才能领悟《小团圆》的真正魅力。」

回归文本,解读张爱玲生命中的苦乐与悲喜。其实,我们不仅在阅读张爱玲时要这样,阅读每一部作品、每一个作者,都需要读者这样去领悟。

如果化用张爱玲在《天才梦》中的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那么我们可以说,张爱玲煊赫的家世与曲折的爱情,在读者眼中就像一袭华美的袍,熠熠生辉;但在张爱玲真实的生命进程里,却又隐藏着她需要终生面对的「虱子」。

在这个意义上,徐庆全老师希望通过自己的领读,让读者既看到张爱玲的一生是如何的华美,又看到她生命的「华袍」是如何与「虱子」纠缠共存。■

作者 editor